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 narada scheme delhi scotland industry final central continue china sibal shines ripple hearingday6 munmun yesterday exam day2 world west control economically score ethereum local pleas live day7 order

Search results for 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发布

大道向前·弦歌奏新声丨一本书的出海记
2 years, 4 months ago

大道向前·弦歌奏新声丨一本书的出海记

China Daily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廖慧文 通讯员 何家莹 “湖南文化走进联合国”“湖南文化走进德国”“湖南文化走进法国”…… 十年来,湖南文化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一个个重要文化交流活动接连不断,精彩登场。 搭建“汉语桥”,奏响“五洲乐”,杂技剧《梦之旅》开启美国、加拿大、芬兰、西班牙等国的巡演,童书《笨狼的故事》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小朋友共度童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办事处布局越南……十年来,文化湖南持续创新,以各种方式走出去。 地处中国内陆的湖南,以穿山越海的国际视野,不断向世界展示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为世界贡献着中国智慧、湖南力量。《乡村国是》的海外出版,成为湖南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动人篇章。 纪红建(左)与广西百色市凌云县陇雅村党总支书记吴天来(右)合影。受访者供图 1.“图博会”上试水,埃及一眼相中 8月,走进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部,《乡村国是》,就摆在版权编辑李钰亭办公桌上最显眼的位置。 这是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脱贫攻坚战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在国务院扶贫办的支持指导下,作家纪红建用两年多时间,深入六盘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武陵山区、秦巴山区、罗霄山区、昆仑山区、闽东山区等脱贫攻坚“主战场”,走访了202个村庄,叙写了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又呈现了中国扶贫历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2017年9月,《乡村国是》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经面世,重印10余次,荣获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特别奖、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奖。 作为版权编辑,李钰亭应该对社里出版的《乡村国是》一书再熟悉不过了,为何还这样“恋恋不舍”? 李钰亭笑吟吟地递给记者一本陌生文字的“天书”,2020年8月出版的《乡村国是》阿拉伯文版。 “接下来,它还会有英文版、俄文版、蒙古语版。我正在对接它的海外出版事宜。”李钰亭拿出手边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的,是她为《乡村国是》的海外出版所列出的计划书和时间表。 7月22日,湖南人民出版社,编辑李钰亭正在工作。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傅聪 摄 原来,5年来,李钰亭一直在谋划让《乡村国是》走向海外。 自2017年读完样书,李钰亭就被书中鲜活的扶贫故事打动了。她忍不住想——这本书,能否被推荐到海外?会有出版市场和反响吗? 先试一试吧!李钰亭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对接了海外的出版社和图书公司。结果令她惊喜:“我拿出图书,埃及希克迈特文化投资公司的工作人员非常感兴趣,马上达成了意愿。” 埃及希克迈特文化投资公司一直与阿拉伯地区最大的出版社以及相关文化部门合作,并已与近百家中国出版社和30余家阿拉伯出版社建立了合作关系,译制和出版了包括《习近平用典》《全面深化改革》《解读中国经济》《黄金时代》《在细雨中呼喊》《手机》等600多种图书。 “他们非常乐意为中国与埃及之间的文化交流构建一座桥梁。” 李钰亭回忆。不仅如此,埃及希克迈特文化投资公司的工作人员还告诉她,中国的扶贫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也很关注。埃及有些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迫切地希望了解中国的减贫政策和手段,获取可借鉴的扶贫经验。因此他们认为,把优秀的扶贫攻坚类图书介绍到埃及去,非常有必要。 埃方的阐释,让李钰亭大受鼓舞。同时,阿拉伯语是个使用人数颇多的大语种,翻译成阿拉伯语,对于书籍在阿拉伯世界的推广,十分有利。 一拍即合。湖南人民出版社与埃及希克迈特文化投资公司签订了版权输出合同,《乡村国是》阿拉伯文版即将面世。 图① 2019年4月13日,德夯大峡谷里,苗寨姑娘在赶“边边场”。 通讯员 摄 2.创新设计“船票”,开启海外之旅 “听到要对外输出,我肯定是高兴的,但没有感到意外。”湖南省作家协会的办公室里,作家纪红建从一大堆书籍和散落的资料中抬起头,充满自信:“我相信,这是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的巨大成功带来的‘底气’,也是这本报告文学的质量带来的‘底气’。” 为了展现中国脱贫攻坚战的全景,他行走202个村庄,实地采访贫困户、扶贫工作者,带回了200多个小时的采访录音,整理了100多万字的采访素材,同时,阅读了大量有关扶贫脱贫的理论专著,才创作出这部作品。