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hi areas day5 batch kejriwal stand day1 covid arvind petitions ripple subject report chandrachud narendra hear supreme market wellknown mukul option educational expected ews karnataka local digital order distribution

Search results for 的四个用法

和评理 | 美国国防法案加剧对抗 威胁全球安全稳定
2 weeks, 1 day ago

和评理 | 美国国防法案加剧对抗 威胁全球安全稳定

China Daily  

中国始终专注于处理好自身事务,并愿与各方携手,推动共同发展,促进全球和平与稳定。携手走发展之路没有偏向性,中国同样向美国伸出了友谊与合作之手,呼吁美国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然而,12月23日,美国总统拜登将“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签署成法,此举无疑是为了确保美国在其卸任后继续推进全球扩张,遏制中国。 该法案将美国军费支出提升至约8950亿美元,较上一财年增长1%。法案中包含了采购军事装备以及提升美国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竞争力”的条款,还要设立基金,用于向中国台湾输送军事资源。 为了给巨额军费开支寻找借口,法案中充斥着“中国威胁”谬论。法案中提到中国多达107次,俨然成为美国日益偏执的对华对抗立场的宣言。这份法案不仅涉及激光雷达和半导体设备等敏感领域,还将军品采购禁令扩展到包括无人机技术在内的中国产品,乃至更为普通的中国商品,如大蒜。 多年来,美国一直竭力维持自身的军事优势,将其视为维系全球霸权的重要手段,长期保持全球最高的军费开支和最大的军备扩张。这种军事投入使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投射力量,随意发动战争、入侵他国。 因此,毫不奇怪,美国最新的国防政策尽管打着“保卫国土”和“对抗全球对手”的口号,但其真实目的却暴露无遗:巩固军事霸权。这一野心勃勃的目标只会给其他地区带来不稳定。 随着美国战略重心转向所谓的“大国竞争”,美国一直在兜售一种好战叙事,通过巩固军事联盟网络、迫使其他国家选边站队、挑起地区冲突等手段,煽动全球紧张局势和阵营对抗。 美国不断炒作过时的“中国威胁论”,不仅加剧了中美双边关系的紧张态势,也损害了中国的发展利益,导致中国面临更大的安全挑战。因此,法案一经签署成法便立即遭到了中国的强烈批评和抗议,中国外交部敦促美方不得实施上述法案涉华消极条款。 中国一再警告,台湾问题、民主人权、道路制度、发展权利是中方的四条红线,不容挑战。然而,美国国防授权法案中涉及中国的消极内容表明,美国无意尊重这些红线。 对拜登新签署的国防授权法案不满的恐怕不止中国。众所周知,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并不热衷大规模海外军事支出,而且如果从特朗普的首个任期来看,他似乎对战争兴趣寥寥。 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政府没有必要沿用前任不明智的全球策略,对抗不仅将耗费巨资,还可能引发全球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直接冲突,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新一届政府最好避免在全球事务中采取前任的对抗性和摩擦性做法,而是寻求营造开放、包容和非歧视性的国际合作环境,这才是“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正确方式。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12月26日社论 原文标题:Lessons to be learned from past four years 编译:赵双莹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责任编辑:王辉】

和评理 | 加强对话沟通 解锁中美合作潜力
3 weeks, 1 day ago

和评理 | 加强对话沟通 解锁中美合作潜力

China Daily  

尽管有人大肆炒作“修昔底德陷阱”,试图让人信以为真,但这并非历史的必然,而是可以避免的。 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将于1月20日宣誓就职。中美关系这一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在未来几年中如何发展,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的利益,也关系到全人类的未来。 因此,双方应当努力管控分歧、增信释疑、拓展合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开辟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的道路。这只能通过对话沟通来实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四年来,双方建立或重启了20多个沟通和交流机制,包括日前举行会议的中美经济工作组、金融工作组。通过沟通,双方在禁毒、执法、气候变化、人工智能和青年交流等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就在几天前,两国续签《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两国科学家能够继续在气候研究、地震监测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开展合作。 不过,中美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仍面临诸多障碍和挑战,美国一些反华政客千方百计压制中国的发展,对中国发动贸易战和科技战,推动“脱钩断链”,在台湾等问题上粗暴干涉中国内政。 拜登政府近日发布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加大对半导体制造设备、存储芯片等对华出口管制,将136家中国实体增列至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对中国与第三国贸易横加干涉。不仅如此,拜登政府还准备对中国芯片进行贸易调查,最终可能针对中国制造的某些芯片和使用这些芯片的产品加征关税、实施进口禁令或采取其他措施,这是美国无意放松打压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最新迹象。 但是,遏制打压阻挡不了中国发展壮大,只会损害中美互信合作,激化矛盾,增加摩擦。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别无选择,只能采取坚定措施,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历史一再表明,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双方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希望能使中美关系保持在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只要双方携手合作,就可以办成许多大事好事。特朗普近日也表示“中国和美国可以一起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为此,美国必须避免寻求“新冷战”,不与中国发生冲突。中国致力于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希望美国也能与中方相向而行,携手合作,共克时艰,造福世界。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12月19日社论 原文标题:Dialogue key to unlocking brighter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of future Sino-US relations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责任编辑:王辉】

世行新营商环境评估报告(B-READY)解析(五)——评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3 weeks, 2 days ago

世行新营商环境评估报告(B-READY)解析(五)——评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China Daily  

世行新营商环境评估报告(B-READY)解析(五)——评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世界银行计划于2024年发布B-READY评估体系的第一份报告。第一轮评估在2023年至2024年期间进行,包括专家咨询和企业调查等环节。在完成数据收集和分析后,世界银行将撰写并发布第一期评估报告。本文旨在提炼出评估过程中的关键收获,以及未来营商环境评估工作的规划和展望。 一、评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1.1 评估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在评估过程中,Business Ready 2024报告在原有Doing Business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显著的完善与创新。首先,保留了Doing Business中的核心指标,如市场准入、金融服务、国际贸易和税收等,这些指标仍然是衡量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尺。同时,引入了新的评估维度和指标,如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劳动力市场竞争等,以更全面地反映企业营商环境的各个方面。这种完善与创新不仅提升了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数据支持。 1.2 数据收集与治理的改进 数据收集与治理是评估工作的关键环节。在Business Ready 2024报告中,数据收集工作得到了显著的改进。一方面,通过整合2500多名商业环境专家的判断和29000多家企业调查数据,确保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建立了严格的数据治理体系,包括数据验证、质量控制和透明度提升等措施,以确保评估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这些改进不仅提升了评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为未来的营商环境评估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3 评估结果的区域与收入水平差异 评估结果显示,不同区域和收入水平在营商环境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收入经济体在大多数评估领域表现较好,这得益于其完善的监管框架、高效的公共服务和先进的基础设施。相比之下,低收入经济体在多个领域面临挑战,如基础设施不足、劳动力市场僵化或金融服务不发达等。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全球营商环境的现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改革方向。 1.4 评估方法的持续优化 在评估过程中,Business Ready 2024报告不断对评估方法进行优化。例如,在纳税指标中删除了关于妇女在涉税争议中是否享有与男子同等权利的表述,以更加聚焦于纳税便利度和成本。在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指标中,由于专家问卷数据回复率显著低于企业调查的数据回复率,世界银行修改了数据收集方式,仅通过企业调查获取该数据。这些优化措施不仅提升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未来的评估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方法论支持。 二、未来发展方向与规划 2.1 扩大评估范围与提升覆盖面 未来,Business Ready评估体系将不断扩大评估范围和提升覆盖面。一方面,将增加参与评估的经济体数量,从目前的50个逐步扩大到180个左右,以更全面地反映全球营商环境的现状。另一方面,将不断优化评估指标和维度,以更加准确地衡量企业在不同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些措施将提升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支持。 2.2 加强政策制定与改革支持 基于评估结果,Business Ready 2024报告将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改革方向。一方面,将针对不同区域和收入水平的特点,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建议,以更加精准地解决企业在营商环境方面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私营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营商环境的改善和优化。这些措施将促进全球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提升,为私营部门的发展创造更加稳定和高效的环境。 2.3 推动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未来营商环境评估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将加强数字技术在评估过程中的应用,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评估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将关注环境可持续性和性别平等等新维度在评估中的体现,以推动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些措施将促进全球营商环境的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2.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推动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和提升的重要途径。未来,Business Ready评估体系将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营商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一方面,将积极参与国际营商环境评估和比较研究,分享评估经验和成果,提升全球营商环境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另一方面,将加强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与交流,了解企业在营商环境方面的需求和诉求,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政策建议。这些措施将促进全球营商环境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企业的跨国经营和全球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机遇。 三、案例分析:成功与挑战 3.1 成功案例:新加坡与中国香港 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在Business Ready 2024报告中表现突出,成为营商环境的佼佼者。新加坡凭借其高效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和透明的税收制度,在多个评估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中国香港则在市场准入和国际贸易等方面表现出色,同时也在努力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和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表现。这些成功案例不仅为其他经济体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也为全球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提升树立了榜样。 3.2 挑战案例:低收入经济体 低收入经济体在Business Ready 2024报告中面临诸多挑战。这些经济体在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金融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导致营商环境整体表现不佳。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东北非地区在多个评估领域得分较低,反映了这些地区在营商环境方面的不足和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制约了这些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为全球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提升带来了挑战和困难。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Business Ready 2024报告中“Lessons Learned and What Is Next”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展望: …

世行新营商环境评估报告(B-READY)解析(五)——评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3 weeks, 2 days ago

世行新营商环境评估报告(B-READY)解析(五)——评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China Daily  

