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词|生态保护修复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9 months, 3 weeks ago

每日一词|生态保护修复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China Daily  

据自然资源部介绍,近年来,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在全球生态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China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progress o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in recent years, contributing significantly to global efforts to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ccording to the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图为厦门同安湾整治前后对比,上图为整治前画面,下图为整治后画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供图)图片来源:求是网 【知识点】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2024年世界环境日重点关注恢复土地、遏制荒漠化与建设抗旱能力,呼吁各国政府和多边组织履行承诺,恢复万千生命共同依赖的土地,并提高民间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的意识,深刻认识到各自与土地和平相处的责任。 我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全国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修复面积超过450万亩,整治修复海岸线近1680公里、滨海湿地超过75万亩,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 中国政府推动实施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即“中国山水工程”,成功入选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中国开展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生态系统修复工作,在生态修复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就,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重要指示】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注重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以“双碳”工作为引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持续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On the new journey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ll respect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maintain strategic resolve in advancing ecological progress 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sync with high-standard protection.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promote the transition towards green and low-carbon production methods and lifestyles, and accelerate the advancement of modernization featuring harmony between humanity and nature to build a Beautiful China in all respects. ——据新华社杭州2023年8月15日电,习近平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作出的重要指示 【相关词汇】 世界环境日 World Environment Day 生态文明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中国日报网英语点津工作室(本文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首发) 【责任编辑:陈丹妮】

History of this topic

和评理|践行开放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聚焦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
6 days, 15 hours ago

和评理|践行开放合作 共创美好未来:聚焦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

China Daily  

当今世界,地缘政治持续紧张,经济不确定性日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再次重申了对开放、全球合作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可谓意义重大。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23日上午在北京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在演讲中,李强总理提到,今年中国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既是源于对中国经济基础条件的深刻把握,也源于对自身治理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坚定信心,并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合作,继续敞开怀抱欢迎各国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 李强总理的讲话,强调了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稳定锚”的重要作用,也突出了中国在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的时代背景下,坚定推进互利共赢合作的决心。 中国对开放的坚定承诺,与当下美国政府奉行“美国优先”的政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国政府将关税“武器化”,并频频从多边主义合作机制中“退群”,其霸凌性质十足的单边政策扰乱了全球贸易、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也给世界各国和企业带来了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坚持倡导并践行扩大开放、共享发展,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替代选项。 本次中国发展高层论坛邀请到数百位全球知名跨国公司高管、研究人员、政府负责人以及来自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在内的国际组织代表出席。论坛也是展示中国带来的广阔机遇,以及中国对共同发展承诺的重要平台。 在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李强总理提到,今年春节前后,中国经济涌现出一批现象级的亮点。电影、冰雪、文旅等消费市场热点纷呈,展现了国内经济循环的巨大潜力。以“杭州六小龙”等初创企业为代表的科技突破不断涌现,展现了创新创造的巨大能量。绿色家电、新能源产业等绿色经济蔚然成风,展现了转型发展的巨大空间。 李强总理还指出,当今世界经济碎片化加剧、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更需要国家开放市场、企业共享资源,携手抵御风险挑战、实现共同繁荣。他也呼吁,希望企业家们做全球化的坚定维护者、推动者,齐心协力、精诚合作,抵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在互利互惠中实现更大发展。 他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合作,倡导国际通行规则下的公平竞争,维护自由贸易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继续敞开怀抱欢迎各国企业,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积极解决企业关切,帮助外资企业深度融入中国市场。 中国对开放的承诺绝不只是说说而已,开放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的制度设计及长期发展规划之中。今年是中国“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四五”(2021-2025年)期间,中国在实现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目标方面成就显著,而过去七十年间,中国一个个五年规划,成功地将战略规划与灵活应变融合,也证明了中国制度的独特优势。 在本次主旨演讲中,李强总理也提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强调了对未来发展潜力的坚定信心。中国经济规模庞大,政策执行效率高、反馈能力强,这些共同形成了强大的内生增长动力。在中国经济持续强劲发展的过程中,从先进制造业和数字技术到可再生能源和绿色基础设施,新生产动能更是不断涌现。 通过融入中国市场,广大跨国企业可以充分拥抱这些机遇。本次论坛上,跨国公司负责人可以与中国经济政策制定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也让广大跨国企业对中国政府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决心和能力有了最为直观的了解。 致力于解决外国企业的关切,中国扩大开放的承诺也由此得到切实体现。在本次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李强总理也提到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着力打通经济循环的堵点卡点,为各类经营主体进一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强化对企业创新创造的政策支持,增强发展内在驱动力”。这些措施,正是旨在为所有企业创造一个更公平的竞争环境。 面对不确定性交织的世界,中国的稳定增长和对开放的坚定承诺,为世界点亮了一盏象征着稳定和机遇的明灯。正如李强总理所言,希望企业家们做全球化的坚定维护者、推动者。相信通过齐心协力、精诚合作,中国和国际伙伴们能够共同抵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一起为创造更为公平、更具包容性的全球经济体系贡献积极力量。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3月24日社论 原标题:Path to common development requires commitment to openness and collaboration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编译:涂恬 编辑:李海鹏 【责任编辑:涂恬】

匈牙利学者:欧盟快醒醒吧,你没能力玩“大国对抗”
1 week, 3 days ago

匈牙利学者:欧盟快醒醒吧,你没能力玩“大国对抗”

China Daily  

导读 随着美国新一届政府对欧外交政策转变,欧洲在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中的弱势地位显露无疑,欧盟需要重新评估其战略,欧盟成员国之间需要加强协调,提升政治领导力。欧盟应同其他大国合作而非对抗,尤其是同中国进行更深入的经济合作,将有望为欧盟未来繁荣带来战略机遇。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最近几周,欧盟的地位遭遇挑战,甚至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岌岌可危,因为在解决乌克兰危机的谈判桌上,美国似乎不打算给欧盟保留一席之地。 尽管美国与欧盟之间仍存在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但现在美国的地缘政治思维不再自动将欧洲纳入考虑范围。新一届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似乎在未来对欧关系方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此外,美国最近出现了一种与当年的“基辛格战略”完全相反的路线,备受热议,人们认为这将进一步削弱欧洲。所谓“基辛格战略”,指的就是同中国交好以制衡苏联;如今反向的“基辛格战略”就是同俄罗斯缓和冲突,转而专注于同中国的地缘政治斗争。在这种新的路线之下,欧盟的利益对美国的重要性将远不如从前。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这种新的观点现实地反映了欧洲在世界经济和军事地位的下降,这一下降的过程虽然缓慢但却持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数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经历了大幅下降,从1980年的近28%降至2024年的14%左右,这反映了欧洲人口的减少和竞争力的下降。意大利前总理、欧洲央行前行长德拉吉在2024年撰写的《欧盟竞争力的未来》报告中也强调了这一点。IMF数据还显示,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欧盟的人均GDP在上世纪80年代时与美国相当接近,但到了2024年却远低于美国。 欧洲的企业也不再占据技术发展的前沿,它们并没有在哪个重要领域比同行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此同时,欧盟成员国在自然能源和资源方面面临严峻挑战。长期以来,从俄罗斯获得的廉价能源一直是维持欧洲经济运转的关键一环,尤其是对欧洲经济支柱之一德国而言。然而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的廉价能源用不了了,从美国购买天然气也不能解决问题——它不仅更贵,而且也无助于减少欧洲的能源依赖。 欧盟成员国的军队规模从1995年的350万人下降到2024年的150万人左右。据布鲁塞尔智库布鲁盖尔估计,为了震慑俄罗斯,欧洲短期内将需要增兵30万人,每年至少增加2500亿欧元的国防开支。但分析指出,由于成员国之间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欧洲还需要再增兵30万人。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欧盟一级的决策过程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欧盟委员会的决定经常受囿于扭曲政策的意识形态考量。极端自由主义和左翼政治运动的影响,移民友好政策对社会和平的负面影响,以及经济发展政策失败的影响,所有这些都汇聚在一起,使欧洲在危局中处于不利地位,需要果断的领导力和迅速的行动力。德国大选的结果清楚地表明,欧洲正在转向更传统的保守主义,这种保守主义试图深挖历史上欧洲成功的根源,比如民族国家、基督教和传统价值观等概念,进而解决今天的难题。 过去欧洲经济片面看重环境可持续性,在乌克兰危机的背景下——甚至早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前,这一草率决定的副作用暴露无遗,它导致了不少欧洲企业竞争力下降。虽然目前欧洲还是能继续过一段相对富裕的好日子,但安全依赖美国武器、福利依赖外国技术、资源依赖世界其他地区供给的欧洲,其地缘政治地位仍然脆弱。 因此,今天的欧盟没有能力与大国搞对抗,而是必须同它们合作。尤其是,欧盟可以从中国获益良多——只要它不跟中国打贸易战,只要它向中国资本敞开大门,只要它愿意与中国进行技术进出口。我们必须明白,欧盟与中国不存在地缘政治利益冲突,与中国合作符合欧洲利益。最重要的一点是,深化同中国的经济合作可以为欧盟提供机遇。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Europe needs to wake up"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唐文若 编辑:张钊 【责任编辑:程尔凡】

匈牙利学者:欧盟快醒醒吧,你没能力玩“大国对抗”
1 week, 3 days ago

匈牙利学者:欧盟快醒醒吧,你没能力玩“大国对抗”

China Daily  

导读 随着美国新一届政府对欧外交政策转变,欧洲在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中的弱势地位显露无疑,欧盟需要重新评估其战略,欧盟成员国之间需要加强协调,提升政治领导力。欧盟应同其他大国合作而非对抗,尤其是同中国进行更深入的经济合作,将有望为欧盟未来繁荣带来战略机遇。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最近几周,欧盟的地位遭遇挑战,甚至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岌岌可危,因为在解决乌克兰危机的谈判桌上,美国似乎不打算给欧盟保留一席之地。 尽管美国与欧盟之间仍存在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但现在美国的地缘政治思维不再自动将欧洲纳入考虑范围。新一届美国政府的外交政策似乎在未来对欧关系方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此外,美国最近出现了一种与当年的“基辛格战略”完全相反的路线,备受热议,人们认为这将进一步削弱欧洲。所谓“基辛格战略”,指的就是同中国交好以制衡苏联;如今反向的“基辛格战略”就是同俄罗斯缓和冲突,转而专注于同中国的地缘政治斗争。在这种新的路线之下,欧盟的利益对美国的重要性将远不如从前。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这种新的观点现实地反映了欧洲在世界经济和军事地位的下降,这一下降的过程虽然缓慢但却持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数据,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份额经历了大幅下降,从1980年的近28%降至2024年的14%左右,这反映了欧洲人口的减少和竞争力的下降。意大利前总理、欧洲央行前行长德拉吉在2024年撰写的《欧盟竞争力的未来》报告中也强调了这一点。IMF数据还显示,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欧盟的人均GDP在上世纪80年代时与美国相当接近,但到了2024年却远低于美国。 欧洲的企业也不再占据技术发展的前沿,它们并没有在哪个重要领域比同行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此同时,欧盟成员国在自然能源和资源方面面临严峻挑战。长期以来,从俄罗斯获得的廉价能源一直是维持欧洲经济运转的关键一环,尤其是对欧洲经济支柱之一德国而言。然而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的廉价能源用不了了,从美国购买天然气也不能解决问题——它不仅更贵,而且也无助于减少欧洲的能源依赖。 欧盟成员国的军队规模从1995年的350万人下降到2024年的150万人左右。据布鲁塞尔智库布鲁盖尔估计,为了震慑俄罗斯,欧洲短期内将需要增兵30万人,每年至少增加2500亿欧元的国防开支。但分析指出,由于成员国之间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欧洲还需要再增兵30万人。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欧盟一级的决策过程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欧盟委员会的决定经常受囿于扭曲政策的意识形态考量。极端自由主义和左翼政治运动的影响,移民友好政策对社会和平的负面影响,以及经济发展政策失败的影响,所有这些都汇聚在一起,使欧洲在危局中处于不利地位,需要果断的领导力和迅速的行动力。德国大选的结果清楚地表明,欧洲正在转向更传统的保守主义,这种保守主义试图深挖历史上欧洲成功的根源,比如民族国家、基督教和传统价值观等概念,进而解决今天的难题。 过去欧洲经济片面看重环境可持续性,在乌克兰危机的背景下——甚至早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前,这一草率决定的副作用暴露无遗,它导致了不少欧洲企业竞争力下降。虽然目前欧洲还是能继续过一段相对富裕的好日子,但安全依赖美国武器、福利依赖外国技术、资源依赖世界其他地区供给的欧洲,其地缘政治地位仍然脆弱。 因此,今天的欧盟没有能力与大国搞对抗,而是必须同它们合作。尤其是,欧盟可以从中国获益良多——只要它不跟中国打贸易战,只要它向中国资本敞开大门,只要它愿意与中国进行技术进出口。我们必须明白,欧盟与中国不存在地缘政治利益冲突,与中国合作符合欧洲利益。最重要的一点是,深化同中国的经济合作可以为欧盟提供机遇。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Europe needs to wake up"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唐文若 编辑:张钊 【责任编辑:程尔凡】

