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人工智能已成为中美科技竞争的“主战场”之一。近期美西方接连举办人工智能安全相关会议,试图建立以西方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全球规范,把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提出自己的人工智能治理议程。中国已不再只是国际规则的追随者,而是正加入世界政治、经济、金融、技术和安全领域的规则制定者行列,在全球人工智能规则制定的过程中不能缺席。 近来,全球范围内关于人工智能安全、伦理和原则的讨论获得了显著进展,为各国加强国际人工智能监管奠定了基础。继2023年11月在英国伦敦布莱切利公园举办的首届人工智能安全峰会之后,人工智能首尔峰会于今年5月21日至22日举行。该峰会的一个重要成就,是启动了首个国际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网络。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欧盟签署了协议,标志着多边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并未在签署方之列。 该网络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多边共识,涉及人工智能的研究、测试和标准制定,从而增强不同地区人工智能安全倡议的互操作性,并简化全球人工智能安全管理。峰会期间,包括亚马逊、谷歌、DeepMind、Inflection AI、Meta、三星电子、阿联酋科技创新研究所和智谱科技在内的16家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公司表示将遵守人工智能安全承诺。这一承诺旨在建立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并确保人工智能安全措施的公共透明度。 另一项重大进展是,9月5日,包括美国、欧盟和英国在内的57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签署了全球首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人工智能国际公约。该公约旨在为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危害确定法律责任,确保不歧视,保护隐私,并在人工智能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促进透明度。此外,该公约还致力于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的同时,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保持一致,并促进全球合作。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亚洲主要国家尚未签署这一条约。 鉴于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一些人可能会批评中国在最近的人工智能联盟中缺席。然而,中国的缺席并不代表中国对人工智能安全议程的漠视或不合作,而是表明中国有意同这些以西方国家为中心的“规范”保持距离,尤其是在全球规范和规则仍在演变中的新兴技术领域。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今年7月4日在上海举办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便是中方这一立场的有力证明。尽管自2018年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每年都会召开,但今年是首次明确聚焦于人工智能安全与治理议题,李强总理在会上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这突显了中国在塑造全球人工智能议程方面的积极姿态。此次会议吸引了近1000名外国嘉宾,包括业界高层管理人员、民间社会代表、研究人员和政府官员。 本次会议的重要成果包括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牵头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与中国方案》研究报告(征求意见稿)和新出版物《前沿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这些成果共同阐述了中国对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愿景。此外,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还发布了《中国人工智能重大应用场景白皮书》和“智能向善全球伙伴计划”。此外,《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明确支持联合国发挥主渠道作用,欢迎加强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提升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中国未加入由西方国家主导的人工智能联盟,这一事实凸显了在传统强国与新兴强国之间建立沟通桥梁、促进包容互动的重要性。2023年,第7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140多个国家参加决议联署。 各国经常将其外交政策目标与国内发展需求相协调。例如,在美国,人工智能领导地位是国家的关键优先事项。为响应拜登总统的行政命令,美国政府已采取主动措施,加强国内的人工智能安全框架。2月8日,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宣布,在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下成立美国人工智能安全研究所联盟 。AISIC汇集了来自民间社会、产业界、学术界和研究实验室的280多个机构,共同致力于制定严格的人工智能安全标准和政策指导方针。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此外,包括白宫、商务部、能源部、交通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在内的众多美国联邦机构,均已采取重大措施,以加强国内人工智能安全。这些机构发布了100多份技术指导文件和政策倡议,旨在开发人工智能测试平台、模型评估工具和风险管理框架。这些国内努力反映了与美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雄心相一致的监管力度强化。一些值得注意的文件包括NIST的《人工智能风险管理框架》、美国国务院协调制定的《人工智能与人权风险管理概况》,以及国防部和国土安全部的《识别关键政府系统和软件漏洞的新人工智能工具试点》报告。这些举措说明美国政府日益认识到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以及应对相应风险的必要性,特别是在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领域。 在人工智能日益塑造全球格局的时代,某些关键参与者——尤其是中国——缺席由西方主导的主要人工智能联盟,表明有必要在新兴技术治理方面建立更广泛的公共论坛。随着中国继续通过《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等平台倡导更具包容性的方法,未来人工智能监管模式可能是发达国家联盟与联合框架下多边体系制衡的结果。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确保人工智能技术以负责任、公平的方式发展,并超越地区利益,推动制定真正的全球标准,造福全人类。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被视为重塑经济、军事实力和全球权力格局的重要技术领域。中美两国均认为人工智能领域是争夺技术领导地位的关键“战场”,这不仅涉及发展人工智能技术,还涉及制定人工智能的全球规则和规范。中美在制定人工智能安全规则和标准方面的竞争,是一个守成大国和一个崛起大国之间更广泛竞争的缩影,对技术、治理和国际关系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中国已不再只是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正凭借其经济实力、技术创新和有效的治理模式,加入世界政治、经济、金融、技术和安全规则制定者的行列——人工智能领域也是如此。在全球人工智能规范制定的过程中,中国绝不能被排除在外。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Can't leave China out of AI"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实习生陆添玥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高琳琳】
导读:中国和印尼都是煤炭大国,两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方面拥有相似的目标和愿景。中国是印尼最大贸易伙伴及主要投资者。印尼在寻求能源自给自足、增加可再生能源产能和碳中和的过程中,中印尼绿色伙伴关系成为关键。中国投资者已在印尼绿色领域进行了重大投资,双方需进一步协调绿色转型计划,调整市场动态并展示成果,以深化联系并共同迈向绿色经济。 今年11月,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在赴秘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前访问了中国。此次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一系列绿色转型关键领域的投资协议,包括锂、新能源汽车和绿色能源发展等。这是普拉博沃自今年2月当选总统以来第二次访华,说明了两国关系的重要性。中国现在是印尼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印尼基础设施和绿色项目的主要投资者。 在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印尼总统提出的GDP增长8%的目标,以及推进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战略绝非易事。印尼60%的石油需求依靠进口,实现国家能源自给自足是他的首要议程。所有这些,再加上印尼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产能增加两倍、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意味着利用中印尼伙伴关系发展清洁能源价值链是关键的优先事项。 在普拉博沃的前任佐科执政时期,印尼在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绿色投资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引进了电动汽车制造商五菱、比亚迪,以及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天合光能等中国企业赴印尼投资,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和出口市场。 印尼提供了全球一半的镍,在镍的冶炼和基础加工行业,该国吸引了中国的大笔投资。虽然供应链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改善,但这些投资表明,中国投资者能够做出快速调整,同印尼更广泛的经济目标保持步调一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印尼为实现其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的气候目标,每年需要投资190亿美元,但到目前为止,实际投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这一缺口也意味着机遇。 印尼的外交目标是在探索新经济机遇的同时培育历史纽带,而中国正是深化绿色伙伴关系的天然合作伙伴。 普拉博沃政府提出了“八大愿景”,其中部分内容是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自力更生,这与中国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景有一些相似之处。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好是绿色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亚洲地区已经出现了多项转型倡议,如“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和日本的“亚洲零排放共同体”倡议。而中国提出的倡议不仅是以上倡议的简单补充,其独特之处在于,中国在低成本、高科技绿色产业方面具有优势,中国与印尼在高速增长和加快建立全球联系方面也有共同目标。 虽然中国和印尼在历史上都是煤炭大国,但中国在绿色领域的加速发展表明,全球绿色转型可以被视为机遇,而不是风险。随着东南亚国家竞相进入绿色价值链,印尼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位新上任的外向型总统必须抓紧行动。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政府需要对可再生能源建设提出一致的政策信号,鼓励建立地方产业,同时保证公正透明的绿色转型。此外还有几件事要记住。 首先,印尼的绿色计划和路线图需要更好的协调和问责机制。建立合作关系只是开始,下一步必须提出明确的近期目标供各方“对表”,这对于项目向前推进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总路线图,为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指明方向。在这个路线图中,各部门的计划应是总体议程的补充,而不是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其次,必须对全球市场动态作出反应,及时调整。全球绿色转型不是一个线性过程。技术进步和标准完善是同步进行的,解决了绿色价值链的各种不完善之处。随着对环境影响和劳工标准的关注不断增加,印尼政府和中国投资者都需要采取相应的行动。 三是要向印尼和海外展示中国负责任的绿色投资成果。在双方的合作中,虽然仍存在挑战,但也涌现出了许多积极正面的故事,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被更广泛的印尼公众所知。 最终,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仅建立“伙伴关系”恐怕是不够的。在通往绿色经济的漫漫长路上,中印尼两国可以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What close Sino-Indonesian collaboration could mean"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责任编辑:高琳琳】
