Search: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

邢云超:处理香港问题的三个维度
5 years, 6 months ago

邢云超:处理香港问题的三个维度

邢云超:处理香港问题的三个维度 背景 香港以“反修例”为突破口引发的从示威游行要诉求,到暴力冲击反政府,再到攻击平民百姓、破坏公共设施、挑战人性、向英美卑躬屈膝求助“解放香港”之三部曲,经过百日演绎,已经淋漓尽致。香港问题从生活浅表到政治肌理层层剥落,赤裸现身,终于以二零一九年九月二十五日以美国参众两院外委会“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的通过为里程碑,承前启后,拉开香港问题新一轮大幕。 现阶段,香港本地,国内及国际社会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认知和视角观感不同,致使平息和处理问题之策略和意见迥异:香港本地主流诉求的本质是社会经济,民生民意。国际社会,主要是英美为代表的国家则打着迎合所谓“自由民主”的招牌,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乃至政治军事通过蚕食和渗透进行战略规划和布局。作为“盛世百年”的香港,要打好“香港保卫战”,如今看来,并非朝夕之功能够立竿见影。其复杂性,长期性,和矛盾性,迫使港人和特区政府直面新形势和新挑战,刚柔相济,内外结合,战略战术统筹兼顾,从三个维度处理香港问题。 一 钢筋铁骨,该出手时就出手 时下,全球注目,全民关怀的香港问题依然聚焦在全面“止暴制乱”,恢复法制,建立正常社会格局和生活秩序。香港问题在当今世界乃属罕见,极其另类,已经成为“香港现象”。国庆期间,大陆各地“火树银花不夜天”,香港同时火光四起也没闲着。十月二日,共有二百六十九人被捕,其中学生九十三人,创近四个月单日之最。据悉,近两日,二十二处国旗和区旗遭破坏,国庆升旗仪式和酒会被迫改在室内举行;沙田马场赛马活动从简进行,放弃邀请港府或者大陆官员出席,甚至激烈对峙中出现枪声。试问,哪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容忍几近疯狂的“黑色恐怖”在光天化日之下,对现代文明如此诋毁和破坏?暴徒可以肆意纵火,打砸抢掠,冲击民航,瘫痪铁路。而且暴力活动愈演愈烈,不仅不能得到平息,反之,日常化和机制化已现端倪。 香港素有法制社会和享有全球最安全之美誉。随地吐痰,大声喧哗可能会被嗤之以鼻,为人不齿;语言威胁,动作挑衅甚至被诉诸法律。但是,冒充新闻记者,制造“冤假错案”,真假难辨,“蔚然成风”。据悉,日前曾境内外媒体和网络流传的香港公务员、海关官员所谓黑衣“内鬼”,竟然是位懂礼貌,精业务,人人喜欢的好青年。事发之时,这位名叫林炽辉的海关人士正在家里休息。所以,《大公报》就此予以调查并发文,“据了解,遭停职的海关林姓官员并非上周六淘大花园被扯下黑衣头套的暴徒.”。据悉,类似是非不明的假新闻事件近期在香港屡屡发生,市民被误导和被“绑架”现象严重,法制和法治被凌驾而空转。香港社会一方面蒙羞,另一方面其国际信用指数和安全指标骤降。近期,有媒体报道,近期打算或者正在移民的个案大增,导致港人特别是精英阶层外逃;香港“经济日报”和“明报”昨日也报道(10月2日),高盛发布数据信息表明,近期香港私人银行客户因局势不稳而资金调离香港,逾三十亿美元资金过去三个月从香港移至新加坡”;而透过“中原”到内地,主要是在深圳购买商铺物业的数量也有显著变化。 “止暴制乱,刻不容缓”,实乃香港社会最大诉求和一致共识。 据有关资料和数据显示,在香港街头,每天冲杀在前的暴徒数量和构成比重有据可查。是非不明、可进可退的中间群体,和“被胁迫”,“不得已”及“利益熏心”想发不义之财者为主力。因此,对暴徒,群众和无辜者进行精准甄别,有的放矢乃当务之急也是战术必备。 “止暴制乱”需要“钢筋铁骨”。长期以来,国内外游客和域外人士笑言香港警察向来以“换钱”和“指路”,“温和”又“柔弱”为标签,所以,遭遇攻击,“人肉搜索”不难理解。 “马弱抢着骑”,其实,政府亦然。在大是大非原则性问题上,特别是人民生命财产生死攸关之际,特区政府的智慧,手段和效率是民意的最大参照物和评判依据。政策反复,顾及左右,该出手时不出手,会令群众失去安全感、信任感与支持度。目前看来,香港局势并没有如愿得到良好控制,反而阴翳蔽日,每况愈下,前途未卜。 众所周知,由于“一国两制”的特殊性,香港舆论场向西洞开。华盛顿一方面隔空喊话,怂恿香港激进分子放胆闹下去,另一方面“警告”北京不得出手打压示威者。然而事实上,欧美各国在止暴制乱,处理示威事件上,可谓及时高效,心狠手辣,花样繁多,以暴制暴。美国议员很清楚,若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美国的警察受了伤,其国民卫队早已出动,制暴效果“药到病除”。回忆一下美国是如何处理“占领华尔街”,一切就清楚了;而英国也曾在短短一周时间内,两度武力出动抓捕反政府力量,现场炮火隆隆,手段令人发指。