世行新营商环境评估报告(B-READY)解析(五)——评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世界银行计划于2024年发布B-READY评估体系的第一份报告。第一轮评估在2023年至2024年期间进行,包括专家咨询和企业调查等环节。在完成数据收集和分析后,世界银行将撰写并发布第一期评估报告。本文旨在提炼出评估过程中的关键收获,以及未来营商环境评估工作的规划和展望。 一、评估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1.1 评估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在评估过程中,Business Ready 2024报告在原有Doing Business评估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了显著的完善与创新。首先,保留了Doing Business中的核心指标,如市场准入、金融服务、国际贸易和税收等,这些指标仍然是衡量营商环境的重要标尺。同时,引入了新的评估维度和指标,如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劳动力市场竞争等,以更全面地反映企业营商环境的各个方面。这种完善与创新不仅提升了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数据支持。 1.2 数据收集与治理的改进 数据收集与治理是评估工作的关键环节。在Business Ready 2024报告中,数据收集工作得到了显著的改进。一方面,通过整合2500多名商业环境专家的判断和29000多家企业调查数据,确保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建立了严格的数据治理体系,包括数据验证、质量控制和透明度提升等措施,以确保评估过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这些改进不仅提升了评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也为未来的营商环境评估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3 评估结果的区域与收入水平差异 评估结果显示,不同区域和收入水平在营商环境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高收入经济体在大多数评估领域表现较好,这得益于其完善的监管框架、高效的公共服务和先进的基础设施。相比之下,低收入经济体在多个领域面临挑战,如基础设施不足、劳动力市场僵化或金融服务不发达等。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全球营商环境的现状,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改革方向。 1.4 评估方法的持续优化 在评估过程中,Business Ready 2024报告不断对评估方法进行优化。例如,在纳税指标中删除了关于妇女在涉税争议中是否享有与男子同等权利的表述,以更加聚焦于纳税便利度和成本。在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指标中,由于专家问卷数据回复率显著低于企业调查的数据回复率,世界银行修改了数据收集方式,仅通过企业调查获取该数据。这些优化措施不仅提升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为未来的评估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学的方法论支持。 二、未来发展方向与规划 2.1 扩大评估范围与提升覆盖面 未来,Business Ready评估体系将不断扩大评估范围和提升覆盖面。一方面,将增加参与评估的经济体数量,从目前的50个逐步扩大到180个左右,以更全面地反映全球营商环境的现状。另一方面,将不断优化评估指标和维度,以更加准确地衡量企业在不同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这些措施将提升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数据支持。 2.2 加强政策制定与改革支持 基于评估结果,Business Ready 2024报告将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改革方向。一方面,将针对不同区域和收入水平的特点,提出差异化的政策建议,以更加精准地解决企业在营商环境方面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私营部门的合作,共同推动营商环境的改善和优化。这些措施将促进全球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提升,为私营部门的发展创造更加稳定和高效的环境。 2.3 推动数字化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未来营商环境评估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将加强数字技术在评估过程中的应用,如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评估效率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将关注环境可持续性和性别平等等新维度在评估中的体现,以推动企业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些措施将促进全球营商环境的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2.4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推动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和提升的重要途径。未来,Business Ready评估体系将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私营部门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营商环境的改善和优化。一方面,将积极参与国际营商环境评估和比较研究,分享评估经验和成果,提升全球营商环境的透明度和可比性。另一方面,将加强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与交流,了解企业在营商环境方面的需求和诉求,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加精准的政策建议。这些措施将促进全球营商环境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为企业的跨国经营和全球发展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和机遇。 三、案例分析:成功与挑战 3.1 成功案例:新加坡与中国香港 新加坡与中国香港在Business Ready 2024报告中表现突出,成为营商环境的佼佼者。新加坡凭借其高效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和透明的税收制度,在多个评估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中国香港则在市场准入和国际贸易等方面表现出色,同时也在努力提升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和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表现。这些成功案例不仅为其他经济体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也为全球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提升树立了榜样。 3.2 挑战案例:低收入经济体 低收入经济体在Business Ready 2024报告中面临诸多挑战。这些经济体在基础设施、劳动力市场、金融服务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导致营商环境整体表现不佳。例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东北非地区在多个评估领域得分较低,反映了这些地区在营商环境方面的不足和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制约了这些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为全球营商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提升带来了挑战和困难。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对Business Ready 2024报告中“Lessons Learned and What Is Next”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与展望: …

和评理|中美合作造福两国,更是大势所趋、世界期待
3 weeks, 4 days ago

和评理|中美合作造福两国,更是大势所趋、世界期待

China Daily  

中国科技部13日公布,中美两国政府代表于2024年12月13日在北京换文签署了《关于修订和延长两国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的议定书》,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自2024年8月27日起延期5年。 1979年1月31日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时,在白宫与美国总统卡特签署了《中美科技合作协定》。该协定每5年续签一次,40余年从未间断,为中美两国间的科技交流铺平了道路。 协定原定于2023年8月再次续签,尽管中方对按惯例续签5年始终表示欢迎态度,但当时协定只短期延长了6个月,今年2月到期后,又再次延长6个月,这一动向,也暴露出美国对华鹰派对中美间科技交流所持有的反对态度。 在此背景下,如今《中美科技合作协定》续签5年的消息,自然鼓舞人心。我们也希望美国政府本次续签、宣称愿意在可以合作的领域继续与中国开展合作,绝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而是能体现美方在高科技领域愿意与中国合作的“真心实意”。 但是,路透社13日的报道也显示,拜登政府正计划授权谷歌、微软等企业成为全球范围内人工智能(AI)芯片分销的“守门人”。该计划最快将于本月内公布,根据计划,这些企业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必须遵守严格的规定,例如向美国政府报告关键信息,阻止中国获得AI芯片。 观察人士指出,这些新规证明,拜登政府虽然宣称不寻求让美国与中国“脱钩”,但该届政府如今仍在离任前的最后阶段,在芯片领域不顾一切地试图实现与中国“脱钩”。 尽管中国方面反复重申,美国应正确看待中国的发展,持有这一态度极为关键,并且应摒弃零和博弈的冷战思维,但是,即将离任的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13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却仍然表示,他驻华期间用了八成的时间管控美中竞争,其余两成时间则用于进行接触,并形容这是“正确的平衡”。 当前,中美两国关系中的许多问题,都是由拜登政府在对华问题上坚持采取这种所谓的“平衡”态度所导致。但这种做法并没有挡住中国高科技发展的脚步,更没有使中国与世界经济分隔开。拜登政府的所作所为,还伤害到了一些美国企业的利益,使得这些企业在过去的四年中并没有从中国的发展中分享到应有的红利。 也同样是在13日,美国财长耶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又表示,不排除对中国的银行实施制裁的可能,并宣称这些银行牵涉俄乌冲突之中、与俄罗斯方面有业务往来。这是拜登政府的一个典型做法,为了处理自身引发的麻烦,就随意切断中美之间来之不易的合作纽带。在中国方面看来,美方又是在试图让中国的金融系统与世界“脱钩”。 拜登政府任内,美国常常耗费中美双方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来“寻求合作”,而打着“竞争”或“对抗”的幌子,种种的努力又经常在一夜之间“付诸东流”。上述的例子,无疑再次证明了美方的这种秉性。 中国的对外政策,包括对美政策,是一贯的。无论美方如何变化,中方都将始终致力于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发展中美关系。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不仅符合两国根本利益,也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即将上任的美国新一届政府,也应该牢记以中美关系大局为重,妥善处理两国间问题,推动两国关系稳定和改善。在当前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下,中美共同探索正确相处之道,更是可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和积极动力。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12月16日社论 原标题:Hollowing out of tech pact symptomatic of US' problematic approach to China relations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编译:涂恬 编辑:李海鹏 【责任编辑:涂恬】

每日一词 | 韧性城市 resilient cities
Top News
1 month ago

每日一词 | 韧性城市 resilient cities

China Daily  

202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China has issued a guidelin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type urban infrastruc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silient cities. 2024年11月7日,工作人员在安徽省城市生命线智慧监管中心监测合肥管廊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也日益复杂多样,建设韧性城市成为必然选择。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目标。《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在当前学术和社会语境下,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战争)和健康(如疫情)等维度。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均有“加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韧性”等相关表述。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重要讲话】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It is essential to adhere to a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and make plans scientifically with a long-term view, and closely integrate the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promo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advancement …

每日一词 | 韧性城市 resilient cities
1 month ago

每日一词 | 韧性城市 resilient cities

China Daily  

202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China has issued a guidelin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type urban infrastruc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silient cities. 2024年11月7日,工作人员在安徽省城市生命线智慧监管中心监测合肥管廊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也日益复杂多样,建设韧性城市成为必然选择。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目标。《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在当前学术和社会语境下,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战争)和健康(如疫情)等维度。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均有“加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韧性”等相关表述。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重要讲话】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It is essential to adhere to a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and make plans scientifically with a long-term view, and closely integrate the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promo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advancement …

每日一词 | 韧性城市 resilient cities
Trending News
1 month ago

每日一词 | 韧性城市 resilient cities

China Daily  

202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China has issued a guidelin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type urban infrastruc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silient cities. 2024年11月7日,工作人员在安徽省城市生命线智慧监管中心监测合肥管廊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也日益复杂多样,建设韧性城市成为必然选择。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目标。《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在当前学术和社会语境下,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战争)和健康(如疫情)等维度。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均有“加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韧性”等相关表述。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重要讲话】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It is essential to adhere to a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and make plans scientifically with a long-term view, and closely integrate the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promo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advancement …

每日一词 | 韧性城市 resilient cities
Trending News
1 month ago

每日一词 | 韧性城市 resilient cities

China Daily  

202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 China has issued a guideline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type urban infrastruc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silient cities. 2024年11月7日,工作人员在安徽省城市生命线智慧监管中心监测合肥管廊情况。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也日益复杂多样,建设韧性城市成为必然选择。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目标。《建议》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按照国际组织倡导地区可持续发展国际理事会定义,“韧性城市”指城市能够凭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在当前学术和社会语境下,灾害可以涵盖自然灾害、社会重大影响的事件(如战争)和健康(如疫情)等维度。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论点之一,其核心就是要有效应对各种变化或冲击,减少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近年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均有“加强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提高城市韧性”等相关表述。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对韧性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到2030年,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推动建成一批高水平韧性城市,城市安全韧性持续提升,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重要讲话】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把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It is essential to adhere to a people-centered approach and make plans scientifically with a long-term view, and closely integrate the recovery and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promo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he advancement …

2024大学新闻奖颁奖典礼在珠海举行 力促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新闻学子深度交流
Trending News
1 month ago

2024大学新闻奖颁奖典礼在珠海举行 力促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新闻学子深度交流