导读 近年来美国的反华情绪和措施日益增加,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只会继续加剧这一趋势。长远来看,美国对华贸易战、科技战反而会伤害美国自身经济。为应对来自美国的政治经济挑战,中国应加强同“全球南方”国家的经贸联系,弥补发达国家市场的损失,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治理体系朝着更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还应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改革,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格热戈日·科沃德科 波兰科兹明斯基大学转型、一体化和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 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特聘教授 在美国总统大选已经尘埃落定后,中国不仅必须要继续在全球舞台上发挥其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而且要更加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对外合作,增加对外和对内投资,在世贸组织规则框架下扩大贸易,加强技术转让,促进人文交流……这些都是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的务实之举。 随着形势的发展,世界各国应明智地利用一切契机来改善国际关系。今年10月在俄罗斯喀山举办的金砖国家峰会、11月在秘鲁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 峰会和巴西里约热内卢的20国集团 峰会,都是这样一个契机。中国致力于可持续发展和互利共赢的全球化,利用这些会议之机,积极开展伙伴对话和多边谈判,解决利益冲突。 然而,在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反华情绪和措施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中国应该将其经济合作的重点从西方转移到“全球南方”,重点是进一步深化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大国的关系,特别是印度——现在印度在人口数量和发展速度方面均高过中国。 在失去了美国和其他一些发达经济体的部分市场后,中国必须更加重视与“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更多的出口、投资和技术转让应该向这些发展中国家倾斜,以帮助它们提振经济。其实这种调整已经进行了好几年,但随着近来美国的保护主义措施越来越多,贸易战越打越激烈,中国相应地也必须采取额外措施来保持其高增长。单靠“一带一路”建设是不够的,在世界舞台上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美关系是国际事务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然而不幸的是,中美关系当前仍在螺旋下降,没有好转迹象。随着特朗普赢得下届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在参众两院均获得多数席位,中美紧张局势将持续加剧,而且不仅限于经济方面。新一届美国政府的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扰乱全球供应链,全球化进程将出现新的动荡。 美国将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这将进一步加剧美国的通货膨胀,但另一方面,加征的关税事实上相当于一笔“销售税”,它将略微增加美国的财政收入。美国预算赤字已经接近GDP的7%,这个比例之高已经相当危险。过高的关税壁垒虽然短期内有助于美国企业保持竞争力,但最终,由于缺乏来自外国制造商的压力,它可能会削弱美国企业的竞争力。而中国则将进一步鼓励企业寻找美国以外的其他海外市场来增加出口。 尽管美国采取了不明智的保护主义,但中国不应匆忙对美国产品征收报复性关税——这个问题应该交给世贸组织。中国和其他“全球南方”国家还可以做很多事情,以确保国际贸易基于所有世贸组织成员共同制定的规则,而不是由充斥着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西方发达国家单方面强加的规则。对于不断扩大的保护主义,中方的回应应该是权力下放和进一步放松管制,以加强中美两国企业和研发机构之间的直接合作。 鉴于即将卸任的拜登政府已经对中国电动汽车和其他一些产品征收了相当高的进口关税,而且关税还在进一步提高,美国的绿色转型可能会放缓。正如不久前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所强调的那样,中国应该继续加快绿色转型,应对气候变暖进程。当前的讨论重点应该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支持对抗全球变暖的进程。不幸的是,在这方面,我们不能指望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美国还对中国近年来在技术发展领域取得的进展持负面看法,这些进展始终是遵循“中国制造2025”战略所规划的道路进行的。根据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2023年的一项研究,从现代经济运作和发展技术前景的角度来看,在44项最重要的技术中,中国在多达37项上领先于美国;日本、韩国和技术最先进的欧洲国家,都没能跻身任何类别中的前两名。美国建制派想要减缓中国在这科技领域的进步,不仅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不合理的,而且反过来会损害美国自身的经济,因为它减小了美国国内产业的竞争压力,从而无法尽快实现技术进步。 最近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讨论了建立美元以外货币为基础的替代性国际金融安排,中国应该加快这一替代性全球货币体系的概念设计和实施,增加美元以外货币——尤其是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储备中的占比也将从目前的2%逐步上升,而美元的占比将从目前的54.8%逐步下降。 中国可能很快也将需要改革汇率制度。人民币目前仍然与美元挂钩,每天波动范围在±2%以内。这有时会带来一些“奇怪”的变化。比如特朗普当选后,美元暂时走强,结果人民币兑其他货币的汇率也随之意外走强。因此,中国或许应考虑放弃这种汇率机制,实行有管控的浮动汇率制。鉴于中国对外贸易的结构性出口顺差,这种改革将导致人民币走强,从而因利润降低而导致对美出口略有减少。这有助于减少美国的对华贸易逆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反华热潮。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高端智慧传播与交流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Response to US moves should be calm"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责任编辑:程慧海】
导读:日前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 峰会聚焦投资贸易、创新和数字化等议题,旨在促进亚太繁荣。当前美国等一些国家以“安全”为名重回保护主义路线,而中国则加强全球合作,赋能各国数字化发展。创新和数字化是经济转型的关键,在这方面,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树立了榜样。APEC面临整合成员和达成共识的挑战,需维护多边经贸机制。中国方案为寻求独立自主发展的国家提供了可行的选择。 日前在秘鲁首都利马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 峰会提出,通过落实以投资贸易、创新和数字化以及强劲、平衡、安全、可持续和包容增长为三大支柱的《2040年亚太经合组织布城愿景》,促进本地区繁荣。亚太地区经济总量约占世界GDP的60%,APEC峰会作为亚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年度经济对话,意义非同一般。 本次峰会召开之际,世界正目睹美国通过滥用制裁和“零和”游戏逻辑,推动世界经济和技术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这种复杂的叙事结构中,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自由贸易受到保护主义措施的束缚,进而限制——甚至可以说是扼杀了发展。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和技术霸权,令世界付出了沉重代价。 因此,本届APEC峰会就在这样一个现实中召开了:一边是美国以经济和全球安全的名义,筑起“小院高墙”,阻止中国获得其最先进的技术;另一边是而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项目,以及“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等全球合作机制,为各国的数字化发展赋能。中国明白,与其他国家日益增长的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可以使自己受益;中国好,世界会更好。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从这个角度来看,创新和数字化作为APEC峰会的重要主题之一,是推动全球向数字经济转型的桥梁。有必要为发展模式转型所需的政策框架和战略制定相应的治理模式,这尤其需要发展技术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以促进货物、商品、金融和数据流动的互联互通。中国通过数字“一带一路”等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自己的互联互通项目,在这方面树立了良好榜样。 这些共同发展的实践案例,让我们走在了开放和全球发展的前列。 因此,尽管此次APEC峰会上云集了多国领导人,但最令拉美国家期待的还要数中国。这个平台给了很多国家近距离了解和参与“中国梦”的机会。 APEC原本是一个多边对话与合作机制,旨在应对全球挑战,构建一个开放、和平、有活力、有韧性的亚太大家庭。如今它已发展成为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共享数字赋能、企业数字身份和向绿色经济转型的平台。 图片来源:新华社 然而,APEC在整合其成员经济体,以及就全球当前现实和未来前景达成一致方面也面临挑战。如何确保亚太地区经济继续保持在世界范围内最具活力、联通度最高,是摆在所有成员经济体面前的一大考验。最紧迫和最重要的是,各方应达成共识,维护现有的多边经贸合作机制的规则和职能,保障多边贸易体制有序、良好运行。 虽说APEC内部并不缺少协作精神,已经达成了多项共识协议,但高层政治对话仍有必要加强。“零和”游戏没有赢家,保护主义和“中国除外”的心态解决不了美国的问题。APEC旨在通过对话解决当前挑战和矛盾,共促互利合作,加强科技交流,推动文明繁荣。 构建APEC的长远愿景至少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要确保各方共享权益,二是各方相互依存、互惠互利,三是在利益、权利和义务上达成共识,以确保其普遍的共同价值观。 中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将在APEC的发展历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西方的挑战,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展示了人类独立发展的潜力,为那些寻求在不损害主权和尊严的情况下加速发展的国家带来了希望,也提供了可行的道路选择。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高端智慧传播与交流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How an Asia-Pacific miracle is taking shape"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唐文若 编辑:张钊 【责任编辑:高琳琳】