不管是伦敦的暴力拘捕还是爱尔兰武装镇压,均会让世人对“作为全球民主灯塔”的英国印象深刻,刮目相看。“钢筋铁骨”,该出手时就出手,因此属于必要选项。 二 以人为本,耕耘社会深层问题 九月二十七日,星期五。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湾仔伊丽莎白体育馆举行了首场特区对话会。林郑会上坦言,自己关心香港年轻人,但没有充分聆听年轻人声音,不清楚他们关注的是政策问题还是其它追求。该对话会有两万人报名,一百三十人抽中登记入场,其中三十人发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整个社会没有对话基础,缺少相互互动条件,“加上在不同频道上获得的资讯也不一样,对话的实效不佳” 。正如一名“蓝丝”发言时透露,一方面担心香港未来会被深圳取而代之,另一方面,对话过程中甚至还在忧虑会否对话离场时因场外近四小时对峙和抗议而被卷入“清场”。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民众一叶障目,不懂政治,同时看出政府和民众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因此也难有相应的理解和信任。香港中文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黄副主任认为,类似对话改善作用不大,政策改变机会较小。不过,民众普遍认同,政府首长能够降低姿态,走进草根阶层,倾听民间诉求,也算是柔性政策的彰显,当属建设之举,战略之行,值得肯定和称道。 另外,随着时间的流逝,参与集会和校园罢课的人员结构也在发展和变化。虽然香港警方记者会通报,“开学后学生被捕人数比例明显上升,虽然中学生数量直线上升,但是在校大学生比例明显下降,“教协会”一边纵容团体煽动罢课,骑劫学生“参与实践,表达政见”;另一边在中大,港大和教大图书馆与饭堂,也随处观察到满脸愁容,取舍不定的三五成群学生。当问及是否参加集会罢课问题时,他们(她们)往往支支吾吾,相互对视。除了“罢课不罢学”属于共识之外,通常显得左右为难,不置可否。据悉,相当数量大专院校学生(除内地生)放弃群情激愤的游行示威,取而代之,出行外地,观光旅游,或者就近深圳谋取实习和交流机会。可以看出,不少在校学生不仅固定的世界观和是非观不稳固,而且学业也有一定受阻,心理素质亟待强化,新生力量值得争取。九月三十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以“寻找和谐的两首爱港主旋律”为题,介绍了一位李姓记者Leecy的经历和感受。他说,“我出席了爱国爱港人士活动时,有一首歌不断在我耳旁回荡。在场人士个个昂首挺胸,齐声高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义勇军进行曲》群情激愤,势不可挡。每个人真的都需要精神家园和灵魂归宿”。 香港是个民主自由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表述自己的政治观点,享受自己的自由生活。中央政府确保了“一国两制”的落实,所以才有今天大街上不同的声音。但是,民主自由不能和暴力动乱相提并论,自由民主也不能成为外部势力和别有用心之人的过路招牌和政治幌子。今天,特首林郑率团入北京参加国庆七十周年纪念仪式,这又是一次对港人重要的激励和感召活动。不论中小学教育,还是地政改革;不论是爱国教育,还是法制重构;不论是“精准扶贫” 还是弃恶扬善,每一个事件,每一次活动都会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涉及香港未来及民生改善諸方面依然形势严峻,挑战空前。政府需要深耕细耘,从而唤醒民众,赢得民意;伸张正义,复活(中坚)力量,令暴力和亡命之徒无地自容,难成气候,也让暴力之源断流,西方“支援”“失联”。 三 知彼知己,保持战略高度和定力 美国参众两院外交委员会(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日前通过了多项涉港法案,包括《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和《香港保护法案》。根据“德国之声中文网”九月二十五日报道,该法案要求美国务卿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确认香港是否仍“足够自治”(sufficiently autonomous), 评估香港是否继续享受不同于中国大陆的特殊待遇。法案还要求国务院不应该根据被捕记录拒绝合法签证给香港“民主和平”抗争人士。该法案一经签署,将赋予美国相关部门制裁打压香港的法律基础。这就是为什么在多场次示威游行中美国国旗高高举起,“特朗普解放香港”(President Trump,Please Liberate Hongkong)呼声不断,以期借助中美贸易战向北京进一步争取民主权利之原委。 …