书中既叙写了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又呈现了中国扶贫历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被国务院扶贫办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黄承伟称为扶贫题材中的“稀有佳作”。 质量虽然过硬,但对于欲开启“海外之旅”的图书来说,翻译,才是它这场旅程的“船票”,其重要性相当于“第二次创作”。 《乡村国是》的体量大,内容纪实,涉及到一些专有地名、机构名称,翻译难度大。与签订版权输出合同相比,翻译过程显得曲折。“比如说我们都很熟悉的‘扶贫工作队’一词,海外的读者就未必能理解,所以要站在他们的角度进行精要的解释。” 因此,纪红建对原文进行了适度调整,并对一些名词展开注解。 图② 吉首市矮寨大桥景区,苗家人独特的高山流水敬酒方式。 通讯员 摄 “翻译审读,我们采用的是‘中外模式’,也就是一个中国本地的教授或者译读员先把这本书看一遍,主要是看导向问题、文字问题,然后再请一个外国的汉学家再审一遍,这时候主要审语言的优美,信、达、雅。两国专家用不同的视角审不同的方面。”李钰亭进一步介绍,“一般来说,翻译书籍交给一方来译、审就好。我们的做法在图书翻译出版上是超前的。” 另外,书名,作为书籍的“门脸”,也需要再三考量。若从字面上翻译,“乡村国是”难以让海外读者理解。作者、出版社、译者在听取汉学专家的建议和反复权衡下,结合报告文学的特点和西方语言习惯后,共拟定了四个标题作书名。再从中选出了一个,意为“中国乡村的新面貌”。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个标题最能符合原文题意亦能展现中国农村新面貌。在出版节奏紧张,又要确保翻译质量的情况下,历经三次修改和审读,最终才达到了理想的出版标准。 “这是一次有益的全新体验,通过这本书让我了解到了中国贫困乡村脱贫攻坚的现实,看到了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付出的努力。”译者梅·麦穆杜哈对自己的工作成果感到欣慰:“希望阿拉伯国家能从中国脱贫攻坚这一领域所取得的开创性成功经验中受到启发。”同时,他还向湖南人民出版社表达了希冀:“望能有更多关于中国成功经验和重大项目的书籍翻译成阿拉伯文,让阿拉伯国家学习借鉴并从中获益。” 为期一年半的翻译、编审工作告一段落,2020年8月,《乡村国是》阿拉伯文版在埃及和中国同步首发,分为两个不同版本的封面,面向不同的读者群体。其中,埃及版本针对埃及当地发售,是一本面向大众读者的市场图书。中国版本的读者则更针对于埃及驻华使馆工作人员,埃及在华学者、教授等。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埃及版本一经发行就得到《埃及金字塔报》《埃及大门报》等一些当地主流媒体的关注和积极报道,还亮相了阿拉伯国家的重要书展——阿布扎比国际书展。《埃及金字塔报》对此给予了热情洋溢地介绍:“该书的重要意义在于,中国,一个历史、经济和社会条件以及遭受多年战争及政治斗争都与阿拉伯国家相似的大国,能够在人口、地域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利用合理的自然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分配,实现中国领域内的全面建设发展。中国在消除乡村贫困的途中采取了许多系统的、有效性行动,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些举措。” 图③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出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模型。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辜鹏博 摄 3.搭载湘版好书,中国方案走向世界 《乡村国是》,为埃及人了解中国的扶贫事业打开了一扇窗口。出版不久,就受到了以政府官员和相关学者为主的读者群体的好评。 以十八洞村为代表的中国村落在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引领下发生的蝶变,正在被更多的人看见。 更重要的是,书籍承载的中国扶贫理念和人权观让许多埃及读者耳目一新、如获至宝。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国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权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真谛与奥秘。贫穷是实现人权的最大障碍,发展是推动我国人权事业进步的发力点。书中真实记录的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场场山乡巨变,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生动注解。 湖南人民出版社相关负责人透露,《乡村国是》的英文版和俄文版已经在出版进度当中,预计将于2023年上半年出版。此外,蒙古语、白俄罗斯语、哈萨克斯坦语等其他语种的出版计划也正在制定当中。目前,出版社还在陆续接到许多国外出版社的邮件询问是否有出版其他语种的计划。 趁热打铁,埃及希克迈特文化投资公司又与湖南人民出版社签下了《社会保障与减贫发展》的海外出版合同,预计今年年底出版。这本23万字的书籍系统阐释了社会保障在扶贫减贫过程特别是脱贫攻坚中的作用,制度创新的重点,前瞻性地提出了发展型的社会保障制度问题。 此外,《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的英文版本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第一季度出版。 “这几年,我们国家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是我们的话语权依然不够。”纪红建说,受此次对外出版的启发,他的选题也因此要更有全球视野。“我希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见证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希望我们的书写能为建设美好的世界与进步的时代提供一份中国方案。” …