China Daily  

2024大学新闻奖现场大合影 由中国日报主办的2024大学新闻奖颁奖典礼于12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举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陈致、周大福珠宝集团董事总经理黄绍基现场致辞,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兼香港版总编辑周立致欢迎辞,香港迪士尼乐园传讯及公共事务副总裁黎珮珊在中场发表演讲。今年,大学新闻奖组委会还于颁奖典礼前后组织师生参访团,到周大福顺德匠心智造中心及珠海太空中心参访交流,深入了解大湾区的商业与科技发展文化。 2024大学新闻奖主礼嘉宾合影 香港中联办台务部副部长肖洪,珠海市委常委、副市长晁桂明,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处长廖李可期,澳门特区政府新闻局研究及推广厅厅长林佩贞,珠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陈建海,共青团珠海市委员会书记智然,珠海市台港澳事务局副局长陈哲元,珠海市教育局副局长方蕾,香港报业公会主席郭艳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党委书记、副校长毛亚庆等嘉宾,以及获奖师生、业界专家、媒体代表等超过300人出席本次颁奖典礼。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玉振金声”雅乐团还现场演绎了唐代乐舞曲《望月》,以传统乐器再现唐代音乐的曼妙韵律,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乐舞文化盛宴。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发表致辞 卓永兴在致辞中表示,新闻工作者不止是记录者,同时也是建设社会的参与者、推动者,在新闻工作者身上肩负着重大社会责任,引领社会进步是新闻报道的价值。期待所有学子们充分展现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不仅在主流媒体发挥影响力,更要有效利用自身所擅长的新兴媒体工具,在未来成为新闻界的生力军,为中外文明交流和民心相通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精彩的时代篇章。 陈致指出大学新闻奖自2012年创办以来,已成为大中华地区新闻传媒专业学生展示才华的重要平台。其中,UIC学子已连续四年积极参赛,共获得51个奖项,充分展现了UIC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本次颁奖典礼既是对过去成绩的总结和肯定,也是未来新的起点,衷心希望所有获奖同学能够保持专业热情,在新闻传媒事业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黄绍基表示周大福珠宝与新闻工作者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用自身最强的优势和能力,秉持业界最高标准,分别以珠宝和文字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今年是周大福珠宝集团第二年冠名赞助大学新闻奖,很高兴看到这项活动能持续为内地及港澳台青年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并锻炼他们的新闻写作能力及多媒体制作技巧,衷心希望该活动能为新闻业界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和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兼香港版总编辑周立一同为获奖学生颁奖 周立指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短视频平台和其他新媒体的崛起,带来了碎片化和即时性的新常态。这要求新闻内容不仅要及时准确,还要富有吸引力,同时新闻工作者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馈和互动机会。希望新闻专业学生能成为适应快速变化媒体环境的多面手,并在坚守新闻伦理的基础之上,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期待大家携手努力,维护新闻的社会意义与价值,保持对新闻的永恒热情,勇敢迎接每一个新时代的挑战。 黎珮珊在演讲中分享了自己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以及在市场营销及传播行业的经验,指出随着当前媒体环境的变迁,社交媒体已成为商业和品牌营销的重要平台,而新一代新闻专业学生在塑造公众世界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还应注重承担社会责任,要认识到良好的新闻报道不仅是传递硬性新闻、事实和数字,更要有心和能够激发读者行动的力量。 获奖学生在现场合影 今年是大学新闻奖成功举办的第十三年,本届组委会特设最佳纪录片奖项,鼓励学生以镜头捕捉社会现实,立体呈现不同地区的人文历史,吸引了更多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学校参与,共收到来自90余所院校的近千份优秀作品,参赛人数超过三千人。其中包括香港8所大学,澳门3所大学与台湾11所大学,涵盖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世新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其中台湾学校数量较去年增加了30%。此次大学新闻奖共颁发中英文组别奖项及最踊跃参与奖等共28个奖项,共39间学校参赛作品入围,入围学生近300人,香港浸会大学斩获最多奖项。 现场演绎唐代乐舞曲《望月》 本届大学新闻奖评委们对获奖学子们送上寄语。香港教育大学校长李子建表示,大学新闻奖不仅是对优秀学子的认可,更是一种鼓励,希望新闻学子们继续保持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与敏锐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传递真相和促进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前台湾世新大学新闻学系副教授林紫玉认为,中国日报为新闻学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来展示其作品,所有参赛作品都有相当高的水平,并且能紧跟时事作出有深度的分析和报道。澳门管理学院院长唐继宗表示很荣幸能参与本次的评审工作,参赛作品水准很高、很专业,结合了全媒体的大趋势。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夏琼强调,大学新闻奖具有专业主义精神,给广大新闻学子提供了一个竞技平台,希望该奖项能促进更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关注和提升业务能力。 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参赛学生代表也分享了获奖感受。获得最佳新闻特写奖中文组冠军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刘德熙表示,对于第一次参加大学新闻奖比赛就夺得冠军感到开心,这将激励自己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同时也要感谢主办方搭建这一专业的平台,让自己有机会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秀作品。获得最佳纪录片冠军的澳门科技大学学生卢润天、张绮瑄表示,很感谢通过大学新闻奖这一平台将澳门的海洋文化和造船工艺发扬出去,希望能让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澳门地区的造船文化。台湾淡江大学的获奖学子们对大学新闻奖评审的肯定表示感谢,认为这是前进的动力,同时透过大学新闻奖颁奖典礼与不同地区的学子交流学习,让自身了解到更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未来将会持续努力制作更多更优秀作品。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林淑盈获得最佳标题奖亚军,她表示此次获奖是对自己的很大认可和鼓励,让自己在未来的新闻道路上有更大的动力前行。 师生合影留念 本届大学新闻奖颁奖典礼暨大湾区交流活动将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优秀学子汇聚一堂,力求打造一个独特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平台,为来自不同地区的青年学子提供别样的互动交流机会,并鼓励他们在新闻报导与创作领域中积极探索与实践。通过跨地域的思想碰撞与深度合作,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在未来媒体事业中的领导潜力,更激励他们勇敢追求卓越,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获奖名单 大学新闻奖网址 https://campus.chinadailyasia.com/zh/home/8 有关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是中央主要媒体、国家英文日报和国际传播主力军,创刊于1981年,拥有纸媒、网站、客户端、脸谱、X、微博、微信、电子报等十余种媒介平台,全媒体用户总数4.7亿,是国内外高端人士首选的中国英文媒体,也是境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信息源之一。 中国日报通过旗舰版、国际版、香港版等纸媒以及数字和移动媒体构建的传播体系覆盖全球,在境外以四大分社为融媒体指挥分中心辐射全球主要地区。中国日报英文客户端拥有180余个国家的4300万用户,是我国唯一一家载量过千万的英文新闻客户端。中国日报持续增强在境内外传播影响力,其中,脸谱账号粉丝数已超过1.06亿,位居全球媒体账号粉丝数第二位。 有关中国日报大学新闻奖 “大学新闻奖”(前名为“校园学报新闻奖”)评选活动创办于2012年,旨在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新闻报道,锻炼新闻写作能力以及多媒体制作、运用能力,目前已成为唯一面向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园新闻学子的交流互动平台。今年大学新闻奖共收到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超过90间院校的近1000份中英文作品, 参赛人数逾3000人。奖项设置涵盖中英文写作、摄影、设计等多个领域,例如最佳数据新闻奖、最佳新闻写作、最佳版面设计、最佳纪录片、最佳新闻摄影图片、Best in Arts and Culture News Reporting、Best in Business News Reporting等,凸显了新闻学的专业性与丰富性,体现了新闻学科与时俱进的特点。 【责任编辑:党超峰】

2024大学新闻奖颁奖典礼在珠海举行 力促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新闻学子深度交流
Trending News
1 month ago

2024大学新闻奖颁奖典礼在珠海举行 力促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新闻学子深度交流

China Daily  

2024大学新闻奖现场大合影 由中国日报主办的2024大学新闻奖颁奖典礼于12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举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陈致、周大福珠宝集团董事总经理黄绍基现场致辞,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兼香港版总编辑周立致欢迎辞,香港迪士尼乐园传讯及公共事务副总裁黎珮珊在中场发表演讲。今年,大学新闻奖组委会还于颁奖典礼前后组织师生参访团,到周大福顺德匠心智造中心及珠海太空中心参访交流,深入了解大湾区的商业与科技发展文化。 2024大学新闻奖主礼嘉宾合影 香港中联办台务部副部长肖洪,珠海市委常委、副市长晁桂明,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处处长廖李可期,澳门特区政府新闻局研究及推广厅厅长林佩贞,珠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陈建海,共青团珠海市委员会书记智然,珠海市台港澳事务局副局长陈哲元,珠海市教育局副局长方蕾,香港报业公会主席郭艳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党委书记、副校长毛亚庆等嘉宾,以及获奖师生、业界专家、媒体代表等超过300人出席本次颁奖典礼。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玉振金声”雅乐团还现场演绎了唐代乐舞曲《望月》,以传统乐器再现唐代音乐的曼妙韵律,带来一场穿越时空的乐舞文化盛宴。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发表致辞 卓永兴在致辞中表示,新闻工作者不止是记录者,同时也是建设社会的参与者、推动者,在新闻工作者身上肩负着重大社会责任,引领社会进步是新闻报道的价值。期待所有学子们充分展现年轻人的创新精神,不仅在主流媒体发挥影响力,更要有效利用自身所擅长的新兴媒体工具,在未来成为新闻界的生力军,为中外文明交流和民心相通贡献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精彩的时代篇章。 陈致指出大学新闻奖自2012年创办以来,已成为大中华地区新闻传媒专业学生展示才华的重要平台。其中,UIC学子已连续四年积极参赛,共获得51个奖项,充分展现了UIC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本次颁奖典礼既是对过去成绩的总结和肯定,也是未来新的起点,衷心希望所有获奖同学能够保持专业热情,在新闻传媒事业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黄绍基表示周大福珠宝与新闻工作者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用自身最强的优势和能力,秉持业界最高标准,分别以珠宝和文字的形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今年是周大福珠宝集团第二年冠名赞助大学新闻奖,很高兴看到这项活动能持续为内地及港澳台青年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并锻炼他们的新闻写作能力及多媒体制作技巧,衷心希望该活动能为新闻业界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副司长卓永兴和中国日报社副总编辑兼香港版总编辑周立一同为获奖学生颁奖 周立指出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短视频平台和其他新媒体的崛起,带来了碎片化和即时性的新常态。这要求新闻内容不仅要及时准确,还要富有吸引力,同时新闻工作者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馈和互动机会。希望新闻专业学生能成为适应快速变化媒体环境的多面手,并在坚守新闻伦理的基础之上,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期待大家携手努力,维护新闻的社会意义与价值,保持对新闻的永恒热情,勇敢迎接每一个新时代的挑战。 黎珮珊在演讲中分享了自己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以及在市场营销及传播行业的经验,指出随着当前媒体环境的变迁,社交媒体已成为商业和品牌营销的重要平台,而新一代新闻专业学生在塑造公众世界观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还应注重承担社会责任,要认识到良好的新闻报道不仅是传递硬性新闻、事实和数字,更要有心和能够激发读者行动的力量。 获奖学生在现场合影 今年是大学新闻奖成功举办的第十三年,本届组委会特设最佳纪录片奖项,鼓励学生以镜头捕捉社会现实,立体呈现不同地区的人文历史,吸引了更多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学校参与,共收到来自90余所院校的近千份优秀作品,参赛人数超过三千人。其中包括香港8所大学,澳门3所大学与台湾11所大学,涵盖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世新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其中台湾学校数量较去年增加了30%。此次大学新闻奖共颁发中英文组别奖项及最踊跃参与奖等共28个奖项,共39间学校参赛作品入围,入围学生近300人,香港浸会大学斩获最多奖项。 现场演绎唐代乐舞曲《望月》 本届大学新闻奖评委们对获奖学子们送上寄语。香港教育大学校长李子建表示,大学新闻奖不仅是对优秀学子的认可,更是一种鼓励,希望新闻学子们继续保持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与敏锐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传递真相和促进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前台湾世新大学新闻学系副教授林紫玉认为,中国日报为新闻学子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来展示其作品,所有参赛作品都有相当高的水平,并且能紧跟时事作出有深度的分析和报道。澳门管理学院院长唐继宗表示很荣幸能参与本次的评审工作,参赛作品水准很高、很专业,结合了全媒体的大趋势。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夏琼强调,大学新闻奖具有专业主义精神,给广大新闻学子提供了一个竞技平台,希望该奖项能促进更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关注和提升业务能力。 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参赛学生代表也分享了获奖感受。获得最佳新闻特写奖中文组冠军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刘德熙表示,对于第一次参加大学新闻奖比赛就夺得冠军感到开心,这将激励自己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努力,同时也要感谢主办方搭建这一专业的平台,让自己有机会看到其他同学的优秀作品。获得最佳纪录片冠军的澳门科技大学学生卢润天、张绮瑄表示,很感谢通过大学新闻奖这一平台将澳门的海洋文化和造船工艺发扬出去,希望能让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澳门地区的造船文化。台湾淡江大学的获奖学子们对大学新闻奖评审的肯定表示感谢,认为这是前进的动力,同时透过大学新闻奖颁奖典礼与不同地区的学子交流学习,让自身了解到更多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未来将会持续努力制作更多更优秀作品。来自香港浸会大学的林淑盈获得最佳标题奖亚军,她表示此次获奖是对自己的很大认可和鼓励,让自己在未来的新闻道路上有更大的动力前行。 师生合影留念 本届大学新闻奖颁奖典礼暨大湾区交流活动将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优秀学子汇聚一堂,力求打造一个独特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平台,为来自不同地区的青年学子提供别样的互动交流机会,并鼓励他们在新闻报导与创作领域中积极探索与实践。通过跨地域的思想碰撞与深度合作,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培养他们在未来媒体事业中的领导潜力,更激励他们勇敢追求卓越,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获奖名单 大学新闻奖网址 https://campus.chinadailyasia.com/zh/home/8 有关中国日报 中国日报是中央主要媒体、国家英文日报和国际传播主力军,创刊于1981年,拥有纸媒、网站、客户端、脸谱、X、微博、微信、电子报等十余种媒介平台,全媒体用户总数4.7亿,是国内外高端人士首选的中国英文媒体,也是境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中国信息源之一。 中国日报通过旗舰版、国际版、香港版等纸媒以及数字和移动媒体构建的传播体系覆盖全球,在境外以四大分社为融媒体指挥分中心辐射全球主要地区。中国日报英文客户端拥有180余个国家的4300万用户,是我国唯一一家载量过千万的英文新闻客户端。中国日报持续增强在境内外传播影响力,其中,脸谱账号粉丝数已超过1.06亿,位居全球媒体账号粉丝数第二位。 有关中国日报大学新闻奖 “大学新闻奖”(前名为“校园学报新闻奖”)评选活动创办于2012年,旨在鼓励高校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新闻报道,锻炼新闻写作能力以及多媒体制作、运用能力,目前已成为唯一面向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校园新闻学子的交流互动平台。今年大学新闻奖共收到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超过90间院校的近1000份中英文作品, 参赛人数逾3000人。奖项设置涵盖中英文写作、摄影、设计等多个领域,例如最佳数据新闻奖、最佳新闻写作、最佳版面设计、最佳纪录片、最佳新闻摄影图片、Best in Arts and Culture News Reporting、Best in Business News Reporting等,凸显了新闻学的专业性与丰富性,体现了新闻学科与时俱进的特点。 【责任编辑:党超峰】