和评理|面对贸易战,欧盟选择祸水东引:助纣为虐,只会令自身泥足深陷
1 week, 5 days ago

和评理|面对贸易战,欧盟选择祸水东引:助纣为虐,只会令自身泥足深陷

China Daily  

美国盟友及其合作伙伴一直企图将美国加征关税的目标转至中国,其中,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娅·卡拉斯最为卖力。 上周,七国集团(G7)外长会在加拿大举行。期间,卡拉斯称中国在一旁“笑着”,因为中国“正在从美国对欧贸易战中获益”。 上述言论发表之时,欧盟决定向美国威士忌征收50%的反制关税,以报复美国对进口钢铝加征的关税。 自去年11月美国总统大选以来,甚至在她就任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之前,卡拉斯已经至少三次表达过类似观点。 显然,她错了。 贸易战没有赢家。美国、欧盟这样体量级的经济体之间爆发贸易战,将威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冲击全球经济。 美国和欧盟均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双方爆发贸易战必将波及中国,让中国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 卡拉斯似乎以为,美国如果对她的说法买账,就会减缓对欧盟加征关税。但如今看来,这只是她一厢情愿。 实际上,美国充耳不闻。针对欧盟向美国威士忌征收50%的反制关税,美国政府威胁对欧洲进口的香槟、葡萄酒等酒类征收200%的关税。美国总统对此立场坚定,他上周四对记者表示,不会撤销于4月2日起实施的“对等关税”。他要求欧盟放弃对美威士忌加征关税,否则将面临反制关税。 欧盟外交高官应该意识到,美国所在意的,是欧盟对美保持巨额贸易顺差,和中国毫不相干。 卡拉斯宣扬这类扭曲观点,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她和部分欧盟政客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上届美国政府正是企图借此联合欧盟建立反华“同盟战线”。 上周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为美国关税战辩护,对媒体表示:“这是全球范围内的,不是针对加拿大……不是针对墨西哥,不是针对欧盟,而是针对所有国家。”他补充说,只有实现了公平互惠,美方才愿意参与新贸易协定谈判。 上个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应约会见卡拉斯。卡拉斯表示,欧盟高度重视中国,愿同中方共同维护多边主义,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对此,卡拉斯应切实履行承诺,停止针对中国发表不负责任言论。 2025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50周年。过去50年来,中欧合作取得长足进展,双边贸易规模由24亿美元增至7800亿美元,投资几乎从零增至近2600亿美元。 双方应借此总结交往经验,锚定伙伴关系定位,坚持对话合作的主导面,把稳互利共赢的主基调,继续做彼此尊重、相互信任、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 正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所言,美欧之间如何相处,中方不作评论。但如果欧盟试图把与美国紧张的贸易关系转嫁给中国,则无益于欧盟与中国的关系。 卡拉斯应谨记:患难见真情,日久见人心。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3月18日社论 原标题:EU trying to deflect US' trade attack onto China will only worsen its plight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编译:曹静 编辑:李海鹏 【责任编辑:曹静】

非政府组织探讨平等可持续未来
2 weeks, 1 day ago

非政府组织探讨平等可持续未来

China Daily  

中国日报瑞士日内瓦3月15日电(记者陈卫华) 3月14日晚,一场“非政府组织:让我们一起聊一下平等和可持续未来”(NGOs: Let's Talk for an Equitable and Sustainable Future)的研讨会在日内瓦协会国际之家(Maison Internationale des Associations)举办。 来自中国和其它多个国家非政府组织的专家分享了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过程中很多生动的故事,这包括她们各自在气候变化行动,社会平等和经济韧性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国际人权与社会发展协会(AIDHDES)代表洛佩兹(David Lopez)发言。 陈卫华摄影 国际人权与社会发展协会 代表洛佩兹 去过中国5次,包括几个月前去了新疆访问。他表示在中国他亲眼所见与西方媒体描述的往往不相符。他认为西方谎言占据了80-85%,好像来自好莱坞的虚构一般。 他举例说在纽约见到很多露宿街头的无家可归者,但在中国他却没有看到这种现象。他通过自己所见赞叹中国5000年的文化,建议更多人去中国见证真实的中国。 来自国际红十字委员会(ICRC)负责运营的扎巴罗伊夫(Maxime Zabaloueff)为大家介绍了该委员会的情况以及大家如何参与到他们的工作中,包括在保护妇女权益,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发面的努力。 日内瓦爱梦成真基金会主席司徒博 (Christoph Stuckelberger)发言。 陈卫华摄影 日内瓦爱梦成真基金会(Geneva Agape Foundation)主席司徒博 教授在发言中表示自己和中国很多非政府组织有长期和密切合作。他在多个国家大学任过教,包括北京的中国民族大学。他希望非政府组织继续加强合作。 他表示西方一些人往往纠缠于很个别的现象,而忽视整体情况,比如这几天他参与的妇女权益讨论,还有水的权益,很多最基本且最重要的人权问题。 他还表示中国在非洲越来越活跃,中国与非洲的合作非常有前景。 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的代表介绍了该协会情况以及会议现场举办的由中国非政府组织提供的相关图片展览,包括中国非政府组织在世界各国的善举。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爱德基金会(Amity Foundation)、中国计生协、北京市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代表也做了交流发言。会议互动环节大家踊跃提问,活跃了气氛。 会议互动环节。 陈卫华摄影 本场活动由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和中国国际交流协会联合主办。本次活动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58届会议期间举办。 【责任编辑:杨怡】

和评理 | 制裁难解俄乌困局 各方应回归对话正轨
2 weeks, 6 days ago

和评理 | 制裁难解俄乌困局 各方应回归对话正轨

China Daily  

美国总统特朗普7日在社交媒体发文称,他正在“认真考虑”对俄罗斯实施新一轮制裁和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今年1月刚上任时就曾作出类似警告,但随后美国政府在乌克兰问题上大幅调整立场。如今,特朗普故伎重施,实际上反映出,在2月28日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激烈交锋后,特朗普正承受着日益增大的压力。 在特朗普发帖后,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哈西特对媒体表示:“特朗普总统坚持认为,所有相关方都必须回到谈判桌前,而我们既可以用‘胡萝卜’(激励措施),也可以用‘大棒’(制裁手段)来推动这一进程。” 然而,就在特朗普发表此番言论的前一天,欧盟领导人承诺共同加强欧盟防务,并计划拨出数千亿欧元用于安全领域。 正是特朗普一再警告称,他将让欧盟独自面对俄罗斯的威胁,并且美国决定不再向乌克兰提供新的军事和情报援助,促使欧盟领导人(匈牙利除外)几乎一致支持欧盟提升安全自主性。 这意味着,欧盟和乌克兰并未屈服于美国政府的压力,拒绝接受美方与俄罗斯达成的俄乌停火协议,而是选择了坚持自身立场。 特朗普本人也坦言:“与俄罗斯打交道可能更容易,这很让人惊讶,因为他们掌握了所有筹码。”这番话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美方的焦虑,其对俄罗斯的最新威胁,更像是白宫在巨大压力下的应激反应。 在过去三年多时间里,美国前政府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制裁,如今特朗普政府在这方面已无太多筹码可用。2024年,俄罗斯对美出口总额仅约30亿美元,其中近一半是化肥,而美国当年商品进口总额高达3.3万亿美元,这使得美国在贸易制裁上几乎没有多少空间可供施压。 为缓解困境,特朗普本周将派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及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前往沙特阿拉伯,与乌克兰官员进行会谈。 回顾过去三年多的乌克兰危机,美国不仅未能推动和平进程,反而利用局势从中渔利,使得和平谈判一再受阻。这也更加凸显了中国在该问题上的一贯立场。从危机爆发第一天起,中国就主张对话谈判,寻求政治解决,并一直致力于劝和促谈。 中国欢迎并支持一切致力于和平的努力。同时,各方也必须认识到,这场危机的根源错综复杂,因此和平进程不会一蹴而就。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7日在记者会上所言:“冲突无法有赢家,和平不会有输家。”因此,各方应当摒弃短期私利,践行中国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推动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的长期和平与稳定。 中国愿根据当事方的意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为最终化解危机、实现持久和平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3月10日社论 原文标题:No winners in conflict, no losers in peace 编译:赵双莹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责任编辑:赵双莹】

和评理 | 制裁难解俄乌困局 各方应回归对话正轨
2 weeks, 6 days ago

和评理 | 制裁难解俄乌困局 各方应回归对话正轨

China Daily  

美国总统特朗普7日在社交媒体发文称,他正在“认真考虑”对俄罗斯实施新一轮制裁和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今年1月刚上任时就曾作出类似警告,但随后美国政府在乌克兰问题上大幅调整立场。如今,特朗普故伎重施,实际上反映出,在2月28日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激烈交锋后,特朗普正承受着日益增大的压力。 在特朗普发帖后,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哈西特对媒体表示:“特朗普总统坚持认为,所有相关方都必须回到谈判桌前,而我们既可以用‘胡萝卜’(激励措施),也可以用‘大棒’(制裁手段)来推动这一进程。” 然而,就在特朗普发表此番言论的前一天,欧盟领导人承诺共同加强欧盟防务,并计划拨出数千亿欧元用于安全领域。 正是特朗普一再警告称,他将让欧盟独自面对俄罗斯的威胁,并且美国决定不再向乌克兰提供新的军事和情报援助,促使欧盟领导人(匈牙利除外)几乎一致支持欧盟提升安全自主性。 这意味着,欧盟和乌克兰并未屈服于美国政府的压力,拒绝接受美方与俄罗斯达成的俄乌停火协议,而是选择了坚持自身立场。 特朗普本人也坦言:“与俄罗斯打交道可能更容易,这很让人惊讶,因为他们掌握了所有筹码。”这番话某种程度上暴露了美方的焦虑,其对俄罗斯的最新威胁,更像是白宫在巨大压力下的应激反应。 在过去三年多时间里,美国前政府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制裁,如今特朗普政府在这方面已无太多筹码可用。2024年,俄罗斯对美出口总额仅约30亿美元,其中近一半是化肥,而美国当年商品进口总额高达3.3万亿美元,这使得美国在贸易制裁上几乎没有多少空间可供施压。 为缓解困境,特朗普本周将派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及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前往沙特阿拉伯,与乌克兰官员进行会谈。 回顾过去三年多的乌克兰危机,美国不仅未能推动和平进程,反而利用局势从中渔利,使得和平谈判一再受阻。这也更加凸显了中国在该问题上的一贯立场。从危机爆发第一天起,中国就主张对话谈判,寻求政治解决,并一直致力于劝和促谈。 中国欢迎并支持一切致力于和平的努力。同时,各方也必须认识到,这场危机的根源错综复杂,因此和平进程不会一蹴而就。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7日在记者会上所言:“冲突无法有赢家,和平不会有输家。”因此,各方应当摒弃短期私利,践行中国提出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推动欧亚大陆乃至世界的长期和平与稳定。 中国愿根据当事方的意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为最终化解危机、实现持久和平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3月10日社论 原文标题:No winners in conflict, no losers in peace 编译:赵双莹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责任编辑:赵双莹】

和评理 | 关税不是魔法棒:短视的政治筹码 长期的全民代价
Trending News
3 weeks, 3 days ago

和评理 | 关税不是魔法棒:短视的政治筹码 长期的全民代价

China Daily  

当地时间3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其第二个任期的首次演讲,大肆炫耀他重返白宫43天以来的“政绩”。 在这场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中,经济话题占据了相当篇幅,而关税问题成为仅次于通胀的焦点议题。“几十年来,我们几乎被世界上所有国家占便宜,如今这种情况不会再发生!”特朗普宣称。他沿用了竞选时的论调,试图为自己挑起的关税战辩护。 然而,特朗普的诸多关税言论经不起最基本的事实核查。就在他演讲结束后,美国多家媒体立刻展开了查证。例如,特朗普声称美国对加拿大的贸易逆差“高达数千亿美元”,但实际上只有约600亿美元。他还声称“中方对美国产品征收的平均关税是美方对中国征收关税的两倍”,这一说法同样不实。特朗普试图将关税包装成提高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推动国内制造业回流的工具,以及迫使其他国家降低贸易壁垒的筹码。 其实特朗普是在用错误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论点,并刻意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关税政策是否会适得其反。特朗普宣称:“关税政策正在让美国重新走向富裕,让美国再次伟大。这一进程已经开始,并且会很快见效。或许会遇到一点阻力,但没关系,我们可以承受,不会有太大影响。” 市场的反应显然与特朗普的乐观预期相悖。受到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的影响,美国股市大跌,标普500指数4日收盘于去年11月4日以来最低水平。 即便在共和党内部,关税政策也引发了广泛担忧。来自受影响州的国会议员们纷纷与特朗普的助手联系,表达他们的不满。据美国媒体报道,他们原本期待特朗普能在演讲中更清晰地阐述关税计划,并说明普通美国人将如何从中受益。 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估算,关税每年可能给普通家庭带来高达2000美元的损失。大多数经济学家预测,物价将进一步上涨,推高通胀率,食品、汽油、服饰、鞋类、玩具及其他日常用品的价格都将受到影响。 换句话说,真正为关税政策买单的,是普通美国家庭和整体经济。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在演讲中还将“拯救经济、帮助工薪家庭”列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之一。 正如外界所预料的那样,特朗普在演讲中没有给出任何实质性细节。他继续鼓励美国农民“在国内市场寻找乐趣”,这一说法此前他也曾在社交媒体上提及。即便特朗普本人也承认关税可能使经济受到冲击,他仍然对其影响轻描淡写。 特朗普习惯用短期手段掩盖长期的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并将不确定的风险与代价推给未来,这种政策思维一直是他决策方式的典型特征。而最终成为关税战受害者的,正是他口口声声要保护的美国民众。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3月6日社论 原文标题:Tariffs causing US pain not 'little disturbance' 编译:赵双莹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责任编辑:赵双莹】