早报:澳中国防部长面对面会晤 女王寿辰日授勋名单上有华人
2 years, 6 months ago

早报:澳中国防部长面对面会晤 女王寿辰日授勋名单上有华人

ABC  

每日新鲜资讯,为您一网打尽!周一至周五ABC中文《早报》展阅愉快!今天是6月13日,星期一。 今天的新闻提要: 澳中国防部长面对面会晤 女王寿辰日授勋 中国警方逮捕在唐山袭击女食客的九人 澳大利亚向法国支付8.3亿澳元的潜艇违约赔偿金 研究:常做家务的孩子学习成绩、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先来看一下最新疫情数字: 新州:本地新增4,600例,死亡3例,住院1,287例 ,ICU有40例,16岁以上完全接种率95%,16岁以上三剂疫苗接种率64.1%,这包括有资格接种第三剂疫苗(即第二剂接种已满三个月)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维州:本地新增5,079例,死亡3例,住院444例,ICU有23例,使用呼吸机病例6例,12岁以上完全接种率94.6%,18岁以上三剂疫苗接种率67.9% 澳中国防部长面对面会晤 在外交冻结两年多之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对有机会与中国政府建立公开的沟通表示了欢迎。 昨天(6月12日),国防部长理查德·马尔斯(Richard Marles)在新加坡举行的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期间会见了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这是澳大利亚和中国部长多年来的首次会晤。据报道,两人会面超过一小时。 马尔斯先生将这次会晤形容为“坦诚而全面的交流”。会晤中,他提出了澳大利亚关注的一些问题,其中包括中国最近在南海拦截一架澳大利亚空军飞机的事宜。 他说:“这是印太会议中两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间的一次重要会议。” “这是关键的第一步。” 身兼副总理的马尔斯还表示,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关系很复杂,正是由于这种复杂性,双方现在对话非常重要。 被问到下一步行动时,他说,澳大利亚希望以非常清醒和谨慎的态度推进,他不会低估两国关系中的困难,又强调即使语气改变,澳大利亚国家利益的实质绝不会改变。 环境部长谭雅·普林波塞克(Tanya Plibersek)表示,这是修复两国紧张关系的重要第一步。 但她告诉七频道(Channel Seven),这并不意味着澳大利亚政府会放弃对中国人权纪录或对澳大利亚的不公平贸易制裁等问题的担忧。 战略政策研究所(Strategic policy institute)执行主任贾斯廷·巴斯 (Justin Bassi) 表示,两位国防代表之间的会面没有任何前提条件,这一点很重要。 他说这将使澳大利亚能够继续告诉中国,其针对澳大利亚的行动和该地区的破坏稳定行动将遭到指责。 中国国防部长魏凤和表示,会谈进展顺利,但北京在台湾立场上立场坚定。 与此同时,中国媒体报道,在新加坡出席香格里拉对话会的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魏凤和,发表《中国对地区秩序的愿景》主题演讲。魏凤和表示,台湾是中国的台湾,祖国统一是绝对要实现,如果有人胆敢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中国军队一定会不惜一战,不惜代价,一定会打到底,这是中国不二选择,搞台独是死路一条,挟洋自重,不会得逞。 魏凤和还说,中国不搞军备竞赛,核武器的发展是适度的、适当的、走中国特色的核力量发展道路。 女王寿辰日授勋 凯莉·钱特(左)和玛丽-路易斯·麦克劳斯都获得了年度女王寿辰日荣誉。 今天是女王寿辰日(Queen’s birthday)。作为澳大利亚的国家元首,女王寿辰日当天都会公布“女王寿辰日授勋名单(Queen's birthday honours)”,为千余名对澳大利亚做出杰出贡献的各行各业人士颁发荣誉勋章。 今年上榜的人士中有多名是为控制澳大利亚新冠疫情做出贡献的专家与官员。获得澳大利亚官佐勋章(Officer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 简称AO)的人士中包括新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流行病学家玛丽-路易斯·麦克劳斯(Mary-Louise McLaws)、新州首席卫生官凯莉·钱特(Kerry Chant)。 前联邦首席医疗官、现任联邦卫生部事务官的布伦丹·墨菲(Brendan Murphy)因在医疗管理、社区健康以及肾脏病学和创新方面的杰出服务而被授予澳大利亚同伴勋章(Companion of the Order of Australia,简称为AC)。 …