第四届国际艺术教育论坛成功举办
2 months ago

第四届国际艺术教育论坛成功举办

China Daily  

11月2日上午,CACIE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第25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第四届国际艺术教育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论坛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际艺术教育专委会)、北京大学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共同承办。 本届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本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以“教育:为人人 为未知 为未来”为主题,吸引了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名中外教育界人士、驻华使领馆官员和企业代表等参加。第四届国际艺术教育论坛以“艺术教育与人类健康”为主题,聚焦艺术教育在促进全年龄人口身心健康中的独特作用。 第四届国际艺术教育论坛:艺术教育与人类健康 上午9点,论坛开幕式正式启动,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蓓副教授主持。她首先对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各承办单位及专委会各会员单位所提供的支持与合作表达了衷心的感谢。随后,她对莅临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进行了隆重介绍,并对与会的专家学者、全国各地的会员单位代表以及文化艺术界的代表致以热烈的欢迎。 傅博副秘书长致辞 论坛首先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傅博致辞。她代表协会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参会的中外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她指出,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康第一”理念为艺术教育与健康发展的融合指明了方向。她提出三点建议: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学校美育、通过青年交流促进社会美育、集结专业资源推进教师健康发展。希望论坛成为思想交流与合作创新的平台,共同推动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Francois Colbert院士致辞 Ellis Jones教授致辞 随后,世界文化艺术管理学会主席Francois Colbert院士和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前副校长Ellis Jones教授分别发表了开幕致辞。Colbert院士提到,艺术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促进身心健康。他分享了自己在艺术管理领域的经验,强调艺术在治愈心理和生理上的潜力。Ellis Jones教授则提到,表演艺术为社会带来了丰富的连接,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技能,展现出艺术教育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两位专家一致认为,艺术教育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希望通过国际合作促进艺术在健康领域的应用,推动社会的积极发展。 国际艺术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联合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林一教授最后致辞。她回顾了国际艺术教育专委会自2022年成立以来的工作,强调了“大艺术教育观”、跨文化视角和国际合作理念的一贯性。专委会致力于通过艺术教育实现美育浸润,促进全年龄人口的身心健康。本次论坛将深入探讨艺术教育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期待与会专家和学者的深入交流,共同推动艺术教育在健康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王蓓副书记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进行了合影留念。随后,论坛进入专题研讨环节,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系系主任佟佳家副教授主持,与会嘉宾围绕“艺术教育与人类健康”的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林一教授开幕式致辞并做主报告 林一教授首先发表了题为《艺术与健康研究新框架》的主报告。她指出,艺术治疗已经从最初的“绿色处方”演变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处方”,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健康干预手段。她回顾了艺术治疗的发展历程和科学对其有效性的论证,认为其不仅是对精神与心理疾病患者的帮助,更是全社会情感疗愈的重要活动。她指出,“艺术治疗”的概念主要属于临床的范畴,其对象主要针对患有精神疾病和焦虑、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的“患者”。因此,若要使艺术在更广泛的范畴服务于人类的身心健康,首先要在概念上突破壁垒。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科学验证之后,艺术治疗已经进入医院、学校、社区等多种场域,从概念上,人们更多地使用了“艺术疗愈”来替代“艺术治疗”,充分体现了“艺术疗愈”概念的广泛的社会性,已经成为“全球处方”。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和机制上进行新的阐释和建构。她认为,要让艺术疗愈在整个社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健康发展,需要系统思维。她提出了融入人类学和复杂系统科学视角的“艺术与健康研究新框架”,建议整合国际经验和在地智慧,整合学校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体系和行业协会专业能力培养和评价体系,建立艺术疗愈行业标准和分层分级评价体系以及伦理监管的政策措施,培养满足“疾病治疗、疾病预防、主动健康、社会福祉、跨文化理解”五位一体需求的不同层次的艺术疗愈人才,通过艺术教育实现美育浸润,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全年龄人口的身心健康。为艺术服务于全球健康和美好生活以及跨文化理解提供中国方案。 黄昌勇教授主题发言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剧作家黄昌勇教授以《艺术教育与艺术生态》为题进行了线上发言。他回顾了艺术疗愈的历史,并提出中国艺术教育在整体布局上仍面临挑战,包括对西方艺术教育模式的依赖,以及缺乏对新兴领域如艺术疗愈和艺术科技的重视。同时,艺术教育的主体认定仍偏向于专业创作人才的培养,缺乏创新与生态重构。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艺术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形成科学的布局与顶层设计,以推动艺术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Nadia Paredes教授主题发言 美国艺术治疗协会主席Nadia Paredes教授以《Healing Through Creativity: The Intersection of Arts Education and Human Well-being》为题发言。她分享了个人经历,强调艺术在情感疗愈中的强大力量,指出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美学或技艺,更是促进个人与社会整体健康的关键。她提到,多种研究表明,艺术能够帮助人们表达深层次情感,增强认知和情绪能力,推动社会成长。她呼吁将艺术全面融入教育和卫生系统,用创意活动提升社区的联系与心理健康。 张尧教授主题发言 国家大剧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总监制张尧教授以《艺术改变生活的实践——以国家大剧院为例》为题进行了线上发言。他提到,国家大剧院自成立以来,秉持公益性和高品质美育理念,通过高水平艺术提升大众审美与精神素养,实现艺术改变生活的核心价值。大剧院每年举办约1000场艺术普及活动,覆盖广泛的社会群体,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他强调,艺术教育是艺术改变生活的必经之路,能够提升全社会的精神风貌与健康素质。 董宁女士主题发言 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国家二级导演董宁以《以艺养心——戏剧与观众的心灵对话》为题发言,她指出,戏剧的独特之处在于真实时空中创造的心灵交流,这种交流能激发情感共鸣和思考,达到心灵的滋养和心理健康的促进。一部优质戏剧作品不仅养眼,更重要的是“养心”,让观众在感官愉悦中获得精神满足。她期望能够用舞台艺术、剧场空间达到心灵共享的目的,以文化人、以艺养心,助力社会精神生活的升华。 袁禾教授主题发言 北京舞蹈学院二级教授袁禾以《重视舞蹈疗愈 促进身心健康》为题,由主持人代为发言。她回顾了中国舞蹈疗愈的悠久历史,提到早在原始时代便有通过舞蹈疏通筋络、增强体质的记载,展现了舞蹈在促进健康方面的有效性。她指出,舞蹈作为一种直接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人体动作激发情感和情绪,不仅有助于生理康复,还能积极地影响心理状态,形成身心健康的双向促进,同时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互动。 赵力教授主题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教授以《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语境下的艺术治疗教学》为题发言。他指出,艺术治疗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推进,在中国,高校历经了长时间的基础铺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跨学科融合是其发展的核心特征。他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相关创新,包括整合艺术治疗课程,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鼓励师生参与医院和社区的实际项目等。期望通过多元合作推动中国艺术治疗的未来发展,回应社会的多样需求。 曹晓乔教授主题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艺术治疗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曹晓乔以《艺术治疗理念与美育教学建设》为题进行了线上发言。她指出,艺术治疗课程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艺术表达解决情感问题,增强自信。在互动式教学中,许多学生给予了正面反馈,表示在真实的艺术创作中感受到了自我疗愈,她呼吁在美育教学中纳入艺术与健康的公共课程,设立艺术疗愈实践中心,为学生提供安全、愉悦的心理支持空间,推动艺术治疗人才的培养。 陈葸静老师主题发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葸静以《结合数字技术的音乐干预在亚健康人群的应用》为题发言。她指出,人群的亚健康状态已十分普遍,亟需通过有效手段进行干预。传统音乐治疗虽有效,但治疗师资源有限,结合数字技术的音乐干预能够提升干预的可及性和个性化。她分享了在疫情期间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音乐干预的成功案例,结果显示参与者的焦虑显著降低。未来应探索更多与数字技术结合的艺术治疗形式,以更好地促进大众的身心健康。 佟佳家副教授主持主题研讨和圆桌论坛环节 专题探讨结束后,圆桌论坛在主持人佟佳家副教授的引导下拉开帷幕。圆桌论坛以“‘大艺术教育观’下的身心观照——艺术教育的道与技”为主题,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共同探讨艺术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重价值。 圆桌论坛:“大艺术教育观”下的身心观照——艺术教育的道与技 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丁淑月指出,艺术教育涵盖了中华优秀道德文化,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她强调,艺术教育通过视觉和感受触动心灵,传递人的温暖、礼的优雅、智的敏锐、信的坚守,是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径。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附属艺术学校校长、国家一级演员侯国栋强调,艺术类中专院校的使命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还要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真正热爱。他们正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结合时代发展,培养有艺术底蕴的优秀人才。 北京丝路音乐研究院研究员阎晓丹指出,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对支持中国艺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艺术疗愈是高性价比的心理健康前置干预手段,尤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具有广阔前景。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资源将为艺术疗愈事业提供有力支持。 中央歌剧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苓涓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歌剧演员在艺术传播中的体验和感悟。她通过自身的实践,体会到艺术表演和艺术教育的相辅相成。她强调,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心灵的触动和滋养,有助于实现身心和谐。 林一教授闭幕致辞 圆桌论坛结束后,林一教授为论坛致闭幕辞。她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要讲话的精神,指出艺术教育在弘扬中华文化和增进国民健康方面的作用显著。随后,她宣读了本次论坛与国际同行达成共识的《艺术疗愈全球发展倡议书》,提出包括:界定艺术疗愈作为面向公众的系统性概念、建立国际相对统一的课程体系和专业能力评价体系、加强高校和国际艺术与健康学术组织的交流合作、探索数字技术在艺术疗愈和艺术促进健康方面的应用以及联合发布国际艺术与健康研究最新动态等五项倡议。 …