人、从、众……这里不是长假期间哪个网红景点,而是正在举办的第136届广交会。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经济的潜力,那就来逛一次广交会吧。 客如云来 秋日的“花城”广州,满城的勒杜鹃开得正艳,热烈迎候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说着各种语言的外国客商。 在广州的街边、大小酒店里,随处可见旁边放着各色行李的外国人,有椅子就来杯咖啡,没椅子就单腿倚搭在桌边,也一样可以热烈地谈谈生意。 广交会对服务国际贸易、促进内外联通、推动经济发展有独特作用,也是广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经济向上、结构向优的重要助力。 今年前三季度,广东进出口规模再创新高,同比增长11.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8个百分点,对全国外贸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四成。 为满足客商出行需求,南方航空公司在广交会举办的半个多月期间,将出入广州的航班增加至1.5万班次,其中国际航班有3000多班次。 人聚财兴旺。15万预注册境外采购商,超过3万家线下参展企业……算一算单位面积人流量、外商洽谈量,广交会的人气之旺,令人难忘。 “good”“money”“deal”,这是在广交会展馆中,耳边听到最多的一些词。展位真的很抢手、客户真的很多、业务真的很忙、成交真的很实,正如广州这座千年商都一直生生不息的价值观——务实。 进场排队、洽谈排队、吃饭排队……身处广交会展馆人头攒动的洪流中,淹没在各种忙碌热烈的交易洽谈声中,最能让人深切体会中国企业的努力、中国经济的潜力。 火一把已经很难,广交会一火60多年,委实不易。 变与不变 展品在变,客商在变,广交会作为中国外贸“晴雨表”“风向标”的地位从没有变。中外客商每年两次如期而至,做生意、会老友,在这里共寻新的商机。 来的人更多了。据统计,广交会一期超过13万境外采购商实际到会,比上届又增长了4.6%。 来的人不一样了。走在展馆中,明显的感受是客商的来源更多元了。以前广交会最多的是东南亚、欧美客商,而本届广交会一期,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采购商超9万人,占比达69.7%。 更大的变化是不断迭代出新的中国商品。采购商们说:“每次来广交会,总能看到新产品、新技术、新花样。”中国制造,通过不断提质升级,源源不断地吸引着八方来客,也吹拂着八面来风。 “老广交”们都知道,进广交会你得穿一双好走路的鞋子。因为展陈规模世界第一的广交会有太多的路要走,有太多的商品要看,还有你会不舍离去。 而更重要的是,广交会总能给人带来惊喜。一名首次参加广交会的尼日利亚客商相中了一家贵州企业展台上的新能源老爷车,掏出6000美元“重金”将其当场买走,留下了“You need to come to Canton Fair,everything is in Canton Fair”(广交会值得你来,这里应有尽有)的赞叹。 说是老爷车,只是造型像老爷车,实际上是个新东西。同一展区里广汽集团的MPV、理想SUV和比亚迪轿车等新能源汽车,显示出中国一批锐意创新的车企正引领着全球汽车工业技术变革潮流。 在更多广交会熟客眼里,还有更多新奇的东西。3D陶瓷打印、AI下棋机器人、能让鲜花20多天不干瘪的新款冰箱……在产品的背后,人们看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看到中国人民新生活方式向世界的传递。 “发现需求、满足愿望,这就是我们企业不竭的创新动力。”这次广交会上带来特色复合材料不锈钢等新产品的广东凌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逾说。 盛宴笙箫 不仅中国人和外国人在这里做生意,外国人和外国人也在这里做生意。 一位逛了20多年展的“老广交”说,曾经的广交会以农产品、纺织品为主,出口国外为国家换取外汇。如今的广交会将优质的中国制造销往全球,也为全球商品提供世界级的市场和舞台。 本届广交会的进口展区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吸引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730家企业参展,产品也从最初的土特产变得更丰富。 日语、德语、泰语…… 日本瓷器、德国厨具、泰国锁具…… 步入进口展区,仿佛走进了“万国会”。 连续6届参展的西班牙白色家电制造商Fagor自从与广交会结缘后,几乎每届都会如期而至。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将产品卖进中国市场,还可以直接跟世界各国的客商交易,销往全球。 背靠广东这个重要的“世界工厂”,是广交会具有巨大吸引力的又一重要原因。看完广交会,还可以继续到遍布珠三角的生产车间去实地考察,感受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之一,广州这块土地广交天下、融汇八方古已如此,而今更盛。 第136届广交会有线上线下数万家企业参展,展出商品数以百万计。广交会历60多年岁月而魅力不减,背后的底气是“中国制造”的强大竞争力,是中国经济持续向前的生动见证。 广东、广州历来有重商友商的传统风气。“高楼百尺迩岩城,披拂雄风襟袂清……楼前箫鼓声相和,戢戢归樯排几柁。”南宋洪适所描写的海山楼,宋代“羊城八景”之一的“海山晓霁”来源地,就是有名的市舶宴举办地。所谓市舶宴,也就是来广州商贸的外国船舶出发前,广州市舶司都要为其设宴饯行。 如今,虽然远去了市舶宴的鼓乐笙箫,却有一场更加繁华互利共赢的商业盛宴全球盛会,这就是广交会。热情招待八方来客四海宾朋,满怀信心地助力中国制造惠及全球、行稳致远。 (新华社记者陈凯星、车晓蕙、吴涛) 【责任编辑:陈丹妮】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中文简称:北师港浸大;英文简称:UIC)工商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宋潇斐博士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刊《营销科学院学报》发表论文《观众参与度转变:来自娱乐直播的实证分析》。 据介绍,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是致力于推动市场营销科学和实践发展的顶级学术期刊,入选《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评选的50种顶级期刊。 该论文聚焦流量变现的现象,以娱乐直播为例,为主播提供营销策略启示,即如何安排直播时段、时长和频率,以影响过程中的观众参与度,从而增加直播营收。 随着直播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延长直播时长、加密直播频率常常被视为从红海中脱颖而出的“致胜法宝”,但宋潇斐博士指出:“把某一个维度(例如时长)拉到最大,不一定是好事情。”主播要从时长、频率和时间点多方考虑,根据不同的直播情况采取不同的组合策略。 研究结果显示,主播应该根据观众的参与转换模式来定制直播时间表。上一次直播与新一次直播之间的时间间隔,新一次直播的时长,以及直播的时间点,是决定新一次直播安排的三个关键因素。 在时间间隔方面,两次直播之间如有六小时的时间间隔,可以维持较高的观众参与度。在直播时长方面,时长为五小时的时候,观众从付费打赏转变为评论的可能性最高;时长为六小时的时候,观众从评论转变为发送免费礼物或付费打赏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对于直播时间点,研究显示,有固定开播时间的主播,应该考虑观众更倾向于哪种参与方式,并据此调整策略。以往的研究倾向聚焦于观众参与度从低到高的单向转换过程,宋潇斐博士团队在这次研究中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观众参与的过程不仅可以包含由低到高参与度的状态转换(例如从发弹幕转为打赏),还可以存在保持某一参与度(例如重复发弹幕行为)或转移到低参与度状态(例如打赏转为发弹幕)。 研究表明,主播可以逐步引导观众提高参与度。例如,主播可以尝试鼓励观众从评论转变为送出免费礼物。如果成功,送免费礼物的观众更有可能开始付费打赏,从而进入一个从免费礼物到付费打赏的有利循环,确保直播的收益。 此外,研究发现,观众的参与度“降级”不一定对主播有负面影响。宋潇斐博士表示,持续高水平参与可能会导致疲劳,疲劳最终可能导致观众终止参与。在这种情况下,“降级”可以作为主播维持观众参与度的一个解决方案。 对于这项研究结果带来的其他启示,宋潇斐博士则表示,虽然团队是以娱乐直播去做示例性研究,但观众参与度这个话题上,只要是能把观众参与过程进行数字化记录的场景,都可以展开相关探索,例如电商直播。 (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 李文芳|李镛思) 【责任编辑:李杭育】
导读: 9月4日至6日举行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是非洲国家同中国和其他“全球南方”国家一道,开创国际经济合作全新范式的重要机遇。多年来,非洲并不缺少宏伟的发展蓝图,但缺少真正的合作伙伴来把规划转变为现实。中方着力支持非洲破解基础设施、人才、资金三大瓶颈问题,将切实帮助非洲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侯赛因·阿斯卡里 瑞典“一带一路”研究所副所长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非洲就像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但几百年来,它的“果实”总是落在“篱笆”外面,惠及别人而不是自己。在殖民时代,非洲的原材料被西方掠夺,大量非洲人口沦为奴隶,为别人种植庄稼、生产商品。在后殖民时代,新形式的殖民主义仍在继续,只是机制更为复杂。非洲国家与前殖民国家签订的“特殊协议”,让跨国公司打着“自由市场”和“新自由主义”的旗号,控制了非洲大量的矿产资源,而所谓的“自由市场”和“新自由主义”,全都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西方机构推动和强加的规则。大量金融资源从非洲大陆流失,流向欧洲和其他“避税天堂”,令非洲国家的货币和信贷价值蒙受损失。许多受过良好教育、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也纷纷离开非洲,到国外寻求更好的生活。 9月4日至6日在北京举行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是非洲国家掀起“第二次解放运动”,同中国和其他“全球南方”国家一道,开创国际经济合作全新范式的重要机遇。许多非洲国家正在认识到,它们的资源必须用于造福自己的人民,并且它们可以走出一条更好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它们的启发主要来自中国。几十年前,中国比许多非洲国家还要贫穷,但近年来,中国、金砖国家、东盟和“全球南方”的崛起说明,雄心和愿景与机遇成正比。 就像中国雄心勃勃的2035年远景目标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一样,非洲的《2063年议程》现在应该注入一种新的精神:必须扩大拟议的项目规模,实现更大的效果,而不能像过去许多零敲碎打的小型援助项目那样,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西方国家试图抹黑“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将其描述为对当地人口没有任何实效的“白象”工程。这种观点必须予以驳斥,因为只有通过实施运输、电力、水、农业和工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项目,才能实现任何有意义的发展。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正是由于高铁、三峡大坝和南水北调工程等大型项目,中国经济才得到了提振。非洲的发展计划也必须是长期的,而不应仅仅是试图填补短期的空白。非洲国家需要利用现有的最高科技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可靠的合作伙伴,已经表现出向其他伙伴国家转让技术的意愿。为基础设施项目寻找新的长期低息信贷机制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其最终目标应该是非洲国家的工业化,这也是今后几十年世界经济的一个主要的推动因素。非洲人口已达13亿,到2050年将达到29亿,将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和工业产品消费市场。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坚定支持非洲国家的反殖民主义斗争。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非关系发生了质的飞跃。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2015年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习近平主席那次峰会上发表讲话表示,中方将着力支持非洲破解基础设施滞后、人才不足、资金短缺三大发展瓶颈。从那时起,中国为解决这三大发展瓶颈做出的贡献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中国向基础设施项目提供长期低息信贷,并通过教育培训项目帮助非洲提升劳动力水平。到2018年,中国大学招收的非洲留学生人数超过了美国和英国。 图片来源:东方IC 受此启发,2017年,我和席勒研究所的同事们共同撰写了一份题为《新丝绸之路向西亚和非洲延伸:经济复兴愿景》的专题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我们总结了非洲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以及由于中国作为一个主要的工业和技术强国的参与,现在可以获得什么样的解决方案。我们还提出,如果非洲各国在一些亟需的领域加大关注力度,那么将会对非洲大陆每个角落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 非洲的许多项目几十年来一直处于规划阶段,但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来进行融资和建设,包括横贯大陆的铁路和公路、大因加大坝等大型水电项目、跨越2000公里从刚果河调水补充乍得湖的运河,以及其他沿岸地区多式联运系统。这份宏伟蓝图甚至还包括泛非核电和太空项目。 要实现非洲大陆所有国家的粮食自主,农业发展必须成为优先事项。然而,灌溉基础设施、化肥和机械化生产必须在非洲大陆普及。非洲国家80%的主粮依赖进口,但自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引进非洲以来,中非农业科研合作给非洲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应对干旱和荒漠化等气候问题也极为重要。中国已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成为控制荒漠化和增加植被覆盖的典范。中国的“绿色长城”和新疆等干旱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对非洲大有裨益。 当今世界虽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威胁,但同时也为可能发生的巨大积极变化和全人类的光明未来打开了大门。我们要目标清晰,放眼长远,抓住机遇,为非洲和“全球南方”其他国家找准前进的方向。如果当下取得成功,我们将有望和西方国家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和平和繁荣的人类发展新范式。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高端智慧传播与交流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Plans for 2063 should be launched now"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编辑:张钊 【责任编辑:富文佳】