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发布 健康码、天问一号入选
4 years ago

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发布 健康码、天问一号入选

China Daily  
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发布 健康码、天问一号入选
4 years ago

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发布 健康码、天问一号入选

China Daily  
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发布 新冠肺炎、抗疫等词入选
4 years ago

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发布 新冠肺炎、抗疫等词入选

China Daily  

2020年12月11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本次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依次为:新冠肺炎、抗疫、复工复产、民法典、网课、双循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抗美援朝70周年、六稳六保、嫦娥五号。 一、新冠肺炎 COVID-19 2月6日,医务人员在湖北武汉火眼实验室检测病毒样本(图片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年底,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疫情出现。2020年1月9日,这种病毒性肺炎病原体被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novel coronavirus),媒体开始使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新冠肺炎在世界蔓延,给全球经济、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不少企业停工停产(businesses suspended),旅游等服务业受到严重冲击(service sector severely impacted);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断出现(new ways of work and life emerge),社会面貌加速改变。 二、抗疫 the battle against COVID-19 2020年1月24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医生在诊断新冠肺炎患者。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并逐渐蔓延,疫情防控阻击战(the battle against COVID-19)在全国迅速打响。党和政府汇集全国资源,采取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the most strict, comprehensive and thorough measures for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抗击疫情;医护人员纷纷请愿,奔赴一线;建筑工人夜以继日,努力奋战,用时13天建成雷神山医院;广大民众积极配合,佩戴口罩(wear masks),减少外出和聚集(avoid going out and gathering)成为生活常态。国际上,很多国家相互支援,合作抗疫(work together to fight against the epidemic),分享抗疫经验(share containment experience),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global public health security)作出各自的贡献。 三、复工复产 resumption of work and …