美国首次确认朝鲜向俄罗斯派兵 俄乌战争或大幅升级
2 months, 2 weeks ago

美国首次确认朝鲜向俄罗斯派兵 俄乌战争或大幅升级

ABC  

每日新鲜资讯,为您一网打尽!周一至周五ABC中文《头条》展阅愉快!今天是2024年10月24日,星期四。 今天的新闻提要: 美国周三(10月23日)首次表示,已看到证据表明朝鲜已向俄罗斯派遣了3000名士兵,这些士兵可能会部署到乌克兰,此举可能标志着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大幅升级。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约翰·柯比(John Kirby)周三对记者说:“据我们评估,在10月初至中旬,朝鲜至少向俄罗斯东部调动了3000名士兵。据我们评估,这些士兵乘船从朝鲜元山地区前往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又称海参崴)。这些士兵随后前往俄罗斯东部的多个俄罗斯军事训练基地,目前正在那里接受训练。” 柯比说,如果朝鲜士兵上了战场,那就是公平游戏的一部分,成为公平的目标,“乌克兰军队将以抵御俄罗斯士兵的同样方式抵御朝鲜士兵”。 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Lloyd Austin)在罗马发表讲话说,如果朝鲜像基辅所称的那样准备在乌克兰与俄罗斯并肩作战,那将是“非常、非常严重的”。但他说,他们在那里做什么还有待观察。 早在10月18日,韩国国家情报院就表示,朝鲜最近决定向乌克兰战争派遣特种部队等四个旅,共计1.2万名兵力。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也表示掌握了两支朝鲜部队准备与俄罗斯军队并肩作战的信息。 不过俄罗斯外交部周三表示,所谓朝鲜向俄罗斯派遣军人的说法是“无中生有的炒作”。俄罗斯与朝鲜在军事等领域的合作符合国际法准则,也不会对韩国造成任何损害。 朝鲜驻纽约联合国代表周一也在一次会议上表示这是“毫无根据的谣言”。 今年6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时隔24年出访平壤,与朝鲜签署了新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承诺将在任何一方遭受“侵略”时互相帮助。 普京最亲密的盟友之一、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周三播出的采访中表示,在乌克兰冲突中部署任何外国军队都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冲突升级。 2022年2月爆发的俄乌战争已经发展成为一场主要在乌克兰东部前线进行的消耗战,双方均有大量人员伤亡。 美国说,朝鲜派兵可能进一步证明俄罗斯军队在人力方面存在问题。 北约发言人说,北约盟国正在就朝鲜向俄罗斯派兵一事进行磋商。 拜登政府的一位官员说,俄罗斯可能会把朝鲜军人派往乌克兰东部或俄罗斯南部的库尔斯克地区。 日前乌克兰情报总局局长基里洛·布达诺夫(Kyrylo Budanov)就告诉美国记者,预计朝鲜军队将于周三出现在库尔斯克地区。 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主席迈克·特纳(Mike Turner)在一份声明中说,如果朝鲜军队“从俄罗斯领土进攻乌克兰”,拜登总统应该允许基辅用美国提供的武器进行反击。 他说:“如果朝鲜军队入侵乌克兰主权领土,美国需要认真考虑对朝鲜军队采取直接军事行动。” 据韩国国家情报院的简报,朝鲜的目标是到12月向俄罗斯部署总共一万名士兵,包括特种部队。 听取简报的韩国国会议员李成权(Lee Seong Kweun)说,平壤当局正试图阻止朝鲜部署军队的消息传播。 “有迹象表明,朝鲜当局将这些(部队)家属迁移并隔离在某个地方,以有效控制他们并彻底压制谣言,”李成权援引国情院的话说。 李成权还说,国情院证实,俄罗斯为朝鲜士兵的到来招募了大量翻译,同时训练朝鲜士兵使用无人机等军事装备。 他说:“俄罗斯教官评估认为,朝鲜军队拥有出色的身体素质和士气,但缺乏对无人机攻击等现代战争的了解。 “因此,如果将他们部署到前线,可能会造成很多伤亡。” 朝鲜向俄罗斯派兵是朝鲜首次大规模对外派遣地面部队。 然而朝鲜自2006年以来一直因其核计划和弹道导弹计划而受到联合国的制裁,白宫周三称朝鲜派兵违反了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对朝鲜的制裁规定,各国不得“以军事、准军事或警察相关培训为目的接待教官、顾问或其他官员”,此外朝鲜还受到武器禁运的限制。 安理会下设一个朝鲜制裁委员会,由包括俄罗斯在内的15个安理会成员国组成,负责“审查涉嫌违反制裁的信息并采取适当行动”。 朝鲜已经是联合国制裁最严厉的国家之一,联合国对朝鲜实施新制裁的可能性很小。 上一次安理会对朝鲜实施新制裁是在2017年12月。两年后,中国和俄罗斯提出了一项将放松制裁的决议草案,不过由于对该草案的支持率不高,他们没有将其付诸表决。 2021年11月,中国和俄罗斯再次推动取消对朝鲜关键产业的制裁,“目的是改善平民的生活”。草案文本尚未付诸表决。 美国随后提议加强联合国对朝鲜再次发射弹道导弹的制裁。但中国和俄罗斯于2022年5月否决了美国起草的决议,而其余13个安理会成员国均投了赞成票。 Loading. 查尔斯国王访澳期间曾向他高声抗议的原住民独立参议员利迪亚·索普(Lidia Thorpe)被问道,她当年成为参议员需要宣誓,誓言写道要效忠女王及其继承人,既然如此,为何还出此言。索普开始的解释是自己根本就没有宣誓效忠过女王的继承人(heirs),她说她宣誓的时候通过谐音,只是说了效忠女王的“头发”(hairs),但是现在她又改口说那是口误,无意中念错了。 周一(10月21日),索普打断了在国会大厦举行的正式欢迎国王和王后的招待会,向国王查尔斯三世高喊 “你不是我们的国王 ”、“这不是你的土地”。 事后她在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采访时令人震惊地表示,她宣誓成为参议员时,并没有说出“继承人”这个词。 她说:“如果你仔细听,我效忠的不是她的‘继承人’,而是她的‘头发’。” 索普参议员于2022年宣誓成为维州绿党参议员,宣誓过程中,她一度将女王称为“殖民者”,遭到打断,并被要求背诵印在卡片上的誓言。 参议员就职誓词如下: “我(名字)宣誓,我将忠实于伊丽莎白二世女王陛下、她的继承人和继任者。愿主保佑我。” "I … do swear that I will be faithful and bear …