导读:过去几十年来,中非合作经受住了外界质疑,取得了双赢成果。9月4日在北京召开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强化中非合作,共话未来前景。在非洲经济转型背景下,中非双方除了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亟需展开合作外,还应更多关注粮食安全、青年就业、能源转型等议题,挖掘新合作潜力。一些成功的中国模式值得在非洲推广,以促进非洲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姆旺吉·瓦奇拉 世界银行前经济学家 肯尼亚政府顾问 2024年1月,一艘集装箱货船从南非启程,将货物运往非洲各港口。自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于2021年正式启动以来,南非成为第31个加入该贸易区的国家。截至目前,已有47个国家正式批准了该协议。 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正在强劲增长,催生了一系列价值链,体现了发展的核心要素。这得益于非洲不断完善的公路、铁路、港口以及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非洲历史性地“赢”了。 在此过程中,中国不仅获得了大宗商品和矿产资源的准入权,还开拓了非洲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消费市场。总体而言,非洲新基础设施的投资与运营推动了中国的崛起,助力它成为当代工业大国和全球经济大国——这样看来,中国也“赢”了。 中国和非洲之所以能够“双赢”,是因为双方近乎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多年来不断有人给这些项目贴上“债务陷阱”“毫不掩饰的殖民”,以及“非洲的轻信和中国的狡诈”等负面标签,但这些项目经受住了质疑或批评。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目前,非洲大陆的基础设施仍存在明显缺陷。因此,中非伙伴关系应持续加强,为非洲建设更多的公路、港口、发电站和铁路。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是至少下一代人的第一要务。 那么除此之外,对于这一代人来说,第二、第三、第四要务又是什么呢?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可重点关注以下领域: 第二要务——粮食安全问题。 长期依赖粮食援助会对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造成负面影响。无法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是许多非洲国家的致命弱点。这阻碍了非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使他们容易遭受外部干涉和控制。然而,也有一些非洲国家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能够生产充足的粮食,以满足国内需求,并将剩余的粮食用于出口。在一些非洲国家,粮食援助反而扭曲了市场价格,抑制了当地粮食生产,从而引发对更多粮食援助的需求。 在我们这个时代,气候变化正在加剧粮食安全的不稳定性。过去在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上生长的耐寒作物正在成为遥远的记忆。除非采取重大甚至更加激进的措施,否则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深和扩大粮食安全的不稳定性,进而引发史无前例的社会危机。 在大约三代人之前,专家们也为中国描绘了一幅类似的严峻图景,并提出警示:粮食安全问题将引发一场迫在眉睫的灾难。然而,中国已经成功帮助数亿人摆脱极端贫困,在这过程中为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许多非洲政策制定者与分析人士迫切希望复制中国的成功。因此,中非伙伴关系应该着眼于非洲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现代化,以帮助非洲国家预防潜在的危机和灾难。 图片来源:新华社 第三要务——就业问题,尤其是非洲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 非洲的年轻一代可以被视为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他们既是一个巨大的实际或潜在的消费市场,也是创造力的源泉,一个重塑非洲价值的新窗口。然而在许多非洲国家,有相当大比例的大学和技术培训学校的毕业生却找不到改善生活水平的机会。在一些非洲国家,这些希望的破灭构成的威胁可能与粮食安全问题一样严重。 大宗商品和矿物的开采确实为非洲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培养了技能熟练的劳动力队伍。但更加亟需的是提升产品附加值,也就是在非洲生产工业制成品,以此来创造更多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就业机会。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伙伴关系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这样的。截至2022年,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东盟国家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超66万个。非洲也迫切需要类似的就业机会。 可以把中国-东盟合作机制中的一些安排移植到非洲,从在非洲市场经营的上万家中国企业中选择一些,积极承接当地的制造业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就业岗位,培养熟练技术人才。和东盟一样,非洲也希望成为一个小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图片来源:新华社 第四要务——能源结构转型。 尽管非洲国家并未形成市场垄断,但拥有丰富的大宗商品和矿物资源,如稀土金属,这些资源在能源行业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矿物被输送至全球各地进行加工和商品生产,其中一部分最终返回非洲。 如果非洲的矿产资源和大宗商品在两至三代人之内被榨干、卖光,空留下那些公路、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又有什么意义呢?届时,非洲将失去实现现代化的机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非洲必须利用好这些促进能源转型的自然资源,提升对它们的加工能力,把资源转化成产品。这种为“后化石燃料时代”制造和使用产品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成为非洲国家发展和现代化的新举措。 比如,东非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稀土金属和石油资源,中国企业在南非所积累的经验可以移植到那里,用于制造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和储能设备。举例来说,肯尼亚联合车辆装配有限公司 与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合资在当地设立电动汽车组装厂,这一做法可以在非洲其他地区得到复制和推广。 中国愿意倾听非洲国家心声,支持非洲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回报,非洲也对中国的优先事项给予了支持。本着这一精神,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可深入评估是否适宜将工作重心从化石燃料、制造业转向为非洲青年群体创造有意义的发展机会,同时在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将消除粮食安全问题作为下一代人的优先事项。如果这三个领域中的任何一个能够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充方案,那么就应当确定清晰的目标,为我们的后代指导中非伙伴关系发展。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高端智慧传播与交流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Where China, Africa can go next"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 实习生程飘然、李经纬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舒靓】
当地时间7月9日,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在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的听证会上指出,世界正日益显现出对美元的疏离态势。她特别强调了制裁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由于美元在国际交易中的重要作用,我们拥有非常强大的制裁手段。但是,实施制裁越多,就有越多的国家去寻找美元以外的金融交易方式。” 此前,七国集团非法冻结并没收俄罗斯资产,破坏了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使得公众对美元的信心有所下降。目前,仍有超过2880亿美元的俄罗斯资产被七国集团、欧盟和澳大利亚持有,其中欧盟所持有的份额高达约2180亿美元。这些被冻结的资产,每年光是产生的利息就高达约30亿美元的。 今年6月,七国集团利用这些资产向乌克兰提供了500亿美元的贷款。这直接违反了国际法。依据国际法,资产应归属其所有者而非所在国。西方国家的此种行径尽管尚未引发全面恐慌,但却已经导致其主权债券信用度降低,引发了债权人的深切忧虑。 因此,全球南方国家正试图减持美国政府债券。截至2024年4月,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已从一年前的8490亿美元减少至7750亿美元,降至自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期,其他金砖国家也纷纷减少了对美国国债的持有量,其中印度抛售了14亿美元,巴西抛售了12亿美元,沙特阿拉伯抛售了3亿美元。今年早些时候,沙特表示,若七国集团决定没收俄罗斯被冻结的资产,其可能会考虑出售部分欧债资产。沙特财政部已向七国集团的部分成员国表达了反对没收俄罗斯资产的意见,有人认为这是一种“隐晦的警告”。 图片来源:东方 I C 在7月9日的听证会上,耶伦特别强调了金砖国家在各国协调一致摆脱美元依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长期以来,“金砖+”合作机制的成员一直对美元在全球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及其被用作政治武器的现象表示担忧。金砖国家这一合作框架最初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国组成,2024年初,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沙特和阿联酋正式加入,有效增加了该机制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美元的贬值促使各国开始转向使用本国货币进行结算。例如,中国和俄罗斯一直在合作建设能够替代美国主导的SWIFT系统的结算机制,比如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今年年初,中国与阿联酋首次使用数字迪拉姆完成了跨境支付交易。此次交易依托创新数字平台,标志着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应用迈入新阶段。 