和评理 | 关税不是魔法棒:短视的政治筹码 长期的全民代价
Trending News
3 weeks, 3 days ago

和评理 | 关税不是魔法棒:短视的政治筹码 长期的全民代价

China Daily  

当地时间3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其第二个任期的首次演讲,大肆炫耀他重返白宫43天以来的“政绩”。 在这场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中,经济话题占据了相当篇幅,而关税问题成为仅次于通胀的焦点议题。“几十年来,我们几乎被世界上所有国家占便宜,如今这种情况不会再发生!”特朗普宣称。他沿用了竞选时的论调,试图为自己挑起的关税战辩护。 然而,特朗普的诸多关税言论经不起最基本的事实核查。就在他演讲结束后,美国多家媒体立刻展开了查证。例如,特朗普声称美国对加拿大的贸易逆差“高达数千亿美元”,但实际上只有约600亿美元。他还声称“中方对美国产品征收的平均关税是美方对中国征收关税的两倍”,这一说法同样不实。特朗普试图将关税包装成提高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推动国内制造业回流的工具,以及迫使其他国家降低贸易壁垒的筹码。 其实特朗普是在用错误的信息来支撑自己的论点,并刻意回避了一个关键问题——关税政策是否会适得其反。特朗普宣称:“关税政策正在让美国重新走向富裕,让美国再次伟大。这一进程已经开始,并且会很快见效。或许会遇到一点阻力,但没关系,我们可以承受,不会有太大影响。” 市场的反应显然与特朗普的乐观预期相悖。受到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的影响,美国股市大跌,标普500指数4日收盘于去年11月4日以来最低水平。 即便在共和党内部,关税政策也引发了广泛担忧。来自受影响州的国会议员们纷纷与特朗普的助手联系,表达他们的不满。据美国媒体报道,他们原本期待特朗普能在演讲中更清晰地阐述关税计划,并说明普通美国人将如何从中受益。 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估算,关税每年可能给普通家庭带来高达2000美元的损失。大多数经济学家预测,物价将进一步上涨,推高通胀率,食品、汽油、服饰、鞋类、玩具及其他日常用品的价格都将受到影响。 换句话说,真正为关税政策买单的,是普通美国家庭和整体经济。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在演讲中还将“拯救经济、帮助工薪家庭”列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之一。 正如外界所预料的那样,特朗普在演讲中没有给出任何实质性细节。他继续鼓励美国农民“在国内市场寻找乐趣”,这一说法此前他也曾在社交媒体上提及。即便特朗普本人也承认关税可能使经济受到冲击,他仍然对其影响轻描淡写。 特朗普习惯用短期手段掩盖长期的制度性和结构性问题,并将不确定的风险与代价推给未来,这种政策思维一直是他决策方式的典型特征。而最终成为关税战受害者的,正是他口口声声要保护的美国民众。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3月6日社论 原文标题:Tariffs causing US pain not 'little disturbance' 编译:赵双莹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责任编辑:赵双莹】

每日一词 | 中央一号文件 No. 1 central document
1 month ago

每日一词 | 中央一号文件 No. 1 central document

China Daily  

2025年2月23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China unveiled its "No. 1 central document" for 2025 on February 23, outlining priorities to deepen rural reforms further and solid steps to advance all-around rural revitalization. 2025年2月20日,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育民村高标准农田,农民驾驶植保机械对进入返青期的小麦开展病虫害防治作业(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现在中央一号文件已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中共中央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进入本世纪,2004年到2024年又连续二十一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2025年2月23日,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全文共六个部分,包括: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 文件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重要讲话】 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between regions should be promoted to increase the coverage of domestic circulation. We should also …

每日一词 | 中央一号文件 No. 1 central document
1 month ago

每日一词 | 中央一号文件 No. 1 central document

China Daily  

2025年2月23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China unveiled its "No. 1 central document" for 2025 on February 23, outlining priorities to deepen rural reforms further and solid steps to advance all-around rural revitalization. 2025年2月20日,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育民村高标准农田,农民驾驶植保机械对进入返青期的小麦开展病虫害防治作业(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现在中央一号文件已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中共中央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进入本世纪,2004年到2024年又连续二十一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2025年2月23日,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全文共六个部分,包括: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 文件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重要讲话】 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between regions should be promoted to increase the coverage of domestic circulation. We should also …

每日一词 | 中央一号文件 No. 1 central document
1 month ago

每日一词 | 中央一号文件 No. 1 central document

China Daily  

2025年2月23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China unveiled its "No. 1 central document" for 2025 on February 23, outlining priorities to deepen rural reforms further and solid steps to advance all-around rural revitalization. 2025年2月20日,在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十总镇育民村高标准农田,农民驾驶植保机械对进入返青期的小麦开展病虫害防治作业(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现在中央一号文件已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中共中央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三农”即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进入本世纪,2004年到2024年又连续二十一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2025年2月23日,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由新华社受权发布,提出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文件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全文共六个部分,包括: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着力推进乡村建设、着力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着力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 文件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 【重要讲话】 要全面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覆盖面。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和要素市场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between regions should be promoted to increase the coverage of domestic circulation. We should also …

和评理 | 中欧应携手合作 共促全球稳定发展
1 month, 1 week ago

和评理 | 中欧应携手合作 共促全球稳定发展

China Daily  

近来,在贸易、乌克兰危机等诸多问题上,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做法让欧盟深感失望。在此背景下,一些西方观察人士试图将中国此时与欧盟的接触解读为“投机”之举。 然而,外交活动一向需要精心筹备和长期规划,而非临时起意。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2月17日访问爱尔兰为例,此次访问早已安排妥当,绝非所谓的“投机”举动。 王毅在都柏林与爱尔兰总理马丁会见时表示,中国和爱尔兰都是多边主义、自由贸易的坚定维护者。中方愿同爱尔兰一道,推动中爱互利互惠合作做大做强、走深走实,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事实上,上周王毅在出席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与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德国总理朔尔茨以及捷克外长和法国外长会见时,也表达了相似立场。这充分表明,中国始终从战略和长远角度看待与欧盟的关系。 中欧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合作大于竞争,共识多于分歧。正如王毅在会见卡拉斯时所说,今年是中国欧盟建交50周年,双方要以此为契机,总结双方迄今成功发展经验,锚定伙伴关系定位,坚持对话合作的主导面,把稳互利共赢的主基调,继续做彼此尊重、相互信任、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 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或地缘政治矛盾,双方没有理由不加强双边关系,以最符合共同利益的方式深化合作。中欧互为主要贸易伙伴和投资对象,2024年中欧贸易额为7858亿美元,双向投资存量达2600亿美元。中方愿同欧方共享发展机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同欧盟“全球门户”计划对接,携手促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为世界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中欧应充分认识到彼此经贸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本质。在面对贸易摩擦时,如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反补贴关税,双方应通过建设性对话妥善化解分歧,维护中欧经贸合作的稳定。 早在1975年,中欧老一辈领导人就展现了非凡的政治远见和魄力,在冷战格局下打破隔阂,建立外交关系。半个世纪以来,中欧关系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始终保持稳定发展,战略意义和全球影响力日益增强。 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全球挑战层出不穷。作为世界舞台上的两大重要力量,在国际格局深刻变革之际,中欧有能力也有责任发挥引领作用,为全球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中欧应当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做伙伴而非对手,共同承担应有的责任,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2月19日社论 原文标题:No reason for China and EU not to be partners 编译:赵双莹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责任编辑:赵双莹】

每日一词 | “两重两新”
1 month, 1 week ago
每日一词 | “两重两新”
1 month, 1 week ago
每日一词 | “两重两新”
1 month, 1 week ago
每日一词 | 宁静小区 quiet communities
1 month, 2 weeks ago

每日一词 | 宁静小区 quiet communities

China Daily  

生态环境部2025年2月12日称,为推动解决噪声污染问题,截至目前,全国共建设完成宁静小区2132个。 China has completed the construction of 2,132 "quiet commun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as part of its efforts to tackle noise pollution, the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said on February 12, 2025. 福建省厦门市首批宁静小区之一——厦门市思明区东山社。图片来源:人民网 【知识点】 为推动解决群众家门口的噪声污染问题,共同维护居住小区生活环境和谐安宁,生态环境部推动打造一批“消除杂音、睡得安心”的宁静小区。截至目前,全国共建设完成宁静小区2132个,不断提升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随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噪声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短板。防治噪声污染,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2024年生态环境部研究起草的《关于推进宁静小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打造一批“消除杂音、睡得安心”的宁静小区;到2027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宁静小区建设评价管理体系基本完善;到2035年,宁静小区成为居住小区的普遍标准。 近五年来,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夜间达标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为了连续监测声环境质量,更科学地反映声环境状况,生态环境部推动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工作,截至2024年12月底,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完成4005个点位的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此外,依法逐步将排放工业噪声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营者纳入排污许可管理,推动排污单位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或者填报排污登记表。截至目前,约17.7万家工业企业将噪声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十四五”期间工业噪声排污许可管理将实现全覆盖。 【重要讲话】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The coming five years will be critical to the building of a Beautiful China. It is important to thoroughly implement …

每日一词 | 宁静小区 quiet communities
1 month, 2 weeks ago

每日一词 | 宁静小区 quiet communities

China Daily  

生态环境部2025年2月12日称,为推动解决噪声污染问题,截至目前,全国共建设完成宁静小区2132个。 China has completed the construction of 2,132 "quiet commun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as part of its efforts to tackle noise pollution, the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said on February 12, 2025. 福建省厦门市首批宁静小区之一——厦门市思明区东山社。图片来源:人民网 【知识点】 为推动解决群众家门口的噪声污染问题,共同维护居住小区生活环境和谐安宁,生态环境部推动打造一批“消除杂音、睡得安心”的宁静小区。截至目前,全国共建设完成宁静小区2132个,不断提升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随着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噪声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制约生态文明建设与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短板。防治噪声污染,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2024年生态环境部研究起草的《关于推进宁静小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打造一批“消除杂音、睡得安心”的宁静小区;到2027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宁静小区建设评价管理体系基本完善;到2035年,宁静小区成为居住小区的普遍标准。 近五年来,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向好,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夜间达标率均呈现上升趋势。为了连续监测声环境质量,更科学地反映声环境状况,生态环境部推动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工作,截至2024年12月底,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完成4005个点位的自动监测系统建设。此外,依法逐步将排放工业噪声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营者纳入排污许可管理,推动排污单位申请取得排污许可证或者填报排污登记表。截至目前,约17.7万家工业企业将噪声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十四五”期间工业噪声排污许可管理将实现全覆盖。 【重要讲话】 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推动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The coming five years will be critical to the building of a Beautiful China. It is important to thoroughly implement …