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发布 新冠肺炎、抗疫等词入选
4 years ago

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发布 新冠肺炎、抗疫等词入选

China Daily  

2020年12月11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2020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本次发布的十大流行语依次为:新冠肺炎、抗疫、复工复产、民法典、网课、双循环、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抗美援朝70周年、六稳六保、嫦娥五号。 一、新冠肺炎 COVID-19 2月6日,医务人员在湖北武汉火眼实验室检测病毒样本(图片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9年底,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疫情出现。2020年1月9日,这种病毒性肺炎病原体被初步判定为新型冠状病毒(novel coronavirus),媒体开始使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新冠肺炎在世界蔓延,给全球经济、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不少企业停工停产(businesses suspended),旅游等服务业受到严重冲击(service sector severely impacted);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断出现(new ways of work and life emerge),社会面貌加速改变。 二、抗疫 the battle against COVID-19 2020年1月24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医生在诊断新冠肺炎患者。 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并逐渐蔓延,疫情防控阻击战(the battle against COVID-19)在全国迅速打响。党和政府汇集全国资源,采取最严格、最全面、最彻底的防控举措(the most strict, comprehensive and thorough measures for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抗击疫情;医护人员纷纷请愿,奔赴一线;建筑工人夜以继日,努力奋战,用时13天建成雷神山医院;广大民众积极配合,佩戴口罩(wear masks),减少外出和聚集(avoid going out and gathering)成为生活常态。国际上,很多国家相互支援,合作抗疫(work together to fight against the epidemic),分享抗疫经验(share containment experience),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global public health security)作出各自的贡献。 三、复工复产 resumption of work and …

胡园园: “搬家费”搬不走在华美企
4 years, 8 months ago

胡园园: “搬家费”搬不走在华美企

China Daily  

连口罩都离不开我们,怎么跟我们切割?现在西方的企业家们做梦都想来中国发展,中国债都已经是全世界的香饽饽了”。 我好久没和这个同学联系了,忽然发现他居然还是个金句不断的段子手,真是对他刮目相看。而他的这个比喻恰好也非常形象地回应了最近刷屏的两则新闻。 一则是彭博社4月9日一篇题为“Kudlow says U.S.should allow firm '100% immediate expensing'”的新闻,很多自媒体将其翻译为“美国政府为在华美企提供100%的搬家费,要求美国企业搬回美国”;另一则也是彭博的报道,题为“Japan tofund firms to shift production out of China”(日本将资助企业把产能撤出中国),这篇报道让很多读者认为日本政府也要求在华的日本企业搬回日本。 两则消息一出,便有不少人担忧,这些外资企业真的会搬走吗?中国的产业链是否会因此出现断裂,中国制造业是否会受到影响? 很快,有业内人士出来澄清了。几位英语同传首先从语法和财经术语的角度分析了彭博的第一篇文章,指出库德罗(白宫首席经济顾问)的实际意思是建议美国政府为美国企业搬回美国提供一部分税收抵扣,而不是政府自掏腰包替企业报销全部搬家费用。而《国际金融报》的记者从日本政府官方网站找到了彭博报道中提及的名为《应对新冠病毒的经济措施》文件,在该份文件30-31页里有关供应链转移的内容里并没有出现“中国”二字,抑或是政府要求日本企业从中国转移的相关内容。文件中只提到日本政府认为,目前日本在外的产业链不可以只是集中依赖某一国家,日本希望自己的产业链可以更加多元化。 虽然这两则外电的报道在最初都有一定的误读,但美日政府的态度其实还是很明显的:鼓励制造业企业回流,减少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事实上,中美贸易战的根源之一便是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最早,美国是把自己的中低端产品生产转移到日本。