伊朗日前宣布,伊朗与俄罗斯之间的所有交易全面弃用美元。自去年起,印度和俄罗斯之间的本币(卢比与卢布)结算金额增加了一倍。同时,沙特也正积极寻求与“金砖+”国家建立替代性货币结算协议,以进一步推动其经济伙伴关系的多元化发展。若其他关键石油出口国亦开始接受替代货币作为支付方式,这将导致对美元作为石油交易货币的需求显著下降,进而削弱美元的价值与影响力。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但是,要想在相互金融结算方面取得真正的突破,就必须为所有“金砖+”成员国创建一个统一的结算系统——这一目标的并非遥不可及。7月12日,俄罗斯联邦委员会议长瓦伦金娜·马特维延科在金砖国家议会论坛上宣布,金砖国家正在积极筹备建立独立的支付系统,该系统将不受政治压力、职权滥用及外部制裁等不利因素的干扰。 根据最新信息,即将于今年10月在俄罗斯举办的“金砖+”峰会将重点讨论建立基于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的独立结算支付系统。 由此看来,“金砖+”国家将自己视作另一种经济秩序的代表,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且富有韧性的金融网络。这体现了金砖国家力求摆脱对美元主导地位的过度依赖,降低美元政治化风险,从而有效缓解美国当前及未来可能施加制裁影响的战略愿景。 美元昔日的稳固地位,正逐步被不确定性所侵蚀。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改变,当前各国的战略取向与联盟网络将决定未来的经济与金融秩序。美国及其盟友需审慎应对这一新兴态势,停止滥用制裁,并深入剖析其单边行动对未来经济与地缘政治地位可持续性的影响。 耶伦所发出的有力警告,凸显了当前正处于重塑全球金融体系架构的关键时刻。显而易见,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滥用制裁的行为,正在加速推动世界向一个更加公平、多极化的方向转型。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积极寻求美元的替代方案,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新的金融格局即将应运而生,这一变革将深远地影响国际关系、全球贸易、投资以及全球权力的动态平衡。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Sanctions will result in reduction of dollar's influence"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实习生孙维苹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王文倩】
导读:未来几年,全球前景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国也同样面临挑战,包括增长放缓以及经济转型带来的不平衡等问题。根据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将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刺激国内消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营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大卫·莫里斯 联合国亚太可持续商业网络副主席 全球化智库 特邀高级研究员 澳大利亚前外交官 未来几年,全球前景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国竞争、技术转型和气候变化等许多重大挑战并存。中国自身也面临着一系列内部挑战,为适应经济增长放缓,必须解决失衡和转型问题。鉴于其体量巨大,且与许多其他经济体深度融合,中国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对全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成果,以及成果如何落实,正成为外界密切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以期了解中国未来五年的政策议程。 中共的历届三中全会都会为未来的重大经济、社会和其他政策改革计划指明方向。例如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标志性重要意义,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二十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不久,总结其完整意义还为时尚早,但全会的《决定》和《公报》中包含一些重要信息,有助于预测中国未来五年的决策方向。 《公报》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并未出现如1978年时的重大政策转向,而是一种延续。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保持不变: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些对中国人民来说并不意外,但重要的是要向国际受众阐明,中国高度重视社会稳定,且中国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改革和现代化通常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可预见的方式循序渐进。“大爆炸”式的激变不会出现。 图片来源:新华社 然而,人们对务实性的改革可谓翘首以盼。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特征,积累了许多必须直面的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现在必须适应一个增长更缓慢但更均衡的新阶段。 中国需要减少投机性房地产开发,增加对未来产业的生产性投资。中国需要应对劳动力减少带来的人口挑战,同时确保在新技术淘汰部分传统低薪岗位时,提供足够的新型高薪岗位。 一个普遍共识是,中国要想摆脱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其发展模式就必须从投资主导型转向需求主导型,让经济增长惠及范围更广。这意味着要更关注劳动生产率,摒弃不计成本地生产,也就是“质”优先于“量”。这还意味着要刺激国内消费,把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消化”掉,还要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以提高民众的消费信心。 可以预见,未来五年中央会主导推出更加积极的改革议程,以管理金融和其他行业的市场风险,以及包括地方政府债务在内的公共部门风险。对于户籍制度和其他城乡差距问题,相关改革措施也有望出台。 图片来源:新华社 《公报》提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外国投资者将密切关注这些目标将如何实现。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其他新兴市场崛起,以及担忧政府在中国市场中的作用过大,外国在华投资有所放缓。当前一些低效的国有企业在国内市场享有特权地位,因此国际企业和中国民营企业都在密切关注是否能获得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至少是在私营部门更具创新优势的领域如此。 三中全会关于中国新优先事项的最明确信号之一,是提出要“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取代低价值生产的核心地位。可以预期,中国将加倍努力,推动新技术创新,及工业和服务业的进一步数字化。这与中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努力密切相关,也是对美国试图阻止中国获取高端半导体以发展人工智能的回应。 国内驱动的技术创新可能会带来生产方式和服务提供方式的变革,提高效率并减少环境影响。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新电池技术方面的投资,显示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传统燃油车向电动汽车转型是当今中国最显著的变化,新能源汽车几乎占新车销量的一半。可以预期,未来会有更多的绿色创新,特别是如果私营部门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被过度监管所限制。鉴于其规模和优势,中国将寻求在这些未来产业中引领世界。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三中全会还提出要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通过这一倡议,中国已经在全球推动了价值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项目,但不同地区的项目质量和管理水平存在差异。 现代化不仅仅涉及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三中全会还承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国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需要培养和发展;同样的,中国文化也可以通过更多的国际交流得到丰富。让我们共同期待,“现代化”的概念也可以包括当代艺术、音乐和其他文化内容的良性互动,由此促进跨文明对话、尊重和理解。 现代化还必须意味着和平发展。观察人士乐见三中全会重申中国致力于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亟需和平、发展和理解的时刻,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相互理解方面的作用将接受考验。 最重要的是,三中全会重申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并将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与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全球规则和普遍接受的国际规范相符,并为中国及其国际伙伴带来了全方位的利益,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高端智慧传播与交流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Steady as it goes"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辛欣 编辑:张钊 实习生周易数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舒靓】
导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300多项重要的改革举措,涉及经济、科技创新、国家安全、教育、城乡发展、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面对当前紧张的全球地缘政治局势,中国主张通过求同存异来促进合作,克服冲突挑战,维护稳定大局。中国深化改革的目标与其提出的全球性倡议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科斯塔斯·古里亚莫斯 塞浦路斯欧洲大学前校长 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塞浦路斯欧洲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公布了具体改革方案和详细政策,强调了与新时代下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新改革方案。 全会公报表明了中国坚决深化现有政策,以经济发展和安全问题为优先的目标,将指导中国未来几年的开放举措。根据《决定》,中国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此外,全会精神还与中国政府继续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相一致。通过多项标志性合作项目,中国不断求同存异,为解决合作困难、挑战和冲突等日益突显的国际不稳定因素寻找出路。 上月初,习近平主席出席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并发表讲话,呼吁“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本组织要守住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底线”。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当前国际局势的风险和挑战,习近平主席于2022年4月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设想了一条新型安全之路。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鉴于以美国和北约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不断挑起冲突,制造紧张局势,实施单边制裁,加强对话而非对抗对于推进全球安全、确保和平显得至关重要。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供了一种共同、互联、跨国且多样的总体安全观。 《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将于未来五年内实施,旨在加大创新驱动,应对经济及地缘政治方面的国际风险。