洛伊研究所亚洲实力指数:中国正在削弱美国的军事实力
3 months, 2 weeks ago

洛伊研究所亚洲实力指数:中国正在削弱美国的军事实力

ABC  

每日新鲜资讯,为您一网打尽!周一至周五ABC中文《头条》展阅愉快!今天是2024年9月23日,星期一。 今天的新闻提要: ABC中文周报 订阅ABC中文周报 网罗每周精选内容 澳洲总理在美48小时四方安全对话会谈的四大看点 参加周末四方安全对话的成员包括阿尔巴尼斯、莫迪、拜登和岸田文雄。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赶赴美国东海岸参加四方安全对话(Quad)会议,行程短暂只有四天,实际参会时间只有两天。 阿尔巴尼斯出席了四方安全对话领导人峰会,举行了三次双边会议,发起了一项抗癌倡议,并在美国近距离体验了一把美国总统竞选活动的气息。 以下是阿尔巴尼斯总理此行揭示的四方安全对话四个重要看点: 美国总统大选可能决定四方安全对话的命运 阿尔巴尼斯总理在四方安全对话会议期间与拜登总统进行了交谈。 阿尔巴尼斯总理、印度莫迪总理和日本的岸田文雄首相抵达费城机场,然后向南行驶30分钟,前往特拉华州克莱蒙特(Claymont)参加四方领导人峰会。 美国选民11月5日的决定可能意味着四方会谈的延续性和美国对世界的看法的颠覆之间的区别。 特朗普上次入主白宫时,他就撕毁了前届政府的伊核协议,并鼓励俄罗斯对拖延支付账单的北约成员国为所欲为。 可以肯定地说,这次如果特朗普重返总统宝座,四方会谈的现任成员有充分的理由对他们会议的未来感到有些不确定。 四方安全对话的现任成员国可能对未来感到有些不确定。 但无论特朗普政府对国际会谈有多么反感,四方安全对话对于不想独自承担应对地区挑战重担的领导人来说都相当方便。 拜登卸任后,莫迪将成为四方安全对话的元老 2021年,美国总统拜登将四方安全对话的等级从部长会议提升为总统和总理高层会晤。 这种个人投资——加上他漫长的政治生涯以及美国不小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得拜登成为四位领导人中的领袖。 但下一届四方安全对话不会由拜登或岸田来主持。岸田文雄本周就将卸任,为继任者让路,这是委婉的说法,他下台的实际原因是政府筹款丑闻和极低的支持率。 阿尔巴尼斯将在下次会议前面临选举,不过现在预测他是否会二次连任的可能性还为时过早。 无论如何,在四方安全对话的下一次会议上,莫迪将是四人中最资深的政治家。他已执政十年,任期将延长至第三任期。 他在该组织中已经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印度对不结盟的承诺——不签署任何条约联盟,并通过广泛的战略伙伴关系来规避风险——意味着他拥有一套不同的关系,这些关系有时有用,有时却很麻烦。 作为资深政治家和下一届四方安全对话会议的东道主,莫迪先生将在2025年的议程中拥有相当大的掌控权。 澳大利亚对中国轻声细语 四方安全对话则集体大声发声 中国在四方安全对话议程中永远占有一席之地。 阿尔巴尼斯先生对几乎所有与中国有关的问题都有默认的回答,他在这次行程中再次使用了这种回答。 当被问及中国对印度太平洋地区构成的挑战时,他说:“我的立场非常明确。我们将在可以合作的领域继续合作,在不得不分歧的地方保持分歧,并就各自国家利益积极接触。”(we will co-operate when we can, we will disagree where we must, but we'll engage in our national interest.) 这是一种温和的主权宣示,旨在巧妙地将对中国扩大可疑行为灰色地带的担忧与维持良好贸易关系的愿望区分开来。 相比之下,四方在会议结束时发表的公报则显得更为震撼。 报告指出:“我们寻求一个没有国家主宰、也没有国家被主宰的地区--一个所有国家都不受胁迫的地区”。 为了避免有人不清楚这指的是什么,它接着具体描述了中国在东海和南中国海的行动。 “我们继续对有争议地物的军事化以及在南海的胁迫性和恐吓性演习表示严重关切。我们谴责危险使用海岸警卫队和海上民兵船只,包括越来越多地使用危险演习. "。 澳洲大选在即 总理更希望待在家里 阿尔巴尼斯总理不愿参加国际峰会。 阿尔巴尼斯总理是一个不情愿的国际峰会参与者。 上一任工党总理陆克文(Kevin …

世行前经济学家:除基建外,下一代人的中非合作还有三大要务
4 months ago

世行前经济学家:除基建外,下一代人的中非合作还有三大要务

China Daily  

导读:过去几十年来,中非合作经受住了外界质疑,取得了双赢成果。9月4日在北京召开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强化中非合作,共话未来前景。在非洲经济转型背景下,中非双方除了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亟需展开合作外,还应更多关注粮食安全、青年就业、能源转型等议题,挖掘新合作潜力。一些成功的中国模式值得在非洲推广,以促进非洲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姆旺吉·瓦奇拉 世界银行前经济学家 肯尼亚政府顾问 2024年1月,一艘集装箱货船从南非启程,将货物运往非洲各港口。自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于2021年正式启动以来,南非成为第31个加入该贸易区的国家。截至目前,已有47个国家正式批准了该协议。 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正在强劲增长,催生了一系列价值链,体现了发展的核心要素。这得益于非洲不断完善的公路、铁路、港口以及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非洲历史性地“赢”了。 在此过程中,中国不仅获得了大宗商品和矿产资源的准入权,还开拓了非洲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消费市场。总体而言,非洲新基础设施的投资与运营推动了中国的崛起,助力它成为当代工业大国和全球经济大国——这样看来,中国也“赢”了。 中国和非洲之所以能够“双赢”,是因为双方近乎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多年来不断有人给这些项目贴上“债务陷阱”“毫不掩饰的殖民”,以及“非洲的轻信和中国的狡诈”等负面标签,但这些项目经受住了质疑或批评。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目前,非洲大陆的基础设施仍存在明显缺陷。因此,中非伙伴关系应持续加强,为非洲建设更多的公路、港口、发电站和铁路。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是至少下一代人的第一要务。 那么除此之外,对于这一代人来说,第二、第三、第四要务又是什么呢?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可重点关注以下领域: 第二要务——粮食安全问题。 长期依赖粮食援助会对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造成负面影响。无法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是许多非洲国家的致命弱点。这阻碍了非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使他们容易遭受外部干涉和控制。然而,也有一些非洲国家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能够生产充足的粮食,以满足国内需求,并将剩余的粮食用于出口。在一些非洲国家,粮食援助反而扭曲了市场价格,抑制了当地粮食生产,从而引发对更多粮食援助的需求。 在我们这个时代,气候变化正在加剧粮食安全的不稳定性。过去在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上生长的耐寒作物正在成为遥远的记忆。除非采取重大甚至更加激进的措施,否则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深和扩大粮食安全的不稳定性,进而引发史无前例的社会危机。 在大约三代人之前,专家们也为中国描绘了一幅类似的严峻图景,并提出警示:粮食安全问题将引发一场迫在眉睫的灾难。然而,中国已经成功帮助数亿人摆脱极端贫困,在这过程中为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许多非洲政策制定者与分析人士迫切希望复制中国的成功。因此,中非伙伴关系应该着眼于非洲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现代化,以帮助非洲国家预防潜在的危机和灾难。 图片来源:新华社 第三要务——就业问题,尤其是非洲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 非洲的年轻一代可以被视为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他们既是一个巨大的实际或潜在的消费市场,也是创造力的源泉,一个重塑非洲价值的新窗口。然而在许多非洲国家,有相当大比例的大学和技术培训学校的毕业生却找不到改善生活水平的机会。在一些非洲国家,这些希望的破灭构成的威胁可能与粮食安全问题一样严重。 大宗商品和矿物的开采确实为非洲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培养了技能熟练的劳动力队伍。但更加亟需的是提升产品附加值,也就是在非洲生产工业制成品,以此来创造更多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就业机会。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伙伴关系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这样的。截至2022年,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东盟国家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超66万个。非洲也迫切需要类似的就业机会。 可以把中国-东盟合作机制中的一些安排移植到非洲,从在非洲市场经营的上万家中国企业中选择一些,积极承接当地的制造业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就业岗位,培养熟练技术人才。和东盟一样,非洲也希望成为一个小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图片来源:新华社 第四要务——能源结构转型。 尽管非洲国家并未形成市场垄断,但拥有丰富的大宗商品和矿物资源,如稀土金属,这些资源在能源行业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矿物被输送至全球各地进行加工和商品生产,其中一部分最终返回非洲。 如果非洲的矿产资源和大宗商品在两至三代人之内被榨干、卖光,空留下那些公路、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又有什么意义呢?届时,非洲将失去实现现代化的机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非洲必须利用好这些促进能源转型的自然资源,提升对它们的加工能力,把资源转化成产品。这种为“后化石燃料时代”制造和使用产品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成为非洲国家发展和现代化的新举措。 比如,东非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稀土金属和石油资源,中国企业在南非所积累的经验可以移植到那里,用于制造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和储能设备。举例来说,肯尼亚联合车辆装配有限公司 与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合资在当地设立电动汽车组装厂,这一做法可以在非洲其他地区得到复制和推广。 中国愿意倾听非洲国家心声,支持非洲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回报,非洲也对中国的优先事项给予了支持。本着这一精神,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可深入评估是否适宜将工作重心从化石燃料、制造业转向为非洲青年群体创造有意义的发展机会,同时在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将消除粮食安全问题作为下一代人的优先事项。如果这三个领域中的任何一个能够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充方案,那么就应当确定清晰的目标,为我们的后代指导中非伙伴关系发展。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高端智慧传播与交流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Where China, Africa can go next"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 实习生程飘然、李经纬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舒靓】