China Daily
邢云超:处理香港问题的三个维度
5 years, 6 months ago

邢云超:处理香港问题的三个维度

邢云超:处理香港问题的三个维度 背景 香港以“反修例”为突破口引发的从示威游行要诉求,到暴力冲击反政府,再到攻击平民百姓、破坏公共设施、挑战人性、向英美卑躬屈膝求助“解放香港”之三部曲,经过百日演绎,已经淋漓尽致。香港问题从生活浅表到政治肌理层层剥落,赤裸现身,终于以二零一九年九月二十五日以美国参众两院外委会“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的通过为里程碑,承前启后,拉开香港问题新一轮大幕。 现阶段,香港本地,国内及国际社会对于香港问题的基本认知和视角观感不同,致使平息和处理问题之策略和意见迥异:香港本地主流诉求的本质是社会经济,民生民意。国际社会,主要是英美为代表的国家则打着迎合所谓“自由民主”的招牌,从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乃至政治军事通过蚕食和渗透进行战略规划和布局。作为“盛世百年”的香港,要打好“香港保卫战”,如今看来,并非朝夕之功能够立竿见影。其复杂性,长期性,和矛盾性,迫使港人和特区政府直面新形势和新挑战,刚柔相济,内外结合,战略战术统筹兼顾,从三个维度处理香港问题。 一 钢筋铁骨,该出手时就出手 时下,全球注目,全民关怀的香港问题依然聚焦在全面“止暴制乱”,恢复法制,建立正常社会格局和生活秩序。香港问题在当今世界乃属罕见,极其另类,已经成为“香港现象”。国庆期间,大陆各地“火树银花不夜天”,香港同时火光四起也没闲着。十月二日,共有二百六十九人被捕,其中学生九十三人,创近四个月单日之最。据悉,近两日,二十二处国旗和区旗遭破坏,国庆升旗仪式和酒会被迫改在室内举行;沙田马场赛马活动从简进行,放弃邀请港府或者大陆官员出席,甚至激烈对峙中出现枪声。试问,哪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容忍几近疯狂的“黑色恐怖”在光天化日之下,对现代文明如此诋毁和破坏?暴徒可以肆意纵火,打砸抢掠,冲击民航,瘫痪铁路。而且暴力活动愈演愈烈,不仅不能得到平息,反之,日常化和机制化已现端倪。 香港素有法制社会和享有全球最安全之美誉。随地吐痰,大声喧哗可能会被嗤之以鼻,为人不齿;语言威胁,动作挑衅甚至被诉诸法律。但是,冒充新闻记者,制造“冤假错案”,真假难辨,“蔚然成风”。据悉,日前曾境内外媒体和网络流传的香港公务员、海关官员所谓黑衣“内鬼”,竟然是位懂礼貌,精业务,人人喜欢的好青年。事发之时,这位名叫林炽辉的海关人士正在家里休息。所以,《大公报》就此予以调查并发文,“据了解,遭停职的海关林姓官员并非上周六淘大花园被扯下黑衣头套的暴徒.”。据悉,类似是非不明的假新闻事件近期在香港屡屡发生,市民被误导和被“绑架”现象严重,法制和法治被凌驾而空转。香港社会一方面蒙羞,另一方面其国际信用指数和安全指标骤降。近期,有媒体报道,近期打算或者正在移民的个案大增,导致港人特别是精英阶层外逃;香港“经济日报”和“明报”昨日也报道(10月2日),高盛发布数据信息表明,近期香港私人银行客户因局势不稳而资金调离香港,逾三十亿美元资金过去三个月从香港移至新加坡”;而透过“中原”到内地,主要是在深圳购买商铺物业的数量也有显著变化。 “止暴制乱,刻不容缓”,实乃香港社会最大诉求和一致共识。 据有关资料和数据显示,在香港街头,每天冲杀在前的暴徒数量和构成比重有据可查。是非不明、可进可退的中间群体,和“被胁迫”,“不得已”及“利益熏心”想发不义之财者为主力。因此,对暴徒,群众和无辜者进行精准甄别,有的放矢乃当务之急也是战术必备。 “止暴制乱”需要“钢筋铁骨”。长期以来,国内外游客和域外人士笑言香港警察向来以“换钱”和“指路”,“温和”又“柔弱”为标签,所以,遭遇攻击,“人肉搜索”不难理解。 “马弱抢着骑”,其实,政府亦然。在大是大非原则性问题上,特别是人民生命财产生死攸关之际,特区政府的智慧,手段和效率是民意的最大参照物和评判依据。政策反复,顾及左右,该出手时不出手,会令群众失去安全感、信任感与支持度。目前看来,香港局势并没有如愿得到良好控制,反而阴翳蔽日,每况愈下,前途未卜。 众所周知,由于“一国两制”的特殊性,香港舆论场向西洞开。华盛顿一方面隔空喊话,怂恿香港激进分子放胆闹下去,另一方面“警告”北京不得出手打压示威者。然而事实上,欧美各国在止暴制乱,处理示威事件上,可谓及时高效,心狠手辣,花样繁多,以暴制暴。美国议员很清楚,若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美国,美国的警察受了伤,其国民卫队早已出动,制暴效果“药到病除”。回忆一下美国是如何处理“占领华尔街”,一切就清楚了;而英国也曾在短短一周时间内,两度武力出动抓捕反政府力量,现场炮火隆隆,手段令人发指。不管是伦敦的暴力拘捕还是爱尔兰武装镇压,均会让世人对“作为全球民主灯塔”的英国印象深刻,刮目相看。