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决心加强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新动能,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技术创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要求努力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希望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把握大势、抢占先机。最近,他再次强调了科技现代化和科技创新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前沿基础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二十届三中全会还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动员全国资源来更好地培养战略人才、吸引海外人才并加强大学与社会需求间的连接,以应对国家和全球挑战。 除了安全、技术创新和教育改革外,《决定》还详细阐述了旨在支持社会福利、改善收入分配的各项改革举措,呼吁“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决定》还包含了“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的内容。此项改革举措旨在通过逐步允许地方政府征收更多消费税,同时将更多收入由中央转移到地方储备来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地方政府财政。 其他与深化改革相关的政策举措包括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改善年轻人就业状况,以及提升老年人生活水平等。 在全球冲突加剧,小国弱国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背景下,中国深化改革的目标与其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是共同一致的。 除此之外,全会公报重申中国将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以全面创新为动力的高质量经济发展。同时,关键技术、教育、科技发展和人才将成为中国在新时代实现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高端智慧传播与交流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Country committed to deepening reforms in new era"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 实习生李舒雨、孙维苹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舒靓】
导读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300多项重要的改革举措,涉及经济、科技创新、国家安全、教育、城乡发展、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面对当前紧张的全球地缘政治局势,中国主张通过求同存异来促进合作,克服冲突挑战,维护稳定大局。中国深化改革的目标与其提出的全球性倡议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公布了具体改革方案和详细政策,强调了与新时代下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新改革方案。 全会公报表明了中国坚决深化现有政策,以经济发展和安全问题为优先的目标,将指导中国未来几年的开放举措。根据《决定》,中国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此外,全会精神还与中国政府继续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相一致。通过多项标志性合作项目,中国不断求同存异,为解决合作困难、挑战和冲突等日益突显的国际不稳定因素寻找出路。 上月初,习近平主席出席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并发表讲话,呼吁“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本组织要守住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底线”。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当前国际局势的风险和挑战,习近平主席于2022年4月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设想了一条新型安全之路。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鉴于以美国和北约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不断挑起冲突,制造紧张局势,实施单边制裁,加强对话而非对抗对于推进全球安全、确保和平显得至关重要。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供了一种共同、互联、跨国且多样的总体安全观。 《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将于未来五年内实施,旨在加大创新驱动,应对经济及地缘政治方面的国际风险。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决心加强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新动能,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技术创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要求努力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希望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把握大势、抢占先机。最近,他再次强调了科技现代化和科技创新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前沿基础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二十届三中全会还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动员全国资源来更好地培养战略人才、吸引海外人才并加强大学与社会需求间的连接,以应对国家和全球挑战。 除了安全、技术创新和教育改革外,《决定》还详细阐述了旨在支持社会福利、改善收入分配的各项改革举措,呼吁“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决定》还包含了“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的内容。此项改革举措旨在通过逐步允许地方政府征收更多消费税,同时将更多收入由中央转移到地方储备来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地方政府财政。 其他与深化改革相关的政策举措包括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改善年轻人就业状况,以及提升老年人生活水平等。 在全球冲突加剧,小国弱国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背景下,中国深化改革的目标与其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是共同一致的。 除此之外,全会公报重申中国将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以全面创新为动力的高质量经济发展。同时,关键技术、教育、科技发展和人才将成为中国在新时代实现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高端智慧传播与交流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Country committed to deepening reforms in new era"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 实习生李舒雨、孙维苹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万月英】
导读 近期欧美炒作中国新能源产品“产能过剩”,并以“国家安全”和“不公平贸易”为由,对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电池等产品加征关税。事实上,中国清洁能源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激烈,在欧美市场占有率并不高,中国政府新能源补贴的发放对象主要是消费者。“产能过剩”只是打压中国的借口,并无充分证据。在全球迫切需要廉价清洁能源的今天,美西方应广泛考虑全球福祉,而非仅聚焦国家竞争。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美国和欧盟一直在炒作所谓的中国“产能过剩”是造成不公平贸易的一个原因。拜登政府以此为借口,将对华电动汽车的关税提高到100%。 在前景看好且对保护地球环境有益的领域进行经济竞争是一件好事,但人们常说,这种竞争也是战略性的。几个月前,在美国的一个学术会议上,我问:“为什么电动汽车事关国家安全问题?”两位美国专家的话给了我启发:“坦克。当我们拥有最好的汽车技术时,我们也能够制造出最好的军事攻击车辆。” 和美国相比,欧盟尽管没有那么强硬,但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了高达38%的关税。理由是,这是为反对中国“不公平贸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所必须采取的措施。 这个事情一旦上升到“国家安全”,那么即使是电磁铁和橡胶轮胎都可能被扣上“有罪”的帽子;但如果你要说是经济方面的原因,那我们就得拿证据说道说道了。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什么是“产能过剩”?顾名思义,产能过剩就是指生产能力超过需求。在经济学中,它指的是供给大于需求,也就是生产的东西比消费的东西多。在国际贸易中,这种意义上的产能过剩就是用出口额减去进口额,因为这就是一个经济体生产的产品超出消费的产品的程度。然而,这样算出来的结果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每个经济体在某些领域都会存在“产能过剩”。 另一种观点认为,产能过剩指的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即单方面的不公平竞争。这一方使用奴隶劳动,实行经济胁迫,使用非法原材料,采用低标准工程流程,从而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碳和污染物,违反国际规则来进行产业补贴或扭曲市场。这样一来,这些国家就能以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这对其他遵守规则的国家来说是不公平的。 2024年6月,在世贸组织框架内,针对中国发起了49起争端案,其中美国发起23起,欧盟发起11起。然而中国并不是唯一因“不遵守规则”而面临诉讼纠纷的国家。事实上,与此同时世贸组织针对美国的诉讼达171起案件,其中中国仅发起18起,欧盟发起35起。换句话说,针对美国的争端案数量是中国的三倍多。 我还听很多人说,就算中国确实在生产清洁能源设备,这些设备也是利用非清洁能源生产出来的。这需要有证据支持,但我没有看到任何可信的证据支持这一观点。并且,我们还应该追问一句:其他国家是如何生产清洁能源设备的?是否永远不应该将非清洁能源用于清洁能源设备生产?是否应该直接使用非清洁能源,这样它对未来清洁能源的前景才没有明显的影响?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一个更适当、更直接的方法是,许多经济学家可能会用“倾销”的概念来审视产能过剩问题:那就是看看出口商在外国的售价是否低于在本国的售价,以自身的短期损失为代价,破坏外国市场。这样的证据更好找,但并不支持中国“产能过剩”的假设。许多中国产品——尤其是电池和电动汽车——在中国国内的价格比在欧美还便宜。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根据“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理论,较贫穷的国家物价普遍较低。 被指“产能过剩”的中国产业是否正在亏损?中国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但中国的许多行业,尤其是电动汽车,总体上是盈利的。当然,确实有一些企业会倒闭,但这恰恰说明中国在进行“创造性破坏”,而不能作为“倾销”的证据。中国政府确实为电动汽车行业提供了补贴,但补贴的对象是购买电动汽车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电动汽车的车企。消费者拿到了补贴,想买特斯拉买特斯拉,想买比亚迪买比亚迪。可以说,这样的消费者补贴应该在更多的国家推广,以鼓励向清洁能源汽车过渡,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中国正在向西方市场“倾销”清洁能源产品吗?中国的电动汽车出口总量仅占其总产量的14%,比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出口比例要小。当然,从绝对数字上看,中国的数量更多——但你不能因为一个国家的体量大就说它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吧?再者说了,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占美国新车总销量的比例是多少?只有百分之二。 关注本国的产业和企业本无可厚非,但我们也需要为这个星球的整体利益着想。简而言之,世界需要清洁、廉价的能源。新兴经济体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需要大量持续的能源供给。欠发达国家负担不起昂贵的技术来替代化石燃料,因此,除非情况有所改变,否则全球未来即将产生的大部分碳排放责任,都将由全球南方国家承担。这些国家并不觉得清洁能源“产能过剩”是个问题,因为对于居住在那里的全球70%人口来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再多的电动汽车、电池存储和太阳能电池板也不嫌多。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Tanks rather than thanks"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实习生程飘然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许聃】