日本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和技术工人。日本经济起来之后,美国又把中低端生产转到“四小龙”和“四小虎”,看中的同样是这些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技术工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美国发现中国的这两个生产要素要比“四小龙”和“四小虎”更有吸引力,便把中低端生产转移到中国。这个过程从中国加入WTO以来,是漫长而持续的。美国原以为中国会像日本或“四小虎”一样,没想到中国做完低端又开始往产业链的中高端发力,这是美方所不能接受的,于是美方借口贸易逆差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发起贸易战。 而本次新冠疫情无疑又强化了各国政府对于产业链安全问题的重新审视。许多国家发现,产业链一受影响,自己连普通的口罩和防护服都生产不了。国家、政府的经济自主权没有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认为此次疫情对世界的影响,可以用“史无前例”来形容。在经济层面,会让人们重新反思全球化。他认为疫情并不会完全终止全球化,而是会回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状态——传统的投资与贸易的形式,是一种“有限的全球化”。各个国家会重新去争取对自己国家经济主权的掌握,通过“产业回归”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将重要的、与安全民生相关的产业放回自己国家以及交通、沟通都相对方便的国家之中。 对于美国而言,鼓励制造业企业回流,减少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既有利于缓解美国目前高涨的失业率,又能给本土带来税收,是特朗普政府追求的长期目标。但是想“戒掉中国这个瘾”恐怕不太容易。 在社科院美国所助理研究员杨水清看来,真正决定工厂能不能搬走的是企业自己。1992年,美国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到了2017年,美国企业就已经在中国获得了十分可观的盈利收入。从目前来看,美国工厂撤出中国的可能性非常小。 杨水清还表示,“疫情过后,各国定会倾向于构建更独立、更完整、更安全的产业链。受前两年中美经贸纠纷带来的不稳定预期影响,有部分企业已经将部分产业链转移至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但中国劳动力的素质与技能较东南亚国家有优势,加之产业链构建、备份、转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国有机会将产业留下来,但同时也需要不断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减低成本,以及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 摩根士丹利也在一份最近的报告中指出,受疫情影响,企业其实更难搬出中国。首先搬迁意味着新投资,目前欧美经济受疫情的影响,估计需要两年才能恢复。其次,以TMT产业链为例,全球龙头企业几乎都认为,中国在复工的展现的管理能力,进一步验证了其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优势。中国美国商会3月份调查显示,40%的企业将按原计划加大对华投资,比2月份提高17个百分点,证明外商在华投资预期趋稳,信心加快恢复。 但是,新冠疫情对于中国吸引外资也的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商务部本周三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实际使用外资2161.9亿元,同比下降10.8%。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国际引资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联合国贸发会议近日发布《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指出,受疫情影响,2020年至2021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大幅下降30%至40%。同时,部分跨国公司可能作出应急性、战术性调整,对未来全球分工布局带来影响。 数数中国手上的筹码,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仍是最重要的一张王牌,这也是最近不少外资企用脚投票,频频加码中国投资的最直接原因。其次,中国的营商环境也在持续改善,世界银行对中国营商环境的全球排名,继2018年从78位跃居至46位后,2019年再度提升至第31位。 如何让中国继续成为外资戒不掉的“瘾”,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栽好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我们还是得先办好自己的事。