“钢筋铁骨”,该出手时就出手,因此属于必要选项。 二 以人为本,耕耘社会深层问题 九月二十七日,星期五。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湾仔伊丽莎白体育馆举行了首场特区对话会。林郑会上坦言,自己关心香港年轻人,但没有充分聆听年轻人声音,不清楚他们关注的是政策问题还是其它追求。该对话会有两万人报名,一百三十人抽中登记入场,其中三十人发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整个社会没有对话基础,缺少相互互动条件,“加上在不同频道上获得的资讯也不一样,对话的实效不佳” 。正如一名“蓝丝”发言时透露,一方面担心香港未来会被深圳取而代之,另一方面,对话过程中甚至还在忧虑会否对话离场时因场外近四小时对峙和抗议而被卷入“清场”。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民众一叶障目,不懂政治,同时看出政府和民众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因此也难有相应的理解和信任。香港中文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黄副主任认为,类似对话改善作用不大,政策改变机会较小。不过,民众普遍认同,政府首长能够降低姿态,走进草根阶层,倾听民间诉求,也算是柔性政策的彰显,当属建设之举,战略之行,值得肯定和称道。 另外,随着时间的流逝,参与集会和校园罢课的人员结构也在发展和变化。虽然香港警方记者会通报,“开学后学生被捕人数比例明显上升,虽然中学生数量直线上升,但是在校大学生比例明显下降,“教协会”一边纵容团体煽动罢课,骑劫学生“参与实践,表达政见”;另一边在中大,港大和教大图书馆与饭堂,也随处观察到满脸愁容,取舍不定的三五成群学生。当问及是否参加集会罢课问题时,他们(她们)往往支支吾吾,相互对视。除了“罢课不罢学”属于共识之外,通常显得左右为难,不置可否。据悉,相当数量大专院校学生(除内地生)放弃群情激愤的游行示威,取而代之,出行外地,观光旅游,或者就近深圳谋取实习和交流机会。可以看出,不少在校学生不仅固定的世界观和是非观不稳固,而且学业也有一定受阻,心理素质亟待强化,新生力量值得争取。九月三十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以“寻找和谐的两首爱港主旋律”为题,介绍了一位李姓记者Leecy的经历和感受。他说,“我出席了爱国爱港人士活动时,有一首歌不断在我耳旁回荡。在场人士个个昂首挺胸,齐声高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义勇军进行曲》群情激愤,势不可挡。每个人真的都需要精神家园和灵魂归宿”。 香港是个民主自由的地方,每个人都可以表述自己的政治观点,享受自己的自由生活。中央政府确保了“一国两制”的落实,所以才有今天大街上不同的声音。但是,民主自由不能和暴力动乱相提并论,自由民主也不能成为外部势力和别有用心之人的过路招牌和政治幌子。今天,特首林郑率团入北京参加国庆七十周年纪念仪式,这又是一次对港人重要的激励和感召活动。不论中小学教育,还是地政改革;不论是爱国教育,还是法制重构;不论是“精准扶贫” 还是弃恶扬善,每一个事件,每一次活动都会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涉及香港未来及民生改善諸方面依然形势严峻,挑战空前。政府需要深耕细耘,从而唤醒民众,赢得民意;伸张正义,复活(中坚)力量,令暴力和亡命之徒无地自容,难成气候,也让暴力之源断流,西方“支援”“失联”。 三 知彼知己,保持战略高度和定力 美国参众两院外交委员会(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日前通过了多项涉港法案,包括《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和《香港保护法案》。根据“德国之声中文网”九月二十五日报道,该法案要求美国务卿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确认香港是否仍“足够自治”(sufficiently autonomous), 评估香港是否继续享受不同于中国大陆的特殊待遇。法案还要求国务院不应该根据被捕记录拒绝合法签证给香港“民主和平”抗争人士。该法案一经签署,将赋予美国相关部门制裁打压香港的法律基础。这就是为什么在多场次示威游行中美国国旗高高举起,“特朗普解放香港”(President Trump,Please Liberate Hongkong)呼声不断,以期借助中美贸易战向北京进一步争取民主权利之原委。 …

China 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