和评理|轰轰烈烈的关税战,一场徒劳无益的闹剧
1 month, 2 weeks ago

和评理|轰轰烈烈的关税战,一场徒劳无益的闹剧

China Daily  

贸易保护砸自己的脚。(来源:中国日报 罗杰 英文《中国日报》2025年2月12日8版) 本周一,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宣布对所有美国进口钢铁和铝征收25%的关税,于3月12日生效。特朗普此举将影响加拿大、墨西哥、巴西、韩国及中国的数百万吨钢铝出口,或引发多边贸易战。 “这25%的关税没有任何例外或豁免。”特朗普在签署上述行政令时表示。 2018年,特朗普第一任期内曾以国家安全为由,为保护美国国内钢铝生产厂商,根据美国《1962年贸易扩展法》第232条款对进口钢铝产品加征关税。2022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WTO)裁决美国此举违反国际贸易规则。特朗普最新关税举措是第232条款的延伸。 此外,特朗普还表示,继对钢铝加征关税后,他将在未来两天内宣布,将针对所有向美国产品征收关税的国家征收“对等关税”。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贸易伙伴之间时常产生贸易争端,这再正常不过。中方始终认为,此类争端应借助WTO争端解决机制,而不是诉诸加征惩罚性关税等单边主义行为。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即使美国也不可能全身而退。 研究显示,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对金属加征关税的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美国钢铝制造商,但最终却损害了美国整体经济。期间,钢铝制造商抬高产品价格,致使工业机械、汽车零件、食品包装等下游企业成本上涨。 《纽约时报》援引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21年,美国钢铝产量规模增加22.5亿美元,但下游企业的产量规模却因成本上涨而缩水34.8亿美元,完全抵消了加征关税给美国钢铝行业带来的利好。2020年,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加征关税为美国钢铝行业新增1000个就业岗位,同时也导致其他行业的就业岗位减少7.5万个。 特朗普第二任期内如果仍坚持升级关税战,这一情况或将重现。 此外,特朗普威胁将在未来几天内对更多产品加征进口关税,经济学家警告称,这可能导致食品、能源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进一步加重美国低收入家庭负担。此前,因通货膨胀,美国低收入家庭早已面临着高昂的生活成本。 而对于其他国家,加拿大和墨西哥分别作为美国的第一大钢铝供应国和第三大钢铁供应国,将首当其冲。 中国是美国第十大钢铁供应国,去年出口的钢铁占美国总进口量的比例不到2%,受影响程度有限。尽管如此,中国仍已做好准备,将一如既往,采取必要措施,坚决捍卫自身权益。中方一贯的立场是尽力避免贸易争端升级,坚决反对美方将贸易问题政治化。 上个月,特朗普在世界经济论坛上通过视频表示,他希望“与中国融洽相处”,并表示相信中美两国将拥有“良好关系”。中国一直以来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因此,中美两国融洽相处不无可能。 美国以往的做法已经证明,以邻为壑的保护主义非但无法解决美国的固有问题,反而会扰乱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有损全球经济和各国利益——包括美国。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贸易繁荣,为世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和重要经贸伙伴,中美两国应通过对话解决贸易分歧,加强沟通,引领世界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繁荣。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2月12日社论 原标题:Tariffs may be 'a beautiful word' but they are also heavy stones US is dropping on its feet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编译:曹静 编辑:李海鹏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专家助力尼泊尔文化遗产修复
1 month, 3 weeks ago
中国专家助力尼泊尔文化遗产修复
1 month, 3 weeks ago
每日一词 | 教育强国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Top News
2 months, 1 week ago

每日一词 | 教育强国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China Daily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The 2024-2035 master plan on building China into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was jointly issued recently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2025年1月9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大位小学,汪素秋在教室里指导学生练习珠算。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教育强国建设进入了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各级教育普及水平持续巩固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布局结构与经济社会和人口高质量发展需求更加契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系统完备,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跃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跃升,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 【重要讲话】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When education in a country thrives, the country will thrive, and strong education makes a strong nation.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serves …

每日一词 | 教育强国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Top News
2 months, 1 week ago

每日一词 | 教育强国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China Daily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The 2024-2035 master plan on building China into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was jointly issued recently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2025年1月9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大位小学,汪素秋在教室里指导学生练习珠算。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教育强国建设进入了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各级教育普及水平持续巩固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布局结构与经济社会和人口高质量发展需求更加契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系统完备,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跃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跃升,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 【重要讲话】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When education in a country thrives, the country will thrive, and strong education makes a strong nation.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serves …

每日一词 | 教育强国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Top News
2 months, 1 week ago

每日一词 | 教育强国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China Daily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The 2024-2035 master plan on building China into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was jointly issued recently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2025年1月9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大位小学,汪素秋在教室里指导学生练习珠算。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教育强国建设进入了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各级教育普及水平持续巩固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布局结构与经济社会和人口高质量发展需求更加契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系统完备,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跃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跃升,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 【重要讲话】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When education in a country thrives, the country will thrive, and strong education makes a strong nation.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serves …

每日一词 | 教育强国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Top News
2 months, 1 week ago

每日一词 | 教育强国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China Daily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The 2024-2035 master plan on building China into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was jointly issued recently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2025年1月9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大位小学,汪素秋在教室里指导学生练习珠算。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教育强国建设进入了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各级教育普及水平持续巩固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布局结构与经济社会和人口高质量发展需求更加契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系统完备,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跃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跃升,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 【重要讲话】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When education in a country thrives, the country will thrive, and strong education makes a strong nation. Building a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serves …

和评理 | 加沙停火生效 期待持久和平
2 months, 1 week ago

和评理 | 加沙停火生效 期待持久和平

China Daily  

当地时间1月19日,加沙停火协议生效。 历经15个月的漫长冲突,数万人在战争中丧生,以色列和哈马斯的冲突终于迎来难得的停歇。一年多来,加沙地带和以色列上空首次恢复宁静,数百辆卡车运送援助物资抵达加沙地带,人们对结束冲突多了一丝希望。 但这些希望或许还为时过早,实现永久停火的必要条件尚未到位。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的加沙地带停火协议分为三个阶段,目前只是第一阶段,而之所以能够达成停火,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处于政权更迭关键期,而非双方敌意得到了平息。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近日表示,如果停火协议第二阶段谈判未能达成,以色列可以再度恢复对加沙的军事行动。内塔尼亚胡还表示,以色列将在加沙地带和埃及之间的“费城走廊”保持军事存在,不会减少驻军,且会在停火第一阶段增加驻军。 在整个冲突期间,以色列一直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内塔尼亚胡政府从未改变过其消灭哈马斯、将加沙地带变成以色列控制的缓冲区的目标。尽管以色列军队1月19日开始从加沙地带的拉法地区撤至“费城走廊”,但并不代表以军遵守停火协议中要求撤出加沙地带所有人口密集地区的条款,实际上可能正在为停火协议破裂做准备。 在停火协议第一阶段,哈马斯同意释放33名被扣押人员,作为交换,以色列释放数百名巴勒斯坦在押人员,剩余人质将在第二阶段被释放。问题在于,以色列表示在消除哈马斯的军事和政治能力前不会同意完全撤离加沙,而哈马斯希望在以色列撤离所有军队后再交出所有被扣押人员。人质是哈马斯唯一的谈判筹码,如果在第二阶段哈马斯未能兑现更多人质交接,停火协议很可能会破裂,进而导致冲突再次升级。 目前,以色列是否会同意在某个日期前撤出加沙与以色列之间的缓冲区,仍然未见定论。也有西方观察人士认为,以色列可能会维持长期驻军。任何一方的轻举妄动都可能随时打破停火协议,双方很容易将责任推给对方。过去,以色列与哈马斯之间的停火协议常因小规模冲突而宣告失败。 因此,当前的停火协议可谓十分脆弱。能否推动局势向永久和平发展,最终实现“两国方案”,取决于美国新一届政府如何处理其对以色列与哈马斯冲突的态度。如果美国继续为以色列提供过度支持,局势恐怕难以朝着和解的方向迈进。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1月21日社论 原文标题:Fragile truce rests on new US administration 编译:赵双莹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责任编辑:王辉】

和评理 | 中欧迎建交50周年 深化合作是大势所趋
2 months, 1 week ago

和评理 | 中欧迎建交50周年 深化合作是大势所趋

China Daily  

1月14日,中国领导人应约同欧盟理事会主席科斯塔通电话,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同新一届欧盟机构领导人的首次接触。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交50周年,此次通话是在中欧关系承前启后关键节点上的一次重要战略沟通。 50年来,中欧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关系。长期以来,中欧经贸合作基础扎实、优势互补。但随着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逐步向上游发展,双方在一些领域发生贸易摩擦,以至于2019年欧盟将中国定位为“系统性竞争对手”,近期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亦是双方贸易紧张关系的又一表征。 尽管中欧关系中存在竞争的一面,但还不至于陷入相互拆台的对立局面。尤其在当前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维持并放大双方关系的互利面显得尤为重要。中欧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也没有地缘政治矛盾,是相互成就的伙伴。这并不意味着双方应对当前的经贸争端视而不见,显然应当寻求更好、更具建设性的处理方式。 美国新一届政府上任在即,新阶段美国与中国和欧盟的关系难以预测。即将上任的美国领导人威胁要对中国和欧盟加征关税,中欧各自都要考虑如何应对来自美国的压力,以保护自身经济利益。如果欧盟选择跟随美国采取单边制裁,不仅背离欧盟一贯支持自由贸易的立场,还可能将欧盟拖入反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泥潭,最终损害欧盟自身的经济。而如果能够通过建设性的磋商解决当前与中国的贸易争端,那么形势将大不相同。 中欧领导人在通话中表示要办好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体现出双方愿意通过建设性合作解决问题的态度。正如中方所强调的,中欧双方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已经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双方应携手应对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中欧关系发展历程表明,只要双方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坦诚对话,就能推动合作、办成大事。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关键是尊重各自人民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科斯塔表示,欧中都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坚持多边主义、维护自由贸易,反对阵营对抗,双方应当合作而不是竞争。当今时代充满挑战,世界需要欧中更加紧密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共同为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欧双方应充分发挥战略和经贸对话机制的作用,深化在应对气候变化、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合作,为人文交流提供更多便利,进一步巩固中欧友好关系。中国始终愿意与欧盟携手推动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1月16日社论 原文标题:China, EU can continue to contribute to each other's success by strengthening partnership 编译:赵双莹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责任编辑:王辉】

2025世界经济:值得关注的几件事
2 months, 2 weeks ago

2025世界经济:值得关注的几件事

China Daily  

导读 2024年全球经济超过预期,但仍处于中低速运行。2025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的美国经济政策、多边机制的边缘化、供应链格局的变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以及非经济风险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值得特别关注。中国的外部环境面临较大风险和不确定性,必须科学研判,坚定信心做好自己的事。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张宇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理事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4年世界经济增长表现超出预期,但仍然处于3%-3.5%这一中低速轨道上。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24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全球经济增长仅从2023年的3.3%微降至3.2%,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8%,美国为2.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4.2%,中国为4.8%。这一超预期结果显示出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韧性,也表明美国和欧洲从一定意义上讲实现了经济“软着陆”。 国际贸易的逐步复苏可以说与经济增长表现互为因果。据世界贸易组织 2024年10月发布的《全球贸易展望与统计》预测,2024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2.7%,可谓一扫2023年-1.1%的阴霾。2024年10月,测度全球运输市场价格的德鲁里世界集装箱指数较2023年同期上升了131%。市场需求增加导致的运力紧张推动了集装箱价格的上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货物贸易稳步复苏的现实。 目前看,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将会对2025年的全球经济产生影响。 1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的经济政策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已经宣布将对来自两位邻居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进口产品加征25%的关税。尽管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名单还将进一步扩展到美国的盟国和伙伴国,但当今占全球总产出40%以上的两个最大经济体美中经贸关系加速恶化趋势,则被视为对世界经济的严重威胁。已被提名担任贸易谈判代表的格里尔曾公开表示,“中国宣称的雄心和观察到的行动是对美国的跨世代挑战”。特朗普已经宣布将对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在竞选期间他曾提出加征60%的关税。这些政策不仅对中国,也必将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 据摩根大通《美中贸易战对亚洲意味着什么》报告,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60%关税,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因对美出口大幅下降而减少近2个百分点,同时还可能打击商业信心和投资,并进而影响到消费,还必然会引起中国政府的政策回应。作为当今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随着“特朗普新政”的实施,其国际外部性不可小觑。 图片来源:新华社 2 逐渐被边缘化的WTO等多边机制 尽管WTO部长级会议在边际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实际上它正逐渐被主要发达经济体所忽视。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抛开WTO直接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加拿大亦步其后尘,欧盟也在就征税问题与中国谈判。2024年12月11日发布的《总干事年度全球贸易发展报告》显示,WTO保障自由贸易的能力每况愈下:WTO成员在2023年10月中旬至2024年10月中旬期间采取的单边贸易限制措施覆盖面急剧扩大,所涉及的贸易额估计为8877亿美元,比前一年同期多出5506亿美元。此外,特朗普早在其第一任期内就曾扬言退出WTO,他的再次当选让美国“抛弃WTO”的言论又此起彼伏。 对国际贸易体系的悲观预期并非国际多边体系式微进程中的孤立事件。2024年11月18日至20日短短三天内,在联合国安理会就有两项重要的停火决议草案分别被两个常任理事国否决。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一个日益明显的现实缩影,揭示出那些旨在调节国际关系和促进协调行动的全球治理出现了“短路”。虽然不久前召开的G20里约峰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达成了一些共识,表明多边主义并未消亡,但其影响范围正在缩小,约束力也在下降,在关键经济和政治领域处于某种程度的瘫痪状态,而在其尚能维持的领域也只发挥着十分有限的作用。 3 全球供应链从链式向集群化结构转变 IMF曾发表《歧视性区域主义的兴起》报告,指出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纷纷建立区域贸易协定网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从1990年的近50项增加到了2023年的350多项。旨在推进市场一体化的深度区域贸易协定理应受到欢迎和鼓励,但如果没有多边主义支撑,区域主义将更易受到去一体化的影响,区域贸易协定也很容易受到削弱,变得更具有歧视性,并逐步转化为保护主义壁垒,尤其是在大国博弈日趋加剧的时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等机构编制的“世界开放度指数”连续三年下降,已经显示出一些发达经济体近些年来不断强化“近岸”“在岸”“回岸”等重构供应链政策对开放型世界经济造成的伤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4 人工智能 对经济影响深刻而广泛 AI让生活更轻松,并有望通过提高整体生产率来使未来十年全球产出增长7%。但与此同时,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在2024年已开始显现,未来几年这种影响还将愈发显著,既表现在它对中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上,也涉及某些高技能人员的就业结构。随着人均寿命和健康水平的显著提升,再加上AI和智能机器人的普遍使用,日趋严重的高技能劳动短缺、少子老龄化加速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财政可持续性等问题,均值得人们深思。 5 经济风险的“非经济化” 广义的非经济因素对狭义的世界经济施加的影响愈发具有决定性。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依据对人类的潜在影响程度对全球风险进行了排序。在未来两年全球面临的十大风险中,除了排位分别为6、7、9的经济机会匮乏、通货膨胀、经济下行三项外,其余的风险均为非经济风险,分别为信息失真、极端天气、社会极化、网络安全问题、国家间武装冲突、非自愿移民和环境污染。而在未来十年,上述三项经济风险更是全部被非经济风险所替代,新入选“风险榜”的项目为地球系统关键性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和生态系统崩溃、自然资源匮乏和人工智能技术负面后果。 拜登政府2022年10月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开宗明义,认定目前世界正处于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决定性十年的初期。鉴于特朗普政府沿袭前任对国际局势认知的可能性甚大,故对未来十年世界和平局势的判断不应过于乐观。 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仍将维持在3%左右的中低速增长轨道之内,2025年亦不例外,同时也不能完全排除因极端事件爆发导致全球经济失速的可能性。就中国的外部环境而言,风险与不确定性均较高,尤其是美国负向对华政策出台与实施将会产生一定作用。对此我们需要科学研判,既不低估也不高估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坚定信心做好自己的事。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In need of a silver lining"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责任编辑:刘世东】