世界观 | “搬家费”搬不走在华美企
4 years, 8 months ago

世界观 | “搬家费”搬不走在华美企

China Daily  

前两天我和一个大学同学聊起全球产业链的问题,他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他说:“中国现在是整个世界最大的瘾,就像尼古丁一样。西方世界做梦都想戒了我们,但是两天不抽就受不了呀!连口罩都离不开我们,怎么跟我们切割?现在西方的企业家们做梦都想来中国发展,中国债都已经是全世界的香饽饽了”。 我好久没和这个同学联系了,忽然发现他居然还是个金句不断的段子手,真是对他刮目相看。而他的这个比喻恰好也非常形象地回应了最近刷屏的两则新闻。 一则是彭博社4月9日一篇题为“Kudlow says U.S.should allow firm '100% immediate expensing'”的新闻,很多自媒体将其翻译为“美国政府为在华美企提供100%的搬家费,要求美国企业搬回美国”;另一则也是彭博的报道,题为“Japan tofund firms to shift production out of China”(日本将资助企业把产能撤出中国),这篇报道让很多读者认为日本政府也要求在华的日本企业搬回日本。 两则消息一出,便有不少人担忧,这些外资企业真的会搬走吗?中国的产业链是否会因此出现断裂,中国制造业是否会受到影响? 很快,有业内人士出来澄清了。几位英语同传首先从语法和财经术语的角度分析了彭博的第一篇文章,指出库德罗(白宫首席经济顾问)的实际意思是建议美国政府为美国企业搬回美国提供一部分税收抵扣,而不是政府自掏腰包替企业报销全部搬家费用。而《国际金融报》的记者从日本政府官方网站找到了彭博报道中提及的名为《应对新冠病毒的经济措施》文件,在该份文件30-31页里有关供应链转移的内容里并没有出现“中国”二字,抑或是政府要求日本企业从中国转移的相关内容。文件中只提到日本政府认为,目前日本在外的产业链不可以只是集中依赖某一国家,日本希望自己的产业链可以更加多元化。 虽然这两则外电的报道在最初都有一定的误读,但美日政府的态度其实还是很明显的:鼓励制造业企业回流,减少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事实上,中美贸易战的根源之一便是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 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最早,美国是把自己的中低端产品生产转移到日本。日本为美国提供廉价劳动力和技术工人。日本经济起来之后,美国又把中低端生产转到“四小龙”和“四小虎”,看中的同样是这些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和技术工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美国发现中国的这两个生产要素要比“四小龙”和“四小虎”更有吸引力,便把中低端生产转移到中国。这个过程从中国加入WTO以来,是漫长而持续的。美国原以为中国会像日本或“四小虎”一样,没想到中国做完低端又开始往产业链的中高端发力,这是美方所不能接受的,于是美方借口贸易逆差和“中国制造2025”规划发起贸易战。 而本次新冠疫情无疑又强化了各国政府对于产业链安全问题的重新审视。许多国家发现,产业链一受影响,自己连普通的口罩和防护服都生产不了。国家、政府的经济自主权没有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认为此次疫情对世界的影响,可以用“史无前例”来形容。在经济层面,会让人们重新反思全球化。他认为疫情并不会完全终止全球化,而是会回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状态——传统的投资与贸易的形式,是一种“有限的全球化”。各个国家会重新去争取对自己国家经济主权的掌握,通过“产业回归”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将重要的、与安全民生相关的产业放回自己国家以及交通、沟通都相对方便的国家之中。 对于美国而言,鼓励制造业企业回流,减少对中国制造业的依赖,既有利于缓解美国目前高涨的失业率,又能给本土带来税收,是特朗普政府追求的长期目标。但是想“戒掉中国这个瘾”恐怕不太容易。 在社科院美国所助理研究员杨水清看来,真正决定工厂能不能搬走的是企业自己。1992年,美国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到了2017年,美国企业就已经在中国获得了十分可观的盈利收入。从目前来看,美国工厂撤出中国的可能性非常小。 杨水清还表示,“疫情过后,各国定会倾向于构建更独立、更完整、更安全的产业链。受前两年中美经贸纠纷带来的不稳定预期影响,有部分企业已经将部分产业链转移至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但中国劳动力的素质与技能较东南亚国家有优势,加之产业链构建、备份、转移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中国有机会将产业留下来,但同时也需要不断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减低成本,以及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 摩根士丹利也在一份最近的报告中指出,受疫情影响,企业其实更难搬出中国。首先搬迁意味着新投资,目前欧美经济受疫情的影响,估计需要两年才能恢复。其次,以TMT产业链为例,全球龙头企业几乎都认为,中国在复工的展现的管理能力,进一步验证了其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优势。中国美国商会3月份调查显示,40%的企业将按原计划加大对华投资,比2月份提高17个百分点,证明外商在华投资预期趋稳,信心加快恢复。 但是,新冠疫情对于中国吸引外资也的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商务部本周三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实际使用外资2161.9亿元,同比下降10.8%。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国际引资竞争也会进一步加剧。联合国贸发会议近日发布《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指出,受疫情影响,2020年至2021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将大幅下降30%至40%。同时,部分跨国公司可能作出应急性、战术性调整,对未来全球分工布局带来影响。 数数中国手上的筹码,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仍是最重要的一张王牌,这也是最近不少外资企用脚投票,频频加码中国投资的最直接原因。其次,中国的营商环境也在持续改善,世界银行对中国营商环境的全球排名,继2018年从78位跃居至46位后,2019年再度提升至第31位。 如何让中国继续成为外资戒不掉的“瘾”,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栽好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我们还是得先办好自己的事。 (文章原载于中国日报旗下微信公众号“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