世行前经济学家:除基建外,下一代人的中非合作还有三大要务
4 months ago

世行前经济学家:除基建外,下一代人的中非合作还有三大要务

China Daily  

导读:过去几十年来,中非合作经受住了外界质疑,取得了双赢成果。9月4日在北京召开的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将强化中非合作,共话未来前景。在非洲经济转型背景下,中非双方除了在基础设施等方面亟需展开合作外,还应更多关注粮食安全、青年就业、能源转型等议题,挖掘新合作潜力。一些成功的中国模式值得在非洲推广,以促进非洲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姆旺吉·瓦奇拉 世界银行前经济学家 肯尼亚政府顾问 2024年1月,一艘集装箱货船从南非启程,将货物运往非洲各港口。自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于2021年正式启动以来,南非成为第31个加入该贸易区的国家。截至目前,已有47个国家正式批准了该协议。 非洲国家之间的贸易正在强劲增长,催生了一系列价值链,体现了发展的核心要素。这得益于非洲不断完善的公路、铁路、港口以及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非洲历史性地“赢”了。 在此过程中,中国不仅获得了大宗商品和矿产资源的准入权,还开拓了非洲日益庞大的中产阶级消费市场。总体而言,非洲新基础设施的投资与运营推动了中国的崛起,助力它成为当代工业大国和全球经济大国——这样看来,中国也“赢”了。 中国和非洲之所以能够“双赢”,是因为双方近乎心无旁骛地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尽管多年来不断有人给这些项目贴上“债务陷阱”“毫不掩饰的殖民”,以及“非洲的轻信和中国的狡诈”等负面标签,但这些项目经受住了质疑或批评。 图片来源:新华社 目前,非洲大陆的基础设施仍存在明显缺陷。因此,中非伙伴关系应持续加强,为非洲建设更多的公路、港口、发电站和铁路。基础设施的完善将是至少下一代人的第一要务。 那么除此之外,对于这一代人来说,第二、第三、第四要务又是什么呢?在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可重点关注以下领域: 第二要务——粮食安全问题。 长期依赖粮食援助会对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造成负面影响。无法生产或购买足够的粮食是许多非洲国家的致命弱点。这阻碍了非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使他们容易遭受外部干涉和控制。然而,也有一些非洲国家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能够生产充足的粮食,以满足国内需求,并将剩余的粮食用于出口。在一些非洲国家,粮食援助反而扭曲了市场价格,抑制了当地粮食生产,从而引发对更多粮食援助的需求。 在我们这个时代,气候变化正在加剧粮食安全的不稳定性。过去在广阔的非洲大草原上生长的耐寒作物正在成为遥远的记忆。除非采取重大甚至更加激进的措施,否则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深和扩大粮食安全的不稳定性,进而引发史无前例的社会危机。 在大约三代人之前,专家们也为中国描绘了一幅类似的严峻图景,并提出警示:粮食安全问题将引发一场迫在眉睫的灾难。然而,中国已经成功帮助数亿人摆脱极端贫困,在这过程中为人口提供了充足的粮食。 许多非洲政策制定者与分析人士迫切希望复制中国的成功。因此,中非伙伴关系应该着眼于非洲农业和粮食生产的现代化,以帮助非洲国家预防潜在的危机和灾难。 图片来源:新华社 第三要务——就业问题,尤其是非洲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 非洲的年轻一代可以被视为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动力,他们既是一个巨大的实际或潜在的消费市场,也是创造力的源泉,一个重塑非洲价值的新窗口。然而在许多非洲国家,有相当大比例的大学和技术培训学校的毕业生却找不到改善生活水平的机会。在一些非洲国家,这些希望的破灭构成的威胁可能与粮食安全问题一样严重。 大宗商品和矿物的开采确实为非洲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培养了技能熟练的劳动力队伍。但更加亟需的是提升产品附加值,也就是在非洲生产工业制成品,以此来创造更多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就业机会。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伙伴关系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这样的。截至2022年,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东盟国家累计创造就业岗位超66万个。非洲也迫切需要类似的就业机会。 可以把中国-东盟合作机制中的一些安排移植到非洲,从在非洲市场经营的上万家中国企业中选择一些,积极承接当地的制造业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创造就业岗位,培养熟练技术人才。和东盟一样,非洲也希望成为一个小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图片来源:新华社 第四要务——能源结构转型。 尽管非洲国家并未形成市场垄断,但拥有丰富的大宗商品和矿物资源,如稀土金属,这些资源在能源行业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些矿物被输送至全球各地进行加工和商品生产,其中一部分最终返回非洲。 如果非洲的矿产资源和大宗商品在两至三代人之内被榨干、卖光,空留下那些公路、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又有什么意义呢?届时,非洲将失去实现现代化的机会。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非洲必须利用好这些促进能源转型的自然资源,提升对它们的加工能力,把资源转化成产品。这种为“后化石燃料时代”制造和使用产品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成为非洲国家发展和现代化的新举措。 比如,东非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稀土金属和石油资源,中国企业在南非所积累的经验可以移植到那里,用于制造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和储能设备。举例来说,肯尼亚联合车辆装配有限公司 与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合资在当地设立电动汽车组装厂,这一做法可以在非洲其他地区得到复制和推广。 中国愿意倾听非洲国家心声,支持非洲发挥主观能动性。作为回报,非洲也对中国的优先事项给予了支持。本着这一精神,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可深入评估是否适宜将工作重心从化石燃料、制造业转向为非洲青年群体创造有意义的发展机会,同时在确保基础设施建设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将消除粮食安全问题作为下一代人的优先事项。如果这三个领域中的任何一个能够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充方案,那么就应当确定清晰的目标,为我们的后代指导中非伙伴关系发展。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高端智慧传播与交流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Where China, Africa can go next"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 实习生程飘然、李经纬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舒靓】

广东高院举办全省法院首届英语演讲比赛
4 months, 3 weeks ago

广东高院举办全省法院首届英语演讲比赛

China Daily  

8月16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举办全省法院首届英语演讲比赛决赛,来自涉外审判、民商事审判等不同岗位的10名干警参加此次决赛并分获一二三等奖。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海波出席决赛为优胜者颁奖并讲话。 此次比赛共分为初赛、半决赛和决赛三个环节。初赛由各地法院自定选拔程序,共选拔出39名选手参加半决赛。半决赛采取“笔试+面试”方式进行,决赛采取“主题演讲+现场问答”的形式进行,均由广东高院统一组织,主要考察参赛选手的法律功底和精准翻译能力、英文综合应用能力、涉外审判理念理解和运用能力等。 “Cross-border Trial Work, the Manifestation of an Open, Confident China(从跨境审判,看自信开放的中国)”“The‘Hundred, Thousand and Ten thousand’of Judicial Diplomacy(司法外事中的‘百、千、万’)”……决赛中,10名参赛选手分别以“讲好中国法治故事”或“讲好法官故事”为主题发表了5分钟演讲,随后进入问答环节,要求选手临场抽题并在2分钟内用英文作答。赛场上,有的选手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有的选手联系自身经历,真情流露,娓娓道来;还有的放眼世界,以国际视野解读法律规则。演讲者自信大方、表达流畅、观点新颖,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担任此次决赛评委团的专家包括: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詹成,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雷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翻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巍巍,广东高院民事审判第四庭副庭长饶清,广东高院办公室一级调研员、广东省翻译协会副会长屈伸。决赛中,评委团为选手进行专业打分并逐个现场点评。 近年来,广东法院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着力培养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为打造跨境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2023年,广东法院审理的涉外涉港澳民商事案件分别占到全国的1/3和2/3。广东高院先后与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合作培养法学研究生,与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建立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推动法学理论研究与司法实务深度衔接。目前,全省法院共有3名法官入选最高法院涉外审判精英人才库,12名法官入选首届广东省“涉外法治人才库和涉外法治青年人才库”,辜恩臻法官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广东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王光辉,省委外事办二级巡视员邱辉林,省直机关工委宣传部部长刘丽丽受邀出席决赛现场,广东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海清,广东高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李克俭,广东高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执行局局长陈明辉等出席活动并共同为优胜者颁奖。广东高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干警代表现场观摩决赛,全省各级法院在线同步观摩。(中国日报社广东记者站郑彩雄) 【责任编辑:邵冰琦】

和评理|印度放宽对华签证,利于改善两国关系
5 months, 3 weeks ago

和评理|印度放宽对华签证,利于改善两国关系

China Daily  

据报道,为缓解印度国内制造业误工情况,印度政府计划对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加快签证办理进度。这一举措,或将有助于缓和中印经贸的紧张关系。据悉,误工情况已给印度制造业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印度需要中国技术人员操作印度高新制造工厂内由中国制造的机器,涉及电信、钢铁生产及太阳能板等行业。 印度商工部工业与内贸促进局正与印度内政部及外交部一道商讨制定框架,为中国工程师及技术人员加快签证办理,希望将时间由之前的4至5个月缩短至不超过30天。 2020年,印度基本暂停中国公民旅游签。据印媒报道,向中国公民发放签证的数量大幅下降,从2019年的约200,000份降至如今的2,000份。印度对华采取的限制措施还包括:禁封数百款中国手机应用程序,推迟批准中国投资,以及减少两国直飞航班数量。 然而,这些限制措施是把双刃剑,同时给印度经济带来损失。例如,据印度《经济时报》援引行业预估数据称,过去四年里,因印度政府签证限制,仅电子制造一个行业就损失150亿美元。 若这一情形持续下去,必将阻碍印度总理莫迪雄心勃勃的“印度制造”计划。该计划立志推动印度制造业发展,将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业中心,包括降低政府管制壁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营商环境。 鉴于印度政府对外企反复无常的态度,如今增强信心和便利性的措施正是实施“印度制造”计划所需要的。印度消费市场看似体量大、前景好,但却因税法严苛和执法随意而导致营商环境恶化,过去几年里,富士康等知名跨国企业或被迫退出印度,或缩减规模,或考虑退出。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曾把印度列为全球最不适合营商的国家之一,有“外企坟场”之称。 印度政府更是精心策划了遏制中国在印经济利益的行动,让中国企业成为最大受害者之一。2022年,印方称中国智能手机企业小米涉嫌违反当地的《外汇管理法》向外国实体非法汇款,扣押了该企业在印度7.25亿美元的资产。小米否认了印方指控。对此,中方回应称,希望印方为中国企业在印投资经营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中国和印度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本周预计,中印两国将贡献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半。印度放宽对中国技术人员签证的举措,但愿不是权益之计,而是长久之计。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7月19日社论 原标题:Easing of visa restrictions good for improvement of China-India ties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编译:曹静 编辑:涂恬 【责任编辑:曹静】

和评理|印度放宽对华签证,利于改善两国关系
5 months, 3 weeks ago

和评理|印度放宽对华签证,利于改善两国关系

China Daily  

据报道,为缓解印度国内制造业误工情况,印度政府计划对中国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加快签证办理进度。这一举措,或将有助于缓和中印经贸的紧张关系。据悉,误工情况已给印度制造业造成数十亿美元损失。印度需要中国技术人员操作印度高新制造工厂内由中国制造的机器,涉及电信、钢铁生产及太阳能板等行业。 印度商工部工业与内贸促进局正与印度内政部及外交部一道商讨制定框架,为中国工程师及技术人员加快签证办理,希望将时间由之前的4至5个月缩短至不超过30天。 2020年,印度基本暂停中国公民旅游签。据印媒报道,向中国公民发放签证的数量大幅下降,从2019年的约200,000份降至如今的2,000份。印度对华采取的限制措施还包括:禁封数百款中国手机应用程序,推迟批准中国投资,以及减少两国直飞航班数量。 然而,这些限制措施是把双刃剑,同时给印度经济带来损失。例如,据印度《经济时报》援引行业预估数据称,过去四年里,因印度政府签证限制,仅电子制造一个行业就损失150亿美元。 若这一情形持续下去,必将阻碍印度总理莫迪雄心勃勃的“印度制造”计划。该计划立志推动印度制造业发展,将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业中心,包括降低政府管制壁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营商环境。 鉴于印度政府对外企反复无常的态度,如今增强信心和便利性的措施正是实施“印度制造”计划所需要的。印度消费市场看似体量大、前景好,但却因税法严苛和执法随意而导致营商环境恶化,过去几年里,富士康等知名跨国企业或被迫退出印度,或缩减规模,或考虑退出。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曾把印度列为全球最不适合营商的国家之一,有“外企坟场”之称。 印度政府更是精心策划了遏制中国在印经济利益的行动,让中国企业成为最大受害者之一。2022年,印方称中国智能手机企业小米涉嫌违反当地的《外汇管理法》向外国实体非法汇款,扣押了该企业在印度7.25亿美元的资产。小米否认了印方指控。对此,中方回应称,希望印方为中国企业在印投资经营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营商环境。 中国和印度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本周预计,中印两国将贡献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一半。印度放宽对中国技术人员签证的举措,但愿不是权益之计,而是长久之计。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7月19日社论 原标题:Easing of visa restrictions good for improvement of China-India ties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编译:曹静 编辑:涂恬 【责任编辑:曹静】

每日一词|专利开放许可制度 patent open license system
5 months, 3 weeks ago

每日一词|专利开放许可制度 patent open license system

China Daily  

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通知称,国家将全面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高效运行,拓展专利转化运用的模式和渠道。 China will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patent open license system, according to a notice issued by China's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dministration. 国家知识产权局(人民视觉 资料图) 【知识点】 专利开放许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四次修改新设的一种专利特别许可,是专利转化运用的制度创新,有利于实现简便快捷的“一对多”专利许可,提升对接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从指导专利权人规范提交开放许可声明、推动试点项目便捷转为开放许可、指导专利权人合理估算许可使用费、加强开放许可声明信息的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各方作用促进供需对接等多方面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高效运行。 根据许可制度,专利权人自愿提交专利开放许可声明,对专利许可使用费“明码标价”,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向全社会“广而告之”,任何单位或个人书面通知专利权人并按照标价付费即可获得实施许可,对所有被许可方“一视同仁”。 【重要讲话】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It is important to further reform management system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systems and mechanisms for talent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foundational system …