导读 近日英国大选结果揭晓,基尔·斯塔默成为新一届英国首相。工党在本次选举中的“大获全胜”,很大程度上是英国独特的选举制度带来的错觉,工党的支持度并没有大选结果反映出的那么高。事实上,英国内部存在严重的割裂现象,民众深陷不安情绪之中。新一届英国政府要让民众重燃希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就应从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寻找灵感,在科技、能源、国际发展等领域同中国加强务实合作。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最近英国大选结果揭晓,由基尔·斯塔默领导的中间偏左政府上台,这是斯塔默第一次担任首相。对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之一的英国而言,本次政府换届非常重要。 本次选举带来的变化举足轻重。英国实行两院制,由选举产生的下议院和任命产生的上议院组成,对于下议院的立法,上议院可以推迟但不能否决。在本次选举中,工党在下议院赢得的议席数比保守党多181个,是自1924年以来历届政府中最大的领先优势。这样看来,工党似乎可以放开手脚,制定任何它想要的法律和改革措施。 然而,选举结果掩盖了这个国家内部业已存在的深刻分歧。英国没有采用比例代表制,各政党在议会当中的席位分配并不反映各自得票的数量。事实上,这个国家被划分为650个地方选区,每个选区谁获得最多选票,谁就进入议会。 在这样的制度下,虽然工党在本次选举中赢得了63%的议会席位,即412个,但其实它只获得了34%的选票。组成上届政府的保守党失去了211个席位,只剩下121个,它获得的选票比例为24%。剩下还有42%的选票被13个较小政党瓜分,它们总共只获得了18%的席位,但这已经是有史以来的最高比例。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其次,考虑到这次选举的投票率只有60%,是1885年以来的第二低,这说明只有20%的潜在选民支持新政府。斯塔默也认识到了这些分歧,在上任后的第一次讲话中,他对那些没有把选票投给工党的人说道:“我需要郑重地告知你们,我的政府也将为你们服务。” 英国目前正深陷一种对自身的不安情绪之中。在英国,新冠疫情大流行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了除美国和秘鲁以外的任何国家。“脱欧”决定也让这个国家产生了分歧:52%的人支持“脱欧”,48%的人反对“脱欧”,几乎各占一半。自2010年上届工党政府以来,国民收入中位数仅增长了6%,是2007-2009年经济危机前增幅的五分之一。英国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从2010年的50%下降到2023年的33%。今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只有39%的英国人信任政府机构,在28个国家中排名垫底,而中国政府的信任度则位列第一。 这次大选正是这种不安情绪的反映。从竞选一开始,民意调查就预测工党将取得“压倒性胜利”,而保守党则开始造恐慌情绪。保守党宣称,工党将“对每个工薪家庭增税2000英镑”,“向10万非法移民敞开大门”,如果他们获得“绝对多数”,将把英国置于“危险境地”。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工党正从1935年以来最严重的选举失败中恢复过来,因此它当然不愿冒风险。工党承诺结束保守党政府造成的“混乱局面”,并鼓励人们“投票支持变革”——但对于“变革”究竟是什么,工党自身也含糊其辞。迫于压力,新政府不得不兑现保守党做出的不增税承诺——但这样一来,它承诺的支出从哪里来?因此,一个荒谬的情形在这次大选中浮现:英国选民投票反对他们已知的政策,支持他们未知的政策。 为了能够长期执政,工党政府认识到,有必要让民众重燃希望,并创造一个共同的国家目标,要向人们展示政治的本质可以“出于对国家的服务意识,而不是政党或自身利益考量”。显然,新政府不会以中国为榜样,但它应该吸取中国的经验,因为价值观正是中国人民对中国政府高度信任的原因。 在对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视程度及其实现手段方面,新一届工党政府与中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竞选宣言中,工党将经济增长描述为“促进国家繁荣和提高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唯一途径”,提出了“契合产业战略与区域发展重点的十年基础设施战略”,寻求“推动创新”,为关键研发机构提供十年的长期预算,允许其“与产业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计划在2030年之前推出千兆宽带和全国5G覆盖。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实现以上宏伟蓝图的关键,是让英国成为“清洁能源超级大国”——尽管这个目标在大选前由于预算限制而有所缩减。当前,工党政府计划创建一家新的国有公司,以实现到2030年陆上风力发电增加一倍、太阳能发电增加两倍、海上风力发电增加三倍的目标。 在上述领域,尤其是绿色能源、5G技术、核电、电动汽车方面,中国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值得英国借鉴。英国完全可以不要模仿美国和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而是转向寻求中国投资,从而以低成本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这种合作是有可能的。工党公开宣称,其有意“对中英双边关系进行审查,以提高英国理解和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能力”。新任外交大臣拉米同样主张“在各级政府层面与中国加强接触”。 在全球发展方面,中英两国也有合作的空间。由上届工党政府于1997年成立的国际发展部 ,作为全球发展领域的领头机构,曾在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然而,这个部门已经在2020年被前首相约翰逊取消。当前,新的工党政府承诺“将发展支出恢复到国民总收入0.7%的水平”,以求“在一个宜居的星球上创造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并将国际发展视为“使世界变得更安全、更繁荣”的一种手段。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亦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互利合作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Is Britain changing for the better?"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责任编辑:陈丹妮】
导读 近日,中吉乌铁路项目三国政府间协定签署,标志着该项目提出20多年来,终于从蓝图走向了现实。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奥托尔巴耶夫为中国日报旗下中国观察智库独家撰文表示,近年来,欧亚之间铁路货运的重要意义愈发凸显。作为“一带一路”合作的标志性工程,中吉乌铁路不仅将缩短中欧货运时间,还将把中亚地区转变为欧亚大陆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促进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增强全球互联互通。 6月6日,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铁路项目三国政府间协定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将这一事件称为团结与共同进步的象征。 习近平指出,中吉乌铁路是三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标志性工程。三国政府间协定的签署,将为中吉乌铁路项目建设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标志着中吉乌铁路正由设想变为现实,向国际社会展现了三国携手促合作、共同谋发展的坚定决心。中国愿同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两国一道,再接再厉,为启动项目建设作好各项准备,早日建成这条惠及三国和三国人民、助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通道。 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在2022年9月于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同意启动该项目的建设。去年12月,中国工程师完成了现场勘察工作,随后更新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三国都已为铁路建设做了精心准备,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正式启动建设进程。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这条新的铁路是希望和乐观的象征。它起自中国新疆喀什,经过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尔库特、科什-多博和卡扎尔曼,最终到达乌兹别克斯坦东部的安集延。中吉乌铁路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到欧洲、中东的最短货运路线,货运路程将缩短900公里,时间节省7至8天。这条具有变革意义的铁路,其潜力在于增强沿途各国之间的贸易和经济合作,预示着更加光明的未来,并让人们对它带来的潜在经济效益充满希望。 根据此前公告,这条总长523公里的铁路将由一个三国共同参与的合资企业进行建设。项目总费用预计为80亿美元,其中47亿美元用于吉尔吉斯斯坦部分。 扎帕罗夫总统强调,该项目将把内陆国吉尔吉斯斯坦与世界其他地区联系起来,对促进该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至关重要。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该项目最初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三国于1997年签署了建设铁路的谅解备忘录。一些专家认为,政治和地缘政治问题阻碍了该项目的发展。然而,我们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中国是一个务实的合作伙伴,经济可行性对于任何决策都至关重要,这一次也不例外,务实的考量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项目的启动,得益于正在展开的欧亚铁路革命,下列事实就是有力证明。 5月25日发生了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中欧班列完成了第9万次运行。自2011年开通以来,中欧班列累计货运量已超过870万标箱,货值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主要是经由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北部路线。目前,中欧班列连接25个欧洲国家的223个城市和11个亚洲国家的100多个城市,形成了几乎覆盖整个欧亚大陆的服务网络。 2016年至2023年期间,中欧班列年开行次数从1702次增加到17000次以上,年运输货值从80亿美元上升到567亿美元。这种快速增长反映了市场对这种高效可靠的运输方式的需求不断扩大,尤其是与空运和海运相比。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今年,中欧班列的运输量仍在快速增长。从1月至4月,中欧班列开行6184列,运送货物67.5万标箱,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加10%和11%。班列过境时间进一步缩短,从西安到德国杜伊斯堡的行程现在只需12天。 日益增长的铁路交通量表明,在中国和欧洲之间,经由中亚、里海和南高加索地区开辟一条新的铁路运输线路,在经济上是可行的。这条铁路线将成为欧亚大陆两大经济中心之间的最短陆路通道。同时,它将建立中国与中亚、南高加索、伊朗、土耳其、欧洲之间的直接铁路连接,将中亚从一个“陆锁”地区变为“陆联”地区。 在整个地区,还有多条拟建和在建的南北向铁路线,它们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出发,经过阿富汗、巴基斯坦、阿塞拜疆和伊朗,一直延伸到印度洋的深水港,中吉乌铁路线将与这些铁路线在中亚交汇。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在6月6日的签约仪式上特别强调了这一路线的潜力,他表示,这条铁路将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最短的陆路通道,并打开南亚和中东国家的庞大市场。如果计划顺利实施,纵横交错的铁路网将使中亚地区成为整个欧亚大陆的主要交通枢纽。这样的话,伟大的丝绸之路的复兴将有望成为现实。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New railway will turn Central Asia into a major Eurasian hub"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实习生程飘然、孙维苹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万月英】