2025世界经济:值得关注的几件事
2 months, 2 weeks ago

2025世界经济:值得关注的几件事

China Daily  

导读 2024年全球经济超过预期,但仍处于中低速运行。2025年,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的美国经济政策、多边机制的边缘化、供应链格局的变化、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以及非经济风险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值得特别关注。中国的外部环境面临较大风险和不确定性,必须科学研判,坚定信心做好自己的事。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张宇燕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理事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4年世界经济增长表现超出预期,但仍然处于3%-3.5%这一中低速轨道上。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24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全球经济增长仅从2023年的3.3%微降至3.2%,其中发达经济体增长1.8%,美国为2.8%;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4.2%,中国为4.8%。这一超预期结果显示出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韧性,也表明美国和欧洲从一定意义上讲实现了经济“软着陆”。 国际贸易的逐步复苏可以说与经济增长表现互为因果。据世界贸易组织 2024年10月发布的《全球贸易展望与统计》预测,2024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2.7%,可谓一扫2023年-1.1%的阴霾。2024年10月,测度全球运输市场价格的德鲁里世界集装箱指数较2023年同期上升了131%。市场需求增加导致的运力紧张推动了集装箱价格的上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货物贸易稳步复苏的现实。 目前看,以下几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将会对2025年的全球经济产生影响。 1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的经济政策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已经宣布将对来自两位邻居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进口产品加征25%的关税。尽管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名单还将进一步扩展到美国的盟国和伙伴国,但当今占全球总产出40%以上的两个最大经济体美中经贸关系加速恶化趋势,则被视为对世界经济的严重威胁。已被提名担任贸易谈判代表的格里尔曾公开表示,“中国宣称的雄心和观察到的行动是对美国的跨世代挑战”。特朗普已经宣布将对所有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在竞选期间他曾提出加征60%的关税。这些政策不仅对中国,也必将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 据摩根大通《美中贸易战对亚洲意味着什么》报告,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60%关税,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可能因对美出口大幅下降而减少近2个百分点,同时还可能打击商业信心和投资,并进而影响到消费,还必然会引起中国政府的政策回应。作为当今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随着“特朗普新政”的实施,其国际外部性不可小觑。 图片来源:新华社 2 逐渐被边缘化的WTO等多边机制 尽管WTO部长级会议在边际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实际上它正逐渐被主要发达经济体所忽视。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抛开WTO直接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加拿大亦步其后尘,欧盟也在就征税问题与中国谈判。2024年12月11日发布的《总干事年度全球贸易发展报告》显示,WTO保障自由贸易的能力每况愈下:WTO成员在2023年10月中旬至2024年10月中旬期间采取的单边贸易限制措施覆盖面急剧扩大,所涉及的贸易额估计为8877亿美元,比前一年同期多出5506亿美元。此外,特朗普早在其第一任期内就曾扬言退出WTO,他的再次当选让美国“抛弃WTO”的言论又此起彼伏。 对国际贸易体系的悲观预期并非国际多边体系式微进程中的孤立事件。2024年11月18日至20日短短三天内,在联合国安理会就有两项重要的停火决议草案分别被两个常任理事国否决。所有这些都被认为是一个日益明显的现实缩影,揭示出那些旨在调节国际关系和促进协调行动的全球治理出现了“短路”。虽然不久前召开的G20里约峰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达成了一些共识,表明多边主义并未消亡,但其影响范围正在缩小,约束力也在下降,在关键经济和政治领域处于某种程度的瘫痪状态,而在其尚能维持的领域也只发挥着十分有限的作用。 3 全球供应链从链式向集群化结构转变 IMF曾发表《歧视性区域主义的兴起》报告,指出美欧等主要经济体纷纷建立区域贸易协定网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贸易协定数量从1990年的近50项增加到了2023年的350多项。旨在推进市场一体化的深度区域贸易协定理应受到欢迎和鼓励,但如果没有多边主义支撑,区域主义将更易受到去一体化的影响,区域贸易协定也很容易受到削弱,变得更具有歧视性,并逐步转化为保护主义壁垒,尤其是在大国博弈日趋加剧的时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等机构编制的“世界开放度指数”连续三年下降,已经显示出一些发达经济体近些年来不断强化“近岸”“在岸”“回岸”等重构供应链政策对开放型世界经济造成的伤害。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4 人工智能 对经济影响深刻而广泛 AI让生活更轻松,并有望通过提高整体生产率来使未来十年全球产出增长7%。但与此同时,AI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在2024年已开始显现,未来几年这种影响还将愈发显著,既表现在它对中低技能劳动力的替代上,也涉及某些高技能人员的就业结构。随着人均寿命和健康水平的显著提升,再加上AI和智能机器人的普遍使用,日趋严重的高技能劳动短缺、少子老龄化加速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财政可持续性等问题,均值得人们深思。 5 经济风险的“非经济化” 广义的非经济因素对狭义的世界经济施加的影响愈发具有决定性。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4年全球风险报告》依据对人类的潜在影响程度对全球风险进行了排序。在未来两年全球面临的十大风险中,除了排位分别为6、7、9的经济机会匮乏、通货膨胀、经济下行三项外,其余的风险均为非经济风险,分别为信息失真、极端天气、社会极化、网络安全问题、国家间武装冲突、非自愿移民和环境污染。而在未来十年,上述三项经济风险更是全部被非经济风险所替代,新入选“风险榜”的项目为地球系统关键性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和生态系统崩溃、自然资源匮乏和人工智能技术负面后果。 拜登政府2022年10月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开宗明义,认定目前世界正处于大国地缘政治竞争决定性十年的初期。鉴于特朗普政府沿袭前任对国际局势认知的可能性甚大,故对未来十年世界和平局势的判断不应过于乐观。 未来几年世界经济仍将维持在3%左右的中低速增长轨道之内,2025年亦不例外,同时也不能完全排除因极端事件爆发导致全球经济失速的可能性。就中国的外部环境而言,风险与不确定性均较高,尤其是美国负向对华政策出台与实施将会产生一定作用。对此我们需要科学研判,既不低估也不高估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坚定信心做好自己的事。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In need of a silver lining"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责任编辑:刘世东】

每日一词 | 人类命运共同体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2 months, 3 weeks ago

每日一词 | 人类命运共同体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hina Daily  

2025年1月2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 The Research Center on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was officially inaugurated in Beijing on January 2, 2025. 2024年12月3日,旅客乘坐列车抵达中老铁路磨憨站。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思想,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课题给出的中国答案,具有宝贵理论价值、重大时代意义和深远世界影响。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事访问、多边峰会等国际场合,多次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深入阐述,推动这一重大理念不断丰富发展。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发表演讲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之际,开创性地提出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创造条件。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5个方面系统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 2017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历史性演讲,全面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即: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激化、大国竞争博弈加剧,世界更加迫切需要为解答“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采取实际行动、迈出坚定步伐。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21年、2022年和2023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回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可行思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在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年来的丰富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创新观点和重要论断,拓展了其理论深度和实践维度,增强了其战略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 2024年6月,面向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的各国来宾,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深刻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指出这一理念立足于国与国命运交织、休戚与共的客观现实,树立了平等和共生的新典范;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开辟了和平和进步的新境界;着眼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丰富了发展和安全的新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弘扬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展现了科学理论的思想伟力,阐明了百年变局的中国主张。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同中国一道,建设起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多次写入联大决议和多边文件,推动人类社会巨轮驶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重要讲话】 双方要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It is essential to make joint efforts to uphold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other basic norms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omote …

每日一词 | 人类命运共同体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2 months, 3 weeks ago

每日一词 | 人类命运共同体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hina Daily  

2025年1月2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 The Research Center on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was officially inaugurated in Beijing on January 2, 2025. 2024年12月3日,旅客乘坐列车抵达中老铁路磨憨站。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思想,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课题给出的中国答案,具有宝贵理论价值、重大时代意义和深远世界影响。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事访问、多边峰会等国际场合,多次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深入阐述,推动这一重大理念不断丰富发展。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发表演讲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之际,开创性地提出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创造条件。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5个方面系统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 2017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历史性演讲,全面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即: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激化、大国竞争博弈加剧,世界更加迫切需要为解答“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采取实际行动、迈出坚定步伐。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21年、2022年和2023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回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可行思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在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年来的丰富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创新观点和重要论断,拓展了其理论深度和实践维度,增强了其战略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 2024年6月,面向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的各国来宾,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深刻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指出这一理念立足于国与国命运交织、休戚与共的客观现实,树立了平等和共生的新典范;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开辟了和平和进步的新境界;着眼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丰富了发展和安全的新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弘扬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展现了科学理论的思想伟力,阐明了百年变局的中国主张。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同中国一道,建设起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多次写入联大决议和多边文件,推动人类社会巨轮驶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重要讲话】 双方要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It is essential to make joint efforts to uphold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other basic norms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omote …

每日一词 | 人类命运共同体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2 months, 3 weeks ago

每日一词 | 人类命运共同体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China Daily  

2025年1月2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 The Research Center on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was officially inaugurated in Beijing on January 2, 2025. 2024年12月3日,旅客乘坐列车抵达中老铁路磨憨站。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思想,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课题给出的中国答案,具有宝贵理论价值、重大时代意义和深远世界影响。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事访问、多边峰会等国际场合,多次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深入阐述,推动这一重大理念不断丰富发展。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发表演讲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之际,开创性地提出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创造条件。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5个方面系统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 2017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历史性演讲,全面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即: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激化、大国竞争博弈加剧,世界更加迫切需要为解答“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采取实际行动、迈出坚定步伐。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21年、2022年和2023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回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可行思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在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年来的丰富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创新观点和重要论断,拓展了其理论深度和实践维度,增强了其战略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 2024年6月,面向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的各国来宾,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深刻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指出这一理念立足于国与国命运交织、休戚与共的客观现实,树立了平等和共生的新典范;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开辟了和平和进步的新境界;着眼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丰富了发展和安全的新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弘扬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展现了科学理论的思想伟力,阐明了百年变局的中国主张。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同中国一道,建设起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多次写入联大决议和多边文件,推动人类社会巨轮驶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重要讲话】 双方要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It is essential to make joint efforts to uphold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other basic norms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omote …

埃及前总理:中国倡议描绘美好未来,加油干吧!
Top News
2 months, 4 weeks ago

埃及前总理:中国倡议描绘美好未来,加油干吧!