每日一词|专利开放许可制度 patent open license system
5 months, 3 weeks ago

每日一词|专利开放许可制度 patent open license system

China Daily  

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通知称,国家将全面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高效运行,拓展专利转化运用的模式和渠道。 China will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patent open license system, according to a notice issued by China's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dministration. 国家知识产权局(人民视觉 资料图) 【知识点】 专利开放许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四次修改新设的一种专利特别许可,是专利转化运用的制度创新,有利于实现简便快捷的“一对多”专利许可,提升对接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从指导专利权人规范提交开放许可声明、推动试点项目便捷转为开放许可、指导专利权人合理估算许可使用费、加强开放许可声明信息的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各方作用促进供需对接等多方面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高效运行。 根据许可制度,专利权人自愿提交专利开放许可声明,对专利许可使用费“明码标价”,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向全社会“广而告之”,任何单位或个人书面通知专利权人并按照标价付费即可获得实施许可,对所有被许可方“一视同仁”。 【重要讲话】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It is important to further reform management system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systems and mechanisms for talent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foundational system …

每日一词|专利开放许可制度 patent open license system
5 months, 3 weeks ago

每日一词|专利开放许可制度 patent open license system

China Daily  

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通知称,国家将全面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高效运行,拓展专利转化运用的模式和渠道。 China will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efficient operation of the patent open license system, according to a notice issued by China's 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dministration. 国家知识产权局(人民视觉 资料图) 【知识点】 专利开放许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四次修改新设的一种专利特别许可,是专利转化运用的制度创新,有利于实现简便快捷的“一对多”专利许可,提升对接效率,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国家知识产权局近日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专利开放许可制度实施工作的通知,要求从指导专利权人规范提交开放许可声明、推动试点项目便捷转为开放许可、指导专利权人合理估算许可使用费、加强开放许可声明信息的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各方作用促进供需对接等多方面推动专利开放许可制度高效运行。 根据许可制度,专利权人自愿提交专利开放许可声明,对专利许可使用费“明码标价”,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向全社会“广而告之”,任何单位或个人书面通知专利权人并按照标价付费即可获得实施许可,对所有被许可方“一视同仁”。 【重要讲话】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多元化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It is important to further reform management system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systems and mechanisms for talent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foundational system …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6 months, 1 week ago

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China Daily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 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2024年6月28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使节,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70年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式发表,成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就是要在新形势下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劲动力。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各位嘉宾和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在近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处理国与国关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促进全人类发展与进步,始终是各国不懈探索的重大命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立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风起云涌,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同时,冷战阴云笼罩世界,“强权即公理”甚嚣尘上。刚刚获得独立的新生国家渴望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积极谋求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努力改善外部环境尤其是周边环境。在此背景下,中国领导人首次完整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纳入中印、中缅联合声明,共同倡导将五项原则确立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于亚洲,迅速走向世界。1955年,20多个亚非国家出席万隆会议,在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倡导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将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1970年第二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法原则宣言》、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都明确采纳五项原则。五项原则被相继载入一系列重要国际文件,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遵循。 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超越隔阂,经久愈韧、历久弥新,成为开放包容、普遍适用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第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治树立了历史标杆。五项原则充分体现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顺应国际关系发展的时代潮流,符合世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同时,强调国与国关系相互、平等的实践要求,凸显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五项原则涵盖国与国在政治、安全、经济、外交等方面和平共处的基本规范,为各国践行国际法治精神、建立正确相处方式提供了准确清晰、行之有效的行为准则。 第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提供了正确指导。凡是遵循五项原则,即使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不同、发展水平和体量规模不同的国家,也完全可以建立和发展相互信任和友好合作的关系。五项原则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开辟了崭新道路,超越了“集团政治”、“势力范围”等陈旧狭隘观念和对立对抗思维。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联合自强汇聚了强大合力。五项原则凝结了发展中国家对改变自身命运、追求变革进步的深刻思考。在五项原则激励和鼓舞下,越来越多亚非拉国家相互声援和支持,奋起抵御外来干涉,成功走出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五项原则还促进了南南合作,推动了南北关系改善和发展。 第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秩序改革和完善贡献了历史智慧。五项原则的出发点就是维护弱小国家在强权政治环境中的利益和诉求,旗帜鲜明反帝、反殖、反霸,摒弃了穷兵黩武、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为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 历经70年岁月洗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财富,值得悉心珍视、继承、弘扬。在此,我谨对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老一辈领导人表示深切缅怀,对长期以来坚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各国有识之士致以崇高敬意!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历史的接力一棒接着一棒向前奔跑,人类进步事业在对时代之问的回答中一程接着一程向前迈进。70年前,面对热战的惨痛浩劫和冷战的分裂对峙,那一代人为了维护和平、捍卫主权,给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答案。这个答案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不仅没有褪色过时,反而焕发出更加引人注目的光芒。70年后的今天,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中国又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从中国倡议扩大为国际共识,从美好愿景转化为丰富实践,有力推动世界走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都根植于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彰显了中国外交自信自立、坚持正义、扶弱扬善的精神风骨,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世界情怀,都展现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是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传承、弘扬、升华。 这一理念立足于国与国命运交织、休戚与共的客观现实,树立了平等和共生的新典范。中国主张各国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各国携手应对挑战、实现共同繁荣,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推动人类社会实现更加安全、更加繁荣的和平共处。 这一理念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开辟了和平和进步的新境界。中国呼吁各方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坚守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初心,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增进各国人民共同利益。 这一理念着眼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丰富了发展和安全的新实践。中国团结各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实现从双边到多边、从区域到全球、从发展到安全、从合作到治理的历史跨越,有力引领和推动了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为国际社会带来和平稳定的前景,为各国人民增添繁荣发展的福祉。 在历史的关键当口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对人类文明的探索没有穷期,对建设美好世界的努力不会止步。无论世界怎么发展,都改变不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我们要以同球共济精神珍爱和呵护地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生存的乐土。 未来值得期许,挑战必须应对。面对和平还是战争、繁荣还是衰退、团结还是对抗的历史抉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内涵,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目标不懈努力。 ——我们要坚持主权平等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所有国家一律主权平等,在此基础上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不能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就是主张要确保各国都能在多极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在遵守国际法前提下发挥应有的作用,确保世界多极化进程总体稳定和具有建设性。 ——我们要夯实相互尊重的基础。国家之间打交道,首先要把平等相待、互尊互信摆在前面。要尊重各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阶段,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要共同维护好不干涉别国内政这一“黄金法则”,共同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搞阵营对抗和各种“小圈子”,反对强迫别国选边站队。 ——我们要实现和平安全的愿景。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各国必须共担维护和平责任,同走和平发展道路,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在国与国相互依存的今天,追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独享安全是行不通的。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就是倡导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促安全,构建起更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 ——我们要汇聚共筑繁荣的动力。中国有句古语“仁者爱人,智者利人。”拉美也有哲言“唯有益天下,方可惠本国”,阿拉伯谚语则说“人心齐,火苗密;人心散,火不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需要的不是制造分裂的鸿沟,而是架起沟通的桥梁;不是升起对抗的铁幕,而是铺就合作的坦途。我们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践行全球发展倡议,目的就是要实现增长机遇的普惠,推动发展道路的包容,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让“地球村”里的国家共谋发展繁荣,让共赢的理念成为共识。 ——我们要秉持公道正义的理念。没有公道正义,强权政治就会横行无忌,弱肉强食就会大行其道。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联合国权威和核心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从未过时,反而更加重要。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就是要坚持国际规则由各国共同书写、共同维护。世界上的事要由各国商量着办,不能允许谁的“胳膊粗”就听谁的。 ——我们要展现开放包容的胸襟。世界各国犹如乘坐在同一条命运与共的大船上,这艘船承载的不仅是和平期许、经济繁荣、科技进步,还承载着文明多样性和人类永续发展的梦想。历史上,多元文明相互遇见、彼此成就,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大发展、大繁荣,书写了美美与共、交流互鉴的灿烂篇章。中方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就是旨在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促进各种文明包容互鉴。这个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不同文明完全可以在平等相待、互学互鉴中兼收并蓄、交相辉映。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70年历史发展反复证明,加强团结合作、增进沟通理解是各国共迎挑战、共创未来的有效途径。环顾世界,“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为推动人类进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球南方”应当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携手共进,走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列。 我们要共同做维护和平的稳定力量,推动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分歧和争端,建设性参与国际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共同做开放发展的中坚力量,推动发展重回国际议程中心位置,重振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深化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共同做全球治理的建设力量,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推动全球治理架构更为均衡有效;共同做文明互鉴的促进力量,增进世界各国不同文明沟通对话,加强治国理政交流,深化教育、科技、文化、地方、民间、青年等领域交往。 为更好支持“全球南方”合作,中方将设立“全球南方”研究中心,未来5年向“全球南方”国家提供1000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卓越奖学金”名额、提供10万个研修培训名额,并启动“全球南方”青年领军者计划。中方将继续用好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同有关方共同设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三方合作示范中心,支持“全球南方”国家经济发展。中方将在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续设南南及三方合作基金,增加1000万美元等值人民币捐款,用于支持“全球南方”农业发展。中方愿同更多“全球南方”国家商谈自由贸易安排,继续支持世界贸易组织发起的促贸援助倡议并持续注资“中国项目”,欢迎更多“全球南方”国家加入《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国际经贸合作框架倡议》。从现在起至2030年,中国自发展中国家累计进口额有望超过8万亿美元。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载入中国宪法,成为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石。当前,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上,中国将继续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各国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不会改变。我们绝不走殖民掠夺的老路,也绝不走国强必霸的歪路,而是走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在和平和安全问题上,中国是世界上纪录最好的大国。我们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的热点问题解决之道,在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以及涉及朝鲜半岛、伊朗、缅甸、阿富汗等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中国力量每增长一分,世界和平希望就增多一分。 中国同各国友好合作的决心不会改变。我们积极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中国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推动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中国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完善。 中国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14亿多中国人民整体迈入现代化,意味着形成一个超过现有发达国家规模总和的巨大市场。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永远不会关上。我们正在谋划和实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措施,继续扩大制度型开放,形成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只会损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这是中国革命先驱100年前说过的话。今天,推动人类和平和发展事业的接力棒,历史地落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让我们以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为起点,肩负历史使命,携手勇毅前行,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本文相关阅读 Full Text: Address by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at conference marking 70th anniversa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