【导读】从特朗普政府时期开始,美国开启了全面对华战略竞争,并在拜登时期逐渐成型。它的四条基本线索是:经贸上对华“脱钩”,地缘政治上复制冷战时期对苏策略,安全上激活美式“军国”体制,外交上推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外交。美国对华认知严重扭曲,必然导致错误的政策和错误的结果。 以2017年12月特朗普政府发布《国家安全战略》为起点,美国开启了全面对华战略竞争。从那时算起,美国对华战略竞争已历时六年多,经历了共和党、民主党两届政府。观察其发展轨迹我们发现,特朗普作为反建制政客以一种“狂野”的方式开启了这场竞争;而2021年拜登执政后,作为一名典型的建制派,对这一竞争战略进行了“优化”和“升级”。2022年10月,拜登政府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中指出“中国是唯一有能力、有意愿挑战国际秩序的战略竞争者”,未来十年是对华战略竞争“关键的十年”。 由此可以看到,美国以中国为战略竞争重心、以长期竞争为主要基调的对华全面竞争战略已基本成型。如果将这一战略做一个梳理,它主要由四条基本线索构成: 一是在经贸领域对华实施渐进性、有选择的“脱钩”。 “脱钩”概念由特朗普政府正式提出,是特朗普对华实施全面战略竞争的初始冲动,这场竞争以贸易战开启。然而,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外部世界高度融合,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断然“脱钩”对美国及其许多盟友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这一点在中美贸易战和随后发生的疫情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然而,阻止中国崛起又必须“脱钩”,为此,拜登政府上台后转变了提法,用“去风险”一词代替“脱钩”。但而从本质而言,“去风险”只是“脱钩”的一种委婉说法,核心含义是有选择的、渐进式的“脱钩”。拜登政府执政后并没有对特朗普政府对华输美产品大范围增加关税的做法进行任何调整。而“去风险”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高科技领域通过建立“小院高墙”,将中国与美西方尽可能彻底地阻隔开来,以此来维护其科技优势。二是在一般经济交往和贸易领域,通过“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将一些重要和关键的产业链从中国移出,降低对中国的依赖。最终的目的还是产业链“去中国化”,在世界上形成两个有联系但主要是平行的市场体系。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二是在地缘政治领域复制冷战时期美国应对苏联的做法。 虽然现在拜登本人及其官员口口声声表示不寻求与中国打冷战,但是它们的很多做法和冷战时期有相似性,如加强双边同盟体系,搞美日印澳四国机制,美英澳三国协调,推动北约东向。所有这些做法就是通过叠床架屋的盟友、盟伴体系围堵中国。而美国在第一岛链的所作所为,尤其是在东海、台海和南海的强化部署,就是在制造对华战略竞争 的正面战场,其中最突出的部位就是台湾,这是近年来美国在台湾方向加大战略资源投入的根本原因。 而在广大“中间地带”,美国联合其盟伴针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频频出手。最近,美国还拉拢欧盟和印度,试图将中国从“全球南方”的概念中排除。而美国这些做法的指向非常清晰,就是要在广大的“中间地带”与中国展开影响力争夺。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三是在美国国内激活美式“军国”体制。 美国社会利益多元,权力分散且相互制衡,加上其“东西两大洋,南北无强邻”的优越地理位置,在二战爆发前,美国并没有很强大的国家安全体制以应对大国竞争。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霸主,出于同苏联进行冷战的需要,美国通过制定1947年《国家安全法》对国家安全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成立了国防部、国家安全委员会和中央情报局;通过民主、共和两党在反共方面的一致观点,加强了政府与国会的协调和政府与社会的协调;通过强化军工复合体形成了国家安全利益链条。美国国内将这种体制称之为“国家安全国家”,这其实是一种美式的“军国”体制。 在美苏冷战期间,这一体制曾发挥过巨大作用,但在冷战结束后,这一体制随着苏联的解体曾一度式微。“9·11事件”后,这一体制被部分激活,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爱国者法案》的出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战略界借鉴与苏联进行冷战时的政府和社会动员经验,结合反恐战争中的一些做法,提出了所谓“全政府”的概念,主张动员、整合资源,统一步调,与中国进行全面竞争。 图片来源:新华社 四是大力推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外交。 在意识形态议题上,美国强调国家身份政治,放大政治体制差别所带来的影响,渲染西方世界注定无法与中国和平稳定相处,以此来进行国内和国际动员,在国内形成反华共识,并争取将更多国家拉进反华阵营。 以上四条线索构成了美国对华全面战略竞争的基本要件。近年来,中美关系遭遇严峻困难,根源在于美方一些人固守冷战和“零和博弈”思维,执意将中国定位为“最主要竞争对手、最重大地缘政治挑战”,严重扭曲对华认知。错误的认知必然导致错误的政策、错误的行动、错误的结果。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US all-round strategic competition with China has taken shape"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责任编辑:高琳琳】
【导读】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于5月30日在北京举行,巴林、埃及、突尼斯、阿联酋四个阿拉伯国家元首应邀访华并出席会议开幕式。论坛成立20年来,中阿双方秉持共同价值,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实现了关系水平的迅速提升,各领域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安全合作呈现良好势头。未来20年,通过继续加强双多边合作,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人文交流,中阿关系将发展得更好,更多惠及双方人民。 20年,在历史上是非常短暂的时间,但是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成立以来的20年,却是中阿关系阔步前进,硕果累累的一段年代。得益于中阿合作论坛,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实现了大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典范。 一是关系水平升级,从朋友关系上升到战略伙伴关系。目前,中国已同14个阿拉伯国家及阿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或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同阿拉伯国家整体关系也上升为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在“一带一路”合作中,22个阿拉伯国家和阿盟都与中国签订了合作协议。关系的上升和定位,不是简单的表述,而是实质性的升级,代表着务实合作的扩大和深入。比如,中阿双边贸易额从2004年的300多亿美元增长到去年的超过4000亿美元。又比如,2016年1月,中国和埃及签署了关于加强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五年实施纲要,其中包括80项条款,涵盖多个领域,双方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落到实处。 二是机制更加成熟,制度保障更加牢固。过去20年中,中国同阿拉伯国家政治安全合作的机制化建设取得了突出进展,双方关系的稳定性不断加强。双边层面,中国同许多阿拉伯国家建立了磋商或对话机制、议会交流机制等。集体合作层面,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各领域合作机制已经发展到19个。论坛已经成为加深了解、拓展合作的重要平台,促进文明交流、民心相通的牢固纽带,维护共同利益、保卫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坚强力量。更加喜人的是,2022年首次中阿峰会的召开,标志着中阿关系的发展水平提升到了新高度。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三是安全合作迅速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安全合作是政治互信的标志,也是关系水平的标志。20年来,中阿安全合作从过去只是友好互访,发展到联合演习训练、反恐合作、装备合作等多方面;从中国同一两个国家合作,发展到同多个阿拉伯国家合作,正在朝着集体合作方向前进。 中阿关系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发展,共同价值是基础,相互尊重是根本,互利共赢是依托,守望相助是特色,高层重视是关键。 首先,中阿关系在国际形势动荡中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源于我们拥有共同价值观。崇尚和平、和谐共处、公平正义、反对霸权等,都是中阿两大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是不可动摇的信念,这是我们坚持友好合作的基础。 第二,中阿合作建立在不干涉内政、相互尊重的原则基础上,这是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是中阿关系的一大特色。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年来实力不断壮大,国际地位不断上升,但是坚持不干涉内政、相互尊重的原则丝毫没有变,未来也不会变。我们赞赏阿拉伯国家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都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在相互尊重基础上发展与其它国家关系。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第三,中阿双方在相互关系中,始终把实现共同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和终极目标,把提高双方人民福祉放在首位。从传统领域到新兴产业、高科技领域,从海上到太空,今天的中阿务实合作,比20年前要丰富得多,领域要宽广得多,人民得到的实惠大大增加。互利共赢是我们发展政治关系的坚实基础。 第四,中阿关系的一大特点,是在国际事务中始终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共同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不论在国际人权领域,还是在气候变化等领域,中国同广大阿拉伯国家都进行了密切合作。特别是在巴勒斯坦问题上,我们始终同阿拉伯国家站在一起,为正义发声,为早日实现巴勒斯坦人民的民族权利和独立建国梦想而努力。我们也感谢阿拉伯国家支持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发展和文明倡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阿关系始终受到双方最高领导人的关心领航。埃及总统塞西已经8次访华,习近平主席也多次参加中阿合作论坛,与塞西总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于2016年访问埃及。两国领导人的关心为双边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今后的20年,通过继续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中阿关系一定能够发展得更好,更多惠及双方人民,并通过推进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英文版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英文版标题为 "Into another 20 years of successful cooperation"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辛欣 编辑:张钊 【责任编辑:高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