China Daily  

想想2008年的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大流行、俄乌和中东冲突……每一次危机都始于特定的地区,但其影响在世界各地都能感受得到。我们不可能孤立自己,因为每一个问题都可能而且已经在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产生严重影响。 我们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必须做出选择:要么维持现状,但后果可能是自我毁灭;要么通过重大变革来拯救我们的文明,为全球团结开辟新的道路。 我们要谋划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主权平等的命运共同体。任何一国都不应干涉别国的内政。各国应该共同地、民主地管理全球事务,而不是听命于最强大的国家。各国应该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把文明多样性视为人类进步的动力,而不是全球冲突的根源。 图片来源:新华社 我们应该发展新的大国竞争模式,从军事冲突转向应对气候变化、卫生危机等共同问题。大国应促进经济合作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和技术竞争。它们还应该将非西方的治理实践与西方的“普世价值”体系结合起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 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是互联互通、信任、和平与发展。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促进互联互通,全球文明倡议可以帮助建立信任,全球安全倡议可以构筑和平,全球发展倡议则可以推动发展——所有这些中国倡议都为全球共同进步提供了路线图。 这就是“中国梦”,它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梦想,而是正逐渐在全球范围变成现实。从树立抱负到成就辉煌,中国的道路反映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其背后是坚韧不拔的努力和以人为本的态度。当一个人强大而有能力时,他会设定目标并帮助别人实现这些目标——这就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上面提到的四个中国倡议之间的关系:没有沟通就没有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和平,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带一路”建设有两个原则:一是互联互通,包括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硬联通”,也包括人文交流等“软联通”;二是伙伴关系。“硬连通”主要涉及物理设施,而“软连通”则侧重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伙伴关系强调共同思考、共同努力、共同受益,这是合作的本质。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表示,我们的世界正遭受“信任赤字失调”。通过包容多样性来建立信任至关重要。不同的语言、文化、文明和风俗习惯在这个世界上共存。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协调这些差异,我们将创造一个美好的、多样化的人类未来。这是全球文明倡议的精髓所在,是绵延数千年的古丝绸之路精神的现代体现。 现在是时候探索过去,重新发掘我们祖先的宝贵原则,并把它们作为永恒的财富来塑造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强调,我们是一个全球共同体,我们所面临的挑战需要包容性合作来应对。 互联互通、信任、和平、发展的精髓贯穿于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所有文明之中。我们必须从这些古老智慧中汲取营养,了解我们的祖先如何使用这些原则,将这些诞生于古代文明中的解决方案运用到现在和未来。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全球安全倡议是一项公共产品,旨在避免陷入西方集团的对抗政策,重返冷战时期的分裂局面。它强调要坚持《联合国宪章》原则,鼓励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最近,我和一位中国朋友聊天,告诉他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不要总盼着中国会走向战争;相反,中国将支持维和行动。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联合国的创始理念为基础,树立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全球发展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加入了“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对其目标表现出广泛的支持与信心。该倡议有望促进全球平等和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赞赏。联合国全力支持这一倡议,并希望与中国进一步合作。这一倡议重点关注减贫等核心概念和优先领域,是全球发展的路线图。 在全世界倡导和平与发展的人们的支持下,这些中国倡议开辟了一条通往人人享有繁荣未来的道路——这个未来世界有三大特征:以对话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原则。 未来不是靠我们等来的,而是要由我们亲手创造出来的。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上文中描述的这种美好未来降临——我们必须付出积极的努力来实现这些目标。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Setting a new course toward global unity"

埃及前总理:中国倡议描绘美好未来,加油干吧!
Top News
2 months, 4 weeks ago

埃及前总理:中国倡议描绘美好未来,加油干吧!

China Daily  

想想2008年的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大流行、俄乌和中东冲突……每一次危机都始于特定的地区,但其影响在世界各地都能感受得到。我们不可能孤立自己,因为每一个问题都可能而且已经在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产生严重影响。 我们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必须做出选择:要么维持现状,但后果可能是自我毁灭;要么通过重大变革来拯救我们的文明,为全球团结开辟新的道路。 我们要谋划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主权平等的命运共同体。任何一国都不应干涉别国的内政。各国应该共同地、民主地管理全球事务,而不是听命于最强大的国家。各国应该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把文明多样性视为人类进步的动力,而不是全球冲突的根源。 图片来源:新华社 我们应该发展新的大国竞争模式,从军事冲突转向应对气候变化、卫生危机等共同问题。大国应促进经济合作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和技术竞争。它们还应该将非西方的治理实践与西方的“普世价值”体系结合起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 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是互联互通、信任、和平与发展。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促进互联互通,全球文明倡议可以帮助建立信任,全球安全倡议可以构筑和平,全球发展倡议则可以推动发展——所有这些中国倡议都为全球共同进步提供了路线图。 这就是“中国梦”,它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梦想,而是正逐渐在全球范围变成现实。从树立抱负到成就辉煌,中国的道路反映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其背后是坚韧不拔的努力和以人为本的态度。当一个人强大而有能力时,他会设定目标并帮助别人实现这些目标——这就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上面提到的四个中国倡议之间的关系:没有沟通就没有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和平,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带一路”建设有两个原则:一是互联互通,包括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硬联通”,也包括人文交流等“软联通”;二是伙伴关系。“硬连通”主要涉及物理设施,而“软连通”则侧重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伙伴关系强调共同思考、共同努力、共同受益,这是合作的本质。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表示,我们的世界正遭受“信任赤字失调”。通过包容多样性来建立信任至关重要。不同的语言、文化、文明和风俗习惯在这个世界上共存。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协调这些差异,我们将创造一个美好的、多样化的人类未来。这是全球文明倡议的精髓所在,是绵延数千年的古丝绸之路精神的现代体现。 现在是时候探索过去,重新发掘我们祖先的宝贵原则,并把它们作为永恒的财富来塑造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强调,我们是一个全球共同体,我们所面临的挑战需要包容性合作来应对。 互联互通、信任、和平、发展的精髓贯穿于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所有文明之中。我们必须从这些古老智慧中汲取营养,了解我们的祖先如何使用这些原则,将这些诞生于古代文明中的解决方案运用到现在和未来。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全球安全倡议是一项公共产品,旨在避免陷入西方集团的对抗政策,重返冷战时期的分裂局面。它强调要坚持《联合国宪章》原则,鼓励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最近,我和一位中国朋友聊天,告诉他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不要总盼着中国会走向战争;相反,中国将支持维和行动。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联合国的创始理念为基础,树立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全球发展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加入了“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对其目标表现出广泛的支持与信心。该倡议有望促进全球平等和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赞赏。联合国全力支持这一倡议,并希望与中国进一步合作。这一倡议重点关注减贫等核心概念和优先领域,是全球发展的路线图。 在全世界倡导和平与发展的人们的支持下,这些中国倡议开辟了一条通往人人享有繁荣未来的道路——这个未来世界有三大特征:以对话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原则。 未来不是靠我们等来的,而是要由我们亲手创造出来的。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上文中描述的这种美好未来降临——我们必须付出积极的努力来实现这些目标。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Setting a new course toward global unity"

埃及前总理:中国倡议描绘美好未来,加油干吧!
Top News
2 months, 4 weeks ago

埃及前总理:中国倡议描绘美好未来,加油干吧!

China Daily  

想想2008年的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大流行、俄乌和中东冲突……每一次危机都始于特定的地区,但其影响在世界各地都能感受得到。我们不可能孤立自己,因为每一个问题都可能而且已经在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产生严重影响。 我们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必须做出选择:要么维持现状,但后果可能是自我毁灭;要么通过重大变革来拯救我们的文明,为全球团结开辟新的道路。 我们要谋划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主权平等的命运共同体。任何一国都不应干涉别国的内政。各国应该共同地、民主地管理全球事务,而不是听命于最强大的国家。各国应该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把文明多样性视为人类进步的动力,而不是全球冲突的根源。 图片来源:新华社 我们应该发展新的大国竞争模式,从军事冲突转向应对气候变化、卫生危机等共同问题。大国应促进经济合作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和技术竞争。它们还应该将非西方的治理实践与西方的“普世价值”体系结合起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 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是互联互通、信任、和平与发展。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促进互联互通,全球文明倡议可以帮助建立信任,全球安全倡议可以构筑和平,全球发展倡议则可以推动发展——所有这些中国倡议都为全球共同进步提供了路线图。 这就是“中国梦”,它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梦想,而是正逐渐在全球范围变成现实。从树立抱负到成就辉煌,中国的道路反映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其背后是坚韧不拔的努力和以人为本的态度。当一个人强大而有能力时,他会设定目标并帮助别人实现这些目标——这就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上面提到的四个中国倡议之间的关系:没有沟通就没有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和平,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带一路”建设有两个原则:一是互联互通,包括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硬联通”,也包括人文交流等“软联通”;二是伙伴关系。“硬连通”主要涉及物理设施,而“软连通”则侧重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伙伴关系强调共同思考、共同努力、共同受益,这是合作的本质。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表示,我们的世界正遭受“信任赤字失调”。通过包容多样性来建立信任至关重要。不同的语言、文化、文明和风俗习惯在这个世界上共存。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协调这些差异,我们将创造一个美好的、多样化的人类未来。这是全球文明倡议的精髓所在,是绵延数千年的古丝绸之路精神的现代体现。 现在是时候探索过去,重新发掘我们祖先的宝贵原则,并把它们作为永恒的财富来塑造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强调,我们是一个全球共同体,我们所面临的挑战需要包容性合作来应对。 互联互通、信任、和平、发展的精髓贯穿于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所有文明之中。我们必须从这些古老智慧中汲取营养,了解我们的祖先如何使用这些原则,将这些诞生于古代文明中的解决方案运用到现在和未来。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全球安全倡议是一项公共产品,旨在避免陷入西方集团的对抗政策,重返冷战时期的分裂局面。它强调要坚持《联合国宪章》原则,鼓励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最近,我和一位中国朋友聊天,告诉他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不要总盼着中国会走向战争;相反,中国将支持维和行动。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联合国的创始理念为基础,树立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全球发展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加入了“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对其目标表现出广泛的支持与信心。该倡议有望促进全球平等和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赞赏。联合国全力支持这一倡议,并希望与中国进一步合作。这一倡议重点关注减贫等核心概念和优先领域,是全球发展的路线图。 在全世界倡导和平与发展的人们的支持下,这些中国倡议开辟了一条通往人人享有繁荣未来的道路——这个未来世界有三大特征:以对话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原则。 未来不是靠我们等来的,而是要由我们亲手创造出来的。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上文中描述的这种美好未来降临——我们必须付出积极的努力来实现这些目标。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Setting a new course toward global unity"

和评理 | 中程导弹系统不会让菲律宾更安全 引狼入室加剧紧张
3 months ago

和评理 | 中程导弹系统不会让菲律宾更安全 引狼入室加剧紧张

China Daily  

中国一再呼吁菲律宾搁置南海争端,与中国携手在油气开发、渔业、海上搜救、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今年早些时候,中菲双方在会谈中再次就暂时搁置争议达成共识。 中国主张的这一方案将缓解紧张局势并促进合作,将冲突隐患转化为促进合作和建立信任的纽带,造福中菲两国以及整个亚太地区。 然而,菲方不再遵守杜特尔特政府时期双方通过对话协商达成的“君子协定”。在对华关系上,菲律宾政府内部不乏鹰派势力,菲律宾国防部长吉尔伯特·特奥多罗便是一大代表,他近期发表的抹黑中国的言论荒谬至极。 针对中国坚决反对菲律宾计划购买并部署美国中程导弹系统的立场,特奥多罗12月24日发表声明,试图将菲律宾政府这一挑衅描述为“适度能力建设”,声称其“无可指摘”。特奥多罗还展现出对中国的偏见,带有典型的冷战思维,作为国防部长思维如此混乱,极为危险。 特奥多罗作为菲律宾国防部长,发表类似出格和荒唐的反华言论并非首次。他甚至质疑与中国进行外交的必要性,并试图破坏中国与东盟国家为推进和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而制定的“南海行为准则”。这位菲律宾防长多次限制阻挠中菲军事接触交流,公开声称涉海分歧上“对话和协商是最无用的”。 特奥多罗上述言行与菲律宾总统费迪南德·马科斯希望通过对话推动海上局势降温的表态背道而驰,与两国外交部门通过沟通和协商管控分歧的努力相矛盾。特奥多罗应该比任何人都清楚,部署中程导弹系统不会让菲律宾更安全。相反,菲律宾引入外部势力,只会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引发地区军备竞赛,对地区和平与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然而,菲律宾似乎甘愿被推到美国地缘战略的前沿,误以为能换取某种保护。去年,根据美菲两国2014年签署的《加强防务合作协议》,菲律宾同意向美军再开放4个军事基地的使用权限,使美军在菲律宾可用的军事基地增加到9个。菲律宾在涉海争议上不断挑战中国底线,显然希望为援引冷战时期《美菲共同防御条约》铺路,以便在与中国发生军事对抗时获得美国的军事援助。菲律宾部署美国导弹系统就是朝着这个目标迈出的一步。 亚太地区渴望和平与繁荣,而不是战争和对抗,菲律宾的做法违背时代趋势。菲律宾背弃早先协议,未按承诺在5月10日与美国为期19天的联合军事演习结束后撤出美国中程导弹系统,已经严重损害国家信誉。菲律宾不应再继续充当美国针对中国的地缘政治博弈中的棋子,以免错上加错。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12月27日社论 原文标题:Manila should stop playing role of willing pawn in Washington's geopolitical game 编译:赵双莹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责任编辑:赵双莹】

和评理|离任前对中国传统芯片发起调查,拜登政府企图延续“芯片战”
3 months ago

和评理|离任前对中国传统芯片发起调查,拜登政府企图延续“芯片战”

China Daily  

本周一,为遏制中国中低端芯片发展,拜登政府基于美国《1974年贸易法》第301条款对中国基础半导体发起调查。前不久,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曾向媒体抱怨,美国用出口管制阻碍中国在先进半导体领域赶超美国的做法,是“无用功”。 白宫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最新调查将审查中国在基础半导体(也称为传统或成熟节点芯片)领域争取主导地位的目标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并初步评估“中方在生产用于半导体装配的碳化硅衬底或其他晶圆时的措施、政策及做法”及其影响。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声称:“此次调查凸显拜登-哈里斯政府决心致力于维护美国工人和企业、提升关键供应链弹性,并支持该领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投资。” 可笑的是,拜登政府声称旨在保护各方利益,但调查将不可避免地损害其利益,因为戴琪表示,作为国防、医疗设备、航空航天、电信、汽车、发电及电网等关键行业中下游产品的组成部分,调查同时将评估他们在上述领域的渗透度。 尽管面临出口管制,但雷蒙多也承认,中美每年芯片相关交易额仍达数十亿美元,这意味着那些与美国进行交易的公司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最新政治化举措的影响。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周一发表声明,厚颜无耻地指责中国在半导体制造业“实现本土化和自给自足”的努力是“广泛的反竞争和非市场手段”,将给美国“造成不利影响”。 实质上,这份声明是在回应美国对华发起的“芯片战”。最新调查几乎触及中国所有支柱产业,为捍卫自身发展利益,中国别无选择,只能大幅升级反制措施。 本月初,在美国将136家中国公司列入“实体清单”后,中方首次禁止他国对美出口原产于中国的关键矿物,并实施更严格的最终用户和最终用途审查。 中方强硬反制,促使美国政府采取报复性措施,对自中国进口的钨制品、多晶硅等产品加征惩罚性关税。或许也正是因为中方的反制,美国再次对中国展开调查,将范围从高端芯片扩展至全方位,使得对华“芯片战”显著升级。 上周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对媒体表示,对于特朗普政府能与中国达成任何形式的“大交易”并解决中美关系的所有痛点,他对此存疑。 在卸任前亮出王牌,拜登政府是在试图确保“大交易”无法达成。尽管美方措施在本质上具有自残属性,但鉴于对华政策的“政治正确”,下届政府即使面临各方面的压力,也将遵循这一立场。 这也说明了拜登政府对中国整个半导体行业发起调查的真正动机。 然而,与此同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已要求就调查一事与中国进行磋商,这或许意味着下届政府仍有机会与中国达成协议。 几乎可以肯定,中方将对美国最新发起的调查做出回应。当针锋相对的谈判到来时,双方都希望能够占据优势。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12月25日社论 原标题:Biden administration trying to straightjacket its successor into carrying on its 'chip war'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编译:曹静 编辑:李海鹏 【责任编辑:曹静】

印尼学者:超越“伙伴关系”,中印尼携手共筑绿色未来
Top News
3 months, 1 week ago

印尼学者:超越“伙伴关系”,中印尼携手共筑绿色未来

China Daily  

导读:中国和印尼都是煤炭大国,两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方面拥有相似的目标和愿景。中国是印尼最大贸易伙伴及主要投资者。印尼在寻求能源自给自足、增加可再生能源产能和碳中和的过程中,中印尼绿色伙伴关系成为关键。中国投资者已在印尼绿色领域进行了重大投资,双方需进一步协调绿色转型计划,调整市场动态并展示成果,以深化联系并共同迈向绿色经济。 今年11月,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在赴秘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前访问了中国。此次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一系列绿色转型关键领域的投资协议,包括锂、新能源汽车和绿色能源发展等。这是普拉博沃自今年2月当选总统以来第二次访华,说明了两国关系的重要性。中国现在是印尼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印尼基础设施和绿色项目的主要投资者。 在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印尼总统提出的GDP增长8%的目标,以及推进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战略绝非易事。印尼60%的石油需求依靠进口,实现国家能源自给自足是他的首要议程。所有这些,再加上印尼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产能增加两倍、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意味着利用中印尼伙伴关系发展清洁能源价值链是关键的优先事项。 在普拉博沃的前任佐科执政时期,印尼在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绿色投资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引进了电动汽车制造商五菱、比亚迪,以及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天合光能等中国企业赴印尼投资,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和出口市场。 印尼提供了全球一半的镍,在镍的冶炼和基础加工行业,该国吸引了中国的大笔投资。虽然供应链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改善,但这些投资表明,中国投资者能够做出快速调整,同印尼更广泛的经济目标保持步调一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印尼为实现其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的气候目标,每年需要投资190亿美元,但到目前为止,实际投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这一缺口也意味着机遇。 印尼的外交目标是在探索新经济机遇的同时培育历史纽带,而中国正是深化绿色伙伴关系的天然合作伙伴。 普拉博沃政府提出了“八大愿景”,其中部分内容是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自力更生,这与中国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景有一些相似之处。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好是绿色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亚洲地区已经出现了多项转型倡议,如“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和日本的“亚洲零排放共同体”倡议。而中国提出的倡议不仅是以上倡议的简单补充,其独特之处在于,中国在低成本、高科技绿色产业方面具有优势,中国与印尼在高速增长和加快建立全球联系方面也有共同目标。 虽然中国和印尼在历史上都是煤炭大国,但中国在绿色领域的加速发展表明,全球绿色转型可以被视为机遇,而不是风险。随着东南亚国家竞相进入绿色价值链,印尼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位新上任的外向型总统必须抓紧行动。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政府需要对可再生能源建设提出一致的政策信号,鼓励建立地方产业,同时保证公正透明的绿色转型。此外还有几件事要记住。 首先,印尼的绿色计划和路线图需要更好的协调和问责机制。建立合作关系只是开始,下一步必须提出明确的近期目标供各方“对表”,这对于项目向前推进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总路线图,为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指明方向。在这个路线图中,各部门的计划应是总体议程的补充,而不是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其次,必须对全球市场动态作出反应,及时调整。全球绿色转型不是一个线性过程。技术进步和标准完善是同步进行的,解决了绿色价值链的各种不完善之处。随着对环境影响和劳工标准的关注不断增加,印尼政府和中国投资者都需要采取相应的行动。 三是要向印尼和海外展示中国负责任的绿色投资成果。在双方的合作中,虽然仍存在挑战,但也涌现出了许多积极正面的故事,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被更广泛的印尼公众所知。 最终,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仅建立“伙伴关系”恐怕是不够的。在通往绿色经济的漫漫长路上,中印尼两国可以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What close Sino-Indonesian collaboration could mean"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责任编辑:高琳琳】

印尼学者:超越“伙伴关系”,中印尼携手共筑绿色未来
Top News
3 months, 1 week ago

印尼学者:超越“伙伴关系”,中印尼携手共筑绿色未来

China Daily  

导读:中国和印尼都是煤炭大国,两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方面拥有相似的目标和愿景。中国是印尼最大贸易伙伴及主要投资者。印尼在寻求能源自给自足、增加可再生能源产能和碳中和的过程中,中印尼绿色伙伴关系成为关键。中国投资者已在印尼绿色领域进行了重大投资,双方需进一步协调绿色转型计划,调整市场动态并展示成果,以深化联系并共同迈向绿色经济。 今年11月,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在赴秘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前访问了中国。此次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一系列绿色转型关键领域的投资协议,包括锂、新能源汽车和绿色能源发展等。这是普拉博沃自今年2月当选总统以来第二次访华,说明了两国关系的重要性。中国现在是印尼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印尼基础设施和绿色项目的主要投资者。 在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印尼总统提出的GDP增长8%的目标,以及推进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战略绝非易事。印尼60%的石油需求依靠进口,实现国家能源自给自足是他的首要议程。所有这些,再加上印尼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产能增加两倍、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意味着利用中印尼伙伴关系发展清洁能源价值链是关键的优先事项。 在普拉博沃的前任佐科执政时期,印尼在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绿色投资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引进了电动汽车制造商五菱、比亚迪,以及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天合光能等中国企业赴印尼投资,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和出口市场。 印尼提供了全球一半的镍,在镍的冶炼和基础加工行业,该国吸引了中国的大笔投资。虽然供应链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改善,但这些投资表明,中国投资者能够做出快速调整,同印尼更广泛的经济目标保持步调一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印尼为实现其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的气候目标,每年需要投资190亿美元,但到目前为止,实际投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这一缺口也意味着机遇。 印尼的外交目标是在探索新经济机遇的同时培育历史纽带,而中国正是深化绿色伙伴关系的天然合作伙伴。 普拉博沃政府提出了“八大愿景”,其中部分内容是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自力更生,这与中国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景有一些相似之处。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好是绿色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亚洲地区已经出现了多项转型倡议,如“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和日本的“亚洲零排放共同体”倡议。而中国提出的倡议不仅是以上倡议的简单补充,其独特之处在于,中国在低成本、高科技绿色产业方面具有优势,中国与印尼在高速增长和加快建立全球联系方面也有共同目标。 虽然中国和印尼在历史上都是煤炭大国,但中国在绿色领域的加速发展表明,全球绿色转型可以被视为机遇,而不是风险。随着东南亚国家竞相进入绿色价值链,印尼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位新上任的外向型总统必须抓紧行动。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政府需要对可再生能源建设提出一致的政策信号,鼓励建立地方产业,同时保证公正透明的绿色转型。此外还有几件事要记住。 首先,印尼的绿色计划和路线图需要更好的协调和问责机制。建立合作关系只是开始,下一步必须提出明确的近期目标供各方“对表”,这对于项目向前推进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总路线图,为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指明方向。在这个路线图中,各部门的计划应是总体议程的补充,而不是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其次,必须对全球市场动态作出反应,及时调整。全球绿色转型不是一个线性过程。技术进步和标准完善是同步进行的,解决了绿色价值链的各种不完善之处。随着对环境影响和劳工标准的关注不断增加,印尼政府和中国投资者都需要采取相应的行动。 三是要向印尼和海外展示中国负责任的绿色投资成果。在双方的合作中,虽然仍存在挑战,但也涌现出了许多积极正面的故事,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被更广泛的印尼公众所知。 最终,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仅建立“伙伴关系”恐怕是不够的。在通往绿色经济的漫漫长路上,中印尼两国可以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What close Sino-Indonesian collaboration could mean"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责任编辑:高琳琳】

和评理 | 加强对话沟通 解锁中美合作潜力
3 months, 1 week ago

和评理 | 加强对话沟通 解锁中美合作潜力

China Daily  

尽管有人大肆炒作“修昔底德陷阱”,试图让人信以为真,但这并非历史的必然,而是可以避免的。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将于1月20日宣誓就职。中美关系这一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在未来几年中如何发展,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利益,也关系到全人类的未来。 因此,双方应当努力管控分歧、增信释疑、拓展合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开辟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的道路。这只能通过对话沟通来实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四年来,双方建立或重启了20多个沟通和交流机制,包括日前举行会议的中美经济工作组、金融工作组。通过沟通,双方在禁毒、执法、气候变化、人工智能和青年交流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就在几天前,两国续签《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两国科学家能够继续在气候研究、地震监测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开展合作。 不过,中美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仍面临诸多障碍和挑战,美国一些反华政客千方百计压制中国的发展,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和科技战,推动“脱钩断链”,在台湾等问题上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拜登政府近日发布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加大对半导体制造设备、存储芯片等对华出口管制,将136家中国实体增列至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对中国与第三国贸易横加干涉。不仅如此,拜登政府还准备对中国芯片进行贸易调查,最终可能针对中国制造的某些芯片和使用这些芯片的产品加征关税、实施进口禁令或采取其他措施,这是美国无意放松打压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最新迹象。 但是,遏制打压阻挡不了中国发展壮大,只会损害中美互信合作,激化矛盾,增加摩擦。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别无选择,只能采取坚定措施,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历史一再表明,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希望能使中美关系保持在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只要双方携手合作,就可以办成许多大事好事。特朗普近日也表示“中国和美国可以一起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为此,美国必须避免寻求“新冷战”,不与中国发生冲突。中国致力于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希望美国也能与中方相向而行,携手合作,共克时艰,造福世界。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12月19日社论 原文标题:Dialogue key to unlocking brighter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of future Sino-US relations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责任编辑:王辉】

和评理|拓展中印合作,印度应付出更多努力
Trending News
3 months, 1 week ago

和评理|拓展中印合作,印度应付出更多努力

China Daily  

10月23日,在俄罗斯喀山举行的金砖峰会上,印度总理莫迪曾表示,印中关系保持稳定发展对两国和两国人民至关重要,事关28亿人民的福祉和未来,对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也十分重要。他表示,在当前复杂国际形势下,作为两大经济引擎,印中合作有利于促进经济复苏和世界多极化。 中印在边境问题上存在分歧,为缓解紧张局势,双方多次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但在建立起足够的互信并展开合作之前,中印两国和中印人民似乎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中印双方应该坚持正确战略认知,共谋相邻大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光明正道。 2023—2024财年,中印贸易额达1184亿美元,中国成为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尽管如此,近年来屡有报道称,印度的政策让中国企业在印经营变得愈加困难。 发展是中印两国当前最大的“公约数”。双方应该继续坚持中印“互为发展机遇、互不构成威胁”、“是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等重要共识。然而,印方始终不愿认同。 一些发达经济体推行“中国+1”战略,寻求中国制造的替代方案。在劳动力和市场规模上,印度是唯一一个同中国不相上下的国家,在成本节省上也与中国相当,印度因此试图从“中国+1”战略中获利。然而,据《新印度快报》报道,印度政府最高公共政策智库“印度转型国家研究所”(NITI Aayog)在最新一季报告中承认,与越南、泰国、柬埔寨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相比,印度在利用“中国+1”战略上的成效有限。报告认为,由于东南亚国家的劳动成本更低、税制简便易行、关税更低、积极与别国达成自由贸易协议等因素,已成为“中国+1”战略的最大受益者。 那些发达经济体推行的“中国+1”战略旨在“去风险”,但仍然无法撼动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大国的地位,中国依然拥有最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链。中印经济在很多方面具有互补性,上述报告却未提及,与中国展开尽可能广泛的合作,将为印度带来哪些好处。 如果印度愿意考虑加强中印合作,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就会发现,两国在很多领域存在着广泛的合作机遇和潜力。 中国已擘画出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坚定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为其他经济体带来切实好处。 印度应改变对中国的固有印象,不仅是印度政府,印度人民也应做出改变。印度应该认识到,中国并不是印度的威胁,两国边界争端应通过谈判解决。 今年以来,在双方高层保持沟通的基础上,中印两国关系呈现改善势头。为增进两国互信,希望印度政府能为在印中企营造良好的投资和营商环境,为拓展双边合作付出努力。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12月17日社论 原标题:India will benefit from cooperation not by turning away from its neighbor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编译:曹静 编辑:李海鹏 【责任编辑:曹静】

每日一词 | 韧性城市 resilient cities
3 months, 2 weeks ago

每日一词 | 韧性城市 resilient cities

China Daily  

202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China has issued a guidelin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type urban infrastruc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silient cities. 2024年11月7日,工作人员在安徽省城市生命线智慧监管中心监测合肥管廊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也日益复杂多样,建设韧性城市成为必然选择。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目标。《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在当前学术和社会语境下,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战争)和健康(如疫情)等维度。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均有“加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韧性”等相关表述。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重要讲话】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It is essential to adhere to a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and make plans scientifically with a long-term view, and closely integrate the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promo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advancement …

每日一词 | 韧性城市 resilient cities
Top News
3 months, 2 weeks ago

每日一词 | 韧性城市 resilient cities

China Daily  

202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China has issued a guidelin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type urban infrastruc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silient cities. 2024年11月7日,工作人员在安徽省城市生命线智慧监管中心监测合肥管廊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也日益复杂多样,建设韧性城市成为必然选择。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目标。《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在当前学术和社会语境下,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战争)和健康(如疫情)等维度。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均有“加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韧性”等相关表述。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重要讲话】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It is essential to adhere to a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and make plans scientifically with a long-term view, and closely integrate the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promo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advancement …

每日一词 | 韧性城市 resilient cities
Trending News
3 months, 2 weeks ago

每日一词 | 韧性城市 resilient cities

China Daily  

202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China has issued a guidelin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type urban infrastruc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silient cities. 2024年11月7日,工作人员在安徽省城市生命线智慧监管中心监测合肥管廊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也日益复杂多样,建设韧性城市成为必然选择。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目标。《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在当前学术和社会语境下,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战争)和健康(如疫情)等维度。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均有“加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韧性”等相关表述。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重要讲话】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It is essential to adhere to a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and make plans scientifically with a long-term view, and closely integrate the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promo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advancement …

每日一词 | 韧性城市 resilient cities
Trending News
3 months, 2 weeks ago

每日一词 | 韧性城市 resilient cities

China Daily  

202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China has issued a guidelin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type urban infrastruc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silient cities. 2024年11月7日,工作人员在安徽省城市生命线智慧监管中心监测合肥管廊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也日益复杂多样,建设韧性城市成为必然选择。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目标。《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在当前学术和社会语境下,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战争)和健康(如疫情)等维度。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均有“加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韧性”等相关表述。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重要讲话】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It is essential to adhere to a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and make plans scientifically with a long-term view, and closely integrate the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promo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advancement …

每日一词 | 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3 months, 3 weeks ago

每日一词 | 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China Daily  

“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于2024年11月28日揭牌。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与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共同主持揭牌仪式。 The Center of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for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Palace Museum in Macao was inaugurated on November 28, 2024, with a plaque unveiling ceremony co-hosted by Chief Executive of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Ho Iat Seng and Director of the Palace Museum Wang Xudong. 2024年11月28日,观众参观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文旅部与澳门特区政府于2019年签署《关于建设“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合作备忘录》,合作建设“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由故宫博物院为澳门的文物修复工作提供专业意见和技术支撑。作为首个由澳门特区政府与故宫合作落地的文化场馆,“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下称“中心”)的启用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澳门特区文化发展的大力支持。 “中心”位于澳门艺术博物馆零层,总面积近九百平方米,设有专业文物修复实验室及展览空间,将肩负起澳门世界遗产、被评定的不动产和文物建筑构件等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着力运用科技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培养澳门修复人才。“中心”未来将成为澳门文物修复工作多方合作和技术交流的新平台,助力澳门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心”的成立,不仅为澳门的文物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持,更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标志着澳门在文物保护、修复和文化传承方面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重要讲话】 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We will put more effort into …

每日一词 | 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3 months, 3 weeks ago

每日一词 | 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

China Daily  

“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于2024年11月28日揭牌。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与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共同主持揭牌仪式。 The Center of Preservation and Transmission for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Palace Museum in Macao was inaugurated on November 28, 2024, with a plaque unveiling ceremony co-hosted by Chief Executive of the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Ho Iat Seng and Director of the Palace Museum Wang Xudong. 2024年11月28日,观众参观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文旅部与澳门特区政府于2019年签署《关于建设“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合作备忘录》,合作建设“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由故宫博物院为澳门的文物修复工作提供专业意见和技术支撑。作为首个由澳门特区政府与故宫合作落地的文化场馆,“澳门故宫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下称“中心”)的启用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澳门特区文化发展的大力支持。 “中心”位于澳门艺术博物馆零层,总面积近九百平方米,设有专业文物修复实验室及展览空间,将肩负起澳门世界遗产、被评定的不动产和文物建筑构件等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着力运用科技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培养澳门修复人才。“中心”未来将成为澳门文物修复工作多方合作和技术交流的新平台,助力澳门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心”的成立,不仅为澳门的文物保护和修复提供技术支持,更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标志着澳门在文物保护、修复和文化传承方面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重要讲话】 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We will put more effort into …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届国际文化节开幕,33国师生共襄盛举
3 months, 3 weeks ago

海南医科大学第二届国际文化节开幕,33国师生共襄盛举

China Daily  

12月1日,海南医科大学第二届国际文化节在医学卷轴凤凰广场开幕。来自中国、巴基斯坦、加纳、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33个国家的数千名师生齐聚一堂,在热烈欢快的氛围中共襄盛举。 本届文化节以“‘医’路同行,文化共融”为主题,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展示和交流活动,增进学生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了解,探索医学与文化的交融之美,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开幕式上,海南医科大学副校长张彩虹,海南省教育厅、团省委、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和海口市相关单位负责人,以及学校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出席活动。 张彩虹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海南医科大学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文化节展示学校国际化建设的新发展和新气象,希望中外青年学子携手讲好海医故事、海南故事和中国故事,积极为建设热带特色鲜明的国际化高水平医科大学,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互鉴贡献青春力量。 (海南医科大学副校长张彩虹致辞) 开幕式活动以极具创意的《琼韵梨园》拉开帷幕,海南琼剧基本功展示与中国传统戏剧《变脸》巧妙结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来自印度尼西亚、加拿大、加纳、赞比亚等7个国家的留学生与海南省琼剧团的老师同台献艺,共同演绎中国非遗文化,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开幕式上,非洲鼓的热情奔放、印度尼西亚歌舞的婀娜多姿、尼泊尔舞蹈的神秘优雅、阿拉伯歌曲的悠扬婉转……丰富多彩的国际元素,展现了各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体现中国56个民族大融合的舞蹈《欢迎您》、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八段锦》、传承和弘扬医学精神的朗诵《大医精诚》、海南传统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等节目轮番上演,无不体现着“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互鉴而丰富”的理念。 (《琼韵梨园》与《变脸》表演) (海南医科大学附属海南医院代表舞蹈表演《欢迎您》)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八段锦》表演) (朗诵《大医精诚》) (海南传统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 (热带海洋学院科摩罗学生代表非洲鼓表演) (印度尼西亚歌舞表演) (海南师范大学留学生代表尼泊尔舞蹈表演) (阿拉伯歌曲表演《BE YOURSELF》) (海南大学刚果金学生代表演唱《JUST THE TWO OF US》) (琼台师范学院俄罗斯学生代表表演《扇子舞》) (中外师生合唱《一路生花》) 开幕式结束前的各国服装秀表演将晚会推向了高潮。留学生们身着各自国家的传统特色民族服饰,以优雅的步伐和自信的姿态,展示各国多彩文化和服饰之美,共同呈现世界文化的多元和交融。 国际文化节开幕式还设置了18个国际展台,33个国家的学生参与各国传统服饰、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的文化展示。黎锦、琼剧、针灸推拿和中国传统器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展位前观者如市。 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琼台师范学院和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等兄弟院校的师生代表也受邀参加此次开幕式表演和展位活动。 据悉,此次国际文化节由“传统文化进社区·留学生唱琼剧”、志愿服务公益周活动、国际学生十佳歌手比赛、主题展位活动、开幕式暨迎新活动以及青年论坛与对话等6个活动板块组成,后续精彩活动持续进行中。未来,海南医科大学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留学海医”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医学人才贡献力量。 (中国日报社海南记者站 陈博文 | 王亚丹、虞凯惠) 【责任编辑:李杭育】

每日一词 |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 the World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eague
Top News
4 months ago

每日一词 |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 the World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eague

China Daily  

2024年11月21日,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在天津举行的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正式成立。 The World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eague was established at the 2024 World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nference in north China's Tianjin Municipality on November 21, 2024. 这是2024年11月21日拍摄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外景。当日,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行开幕式。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据近日召开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近年来,职业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扩大中国教育国际影响、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首个由我国主导的世界职教合作组织机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外宾见证下,2024年11月21日在天津举行的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已有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行业企业以及教育组织等89个机构作为首批成员加入联盟,其中包括64所院校代表、12家企业代表,以及13个行业协会和教育组织代表。该联盟旨在为职业教育搭建起最广泛,最具均衡性、代表性、包容性的国际平台,其筹建工作历经两年时间。 在2022年举办的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联合全球职业教育相关方,发出了成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的倡议,呼吁全球教育界、产业界和其他社会组织、有识之士一道,共同构建紧密合作、开放包容的全球职业教育伙伴关系,并得到了积极热烈的响应。2024年11月20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作为联盟筹建组秘书处,成功召集举行联盟第一次全体成员大会。会上通过了联盟章程,宣布了联盟理事会首任主席,并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 【重要讲话】 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The education system that promotes integration between vocational and general educ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efforts should be made …

每日一词 |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 the World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eague
Top News
4 months ago

每日一词 |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 the World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eague

China Daily  

2024年11月21日,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在天津举行的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正式成立。 The World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League was established at the 2024 World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Conference in north China's Tianjin Municipality on November 21, 2024. 这是2024年11月21日拍摄的国家会展中心(天津)外景。当日,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行开幕式。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据近日召开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介绍,近年来,职业教育作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国际产能合作、扩大中国教育国际影响、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首个由我国主导的世界职教合作组织机构——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外宾见证下,2024年11月21日在天津举行的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正式成立。成立之初,已有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行业企业以及教育组织等89个机构作为首批成员加入联盟,其中包括64所院校代表、12家企业代表,以及13个行业协会和教育组织代表。该联盟旨在为职业教育搭建起最广泛,最具均衡性、代表性、包容性的国际平台,其筹建工作历经两年时间。 在2022年举办的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联合全球职业教育相关方,发出了成立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的倡议,呼吁全球教育界、产业界和其他社会组织、有识之士一道,共同构建紧密合作、开放包容的全球职业教育伙伴关系,并得到了积极热烈的响应。2024年11月20日,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作为联盟筹建组秘书处,成功召集举行联盟第一次全体成员大会。会上通过了联盟章程,宣布了联盟理事会首任主席,并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 【重要讲话】 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The education system that promotes integration between vocational and general educ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hould be established, and efforts should be made …

Discover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