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日,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北京举行。 The Research Center on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was officially inaugurated in Beijing on January 2, 2025. 2024年12月3日,旅客乘坐列车抵达中老铁路磨憨站。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思想,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时代课题给出的中国答案,具有宝贵理论价值、重大时代意义和深远世界影响。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事访问、多边峰会等国际场合,多次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深入阐述,推动这一重大理念不断丰富发展。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发表演讲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之际,开创性地提出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道路、创造条件。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5个方面系统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 2017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历史性演讲,全面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即: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激化、大国竞争博弈加剧,世界更加迫切需要为解答“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采取实际行动、迈出坚定步伐。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21年、2022年和2023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回应了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普遍诉求,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可行思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在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年来的丰富实践进行了全面总结,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创新观点和重要论断,拓展了其理论深度和实践维度,增强了其战略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 2024年6月,面向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的各国来宾,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深刻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指出这一理念立足于国与国命运交织、休戚与共的客观现实,树立了平等和共生的新典范;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开辟了和平和进步的新境界;着眼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丰富了发展和安全的新实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弘扬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展现了科学理论的思想伟力,阐明了百年变局的中国主张。目前已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同中国一道,建设起不同形式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多次写入联大决议和多边文件,推动人类社会巨轮驶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重要讲话】 双方要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It is essential to make joint efforts to uphold the Five Principles of Peaceful Coexistence and other basic norms govern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omote …
想想2008年的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新冠疫情大流行、俄乌和中东冲突……每一次危机都始于特定的地区,但其影响在世界各地都能感受得到。我们不可能孤立自己,因为每一个问题都可能而且已经在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和环境领域产生严重影响。 我们的世界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我们必须做出选择:要么维持现状,但后果可能是自我毁灭;要么通过重大变革来拯救我们的文明,为全球团结开辟新的道路。 我们要谋划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主权平等的命运共同体。任何一国都不应干涉别国的内政。各国应该共同地、民主地管理全球事务,而不是听命于最强大的国家。各国应该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把文明多样性视为人类进步的动力,而不是全球冲突的根源。 图片来源:新华社 我们应该发展新的大国竞争模式,从军事冲突转向应对气候变化、卫生危机等共同问题。大国应促进经济合作共赢,而不是“零和”博弈和技术竞争。它们还应该将非西方的治理实践与西方的“普世价值”体系结合起来,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 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础是互联互通、信任、和平与发展。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促进互联互通,全球文明倡议可以帮助建立信任,全球安全倡议可以构筑和平,全球发展倡议则可以推动发展——所有这些中国倡议都为全球共同进步提供了路线图。 这就是“中国梦”,它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梦想,而是正逐渐在全球范围变成现实。从树立抱负到成就辉煌,中国的道路反映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其背后是坚韧不拔的努力和以人为本的态度。当一个人强大而有能力时,他会设定目标并帮助别人实现这些目标——这就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上面提到的四个中国倡议之间的关系:没有沟通就没有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和平,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一带一路”建设有两个原则:一是互联互通,包括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等“硬联通”,也包括人文交流等“软联通”;二是伙伴关系。“硬连通”主要涉及物理设施,而“软连通”则侧重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伙伴关系强调共同思考、共同努力、共同受益,这是合作的本质。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表示,我们的世界正遭受“信任赤字失调”。通过包容多样性来建立信任至关重要。不同的语言、文化、文明和风俗习惯在这个世界上共存。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协调这些差异,我们将创造一个美好的、多样化的人类未来。这是全球文明倡议的精髓所在,是绵延数千年的古丝绸之路精神的现代体现。 现在是时候探索过去,重新发掘我们祖先的宝贵原则,并把它们作为永恒的财富来塑造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强调,我们是一个全球共同体,我们所面临的挑战需要包容性合作来应对。 互联互通、信任、和平、发展的精髓贯穿于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所有文明之中。我们必须从这些古老智慧中汲取营养,了解我们的祖先如何使用这些原则,将这些诞生于古代文明中的解决方案运用到现在和未来。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全球安全倡议是一项公共产品,旨在避免陷入西方集团的对抗政策,重返冷战时期的分裂局面。它强调要坚持《联合国宪章》原则,鼓励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最近,我和一位中国朋友聊天,告诉他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不要总盼着中国会走向战争;相反,中国将支持维和行动。中国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联合国的创始理念为基础,树立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典范。 全球发展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加入了“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对其目标表现出广泛的支持与信心。该倡议有望促进全球平等和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赞赏。联合国全力支持这一倡议,并希望与中国进一步合作。这一倡议重点关注减贫等核心概念和优先领域,是全球发展的路线图。 在全世界倡导和平与发展的人们的支持下,这些中国倡议开辟了一条通往人人享有繁荣未来的道路——这个未来世界有三大特征:以对话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治理和多边主义原则。 未来不是靠我们等来的,而是要由我们亲手创造出来的。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上文中描述的这种美好未来降临——我们必须付出积极的努力来实现这些目标。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Setting a new course toward global unity"
中国始终专注于处理好自身事务,并愿与各方携手,推动共同发展,促进全球和平与稳定。携手走发展之路没有偏向性,中国同样向美国伸出了友谊与合作之手,呼吁美国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然而,12月23日,美国总统拜登将“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签署成法,此举无疑是为了确保美国在其卸任后继续推进全球扩张,遏制中国。 该法案将美国军费支出提升至约8950亿美元,较上一财年增长1%。法案中包含了采购军事装备以及提升美国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竞争力”的条款,还要设立基金,用于向中国台湾输送军事资源。 为了给巨额军费开支寻找借口,法案中充斥着“中国威胁”谬论。法案中提到中国多达107次,俨然成为美国日益偏执的对华对抗立场的宣言。这份法案不仅涉及激光雷达和半导体设备等敏感领域,还将军品采购禁令扩展到包括无人机技术在内的中国产品,乃至更为普通的中国商品,如大蒜。 多年来,美国一直竭力维持自身的军事优势,将其视为维系全球霸权的重要手段,长期保持全球最高的军费开支和最大的军备扩张。这种军事投入使其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投射力量,随意发动战争、入侵他国。 因此,毫不奇怪,美国最新的国防政策尽管打着“保卫国土”和“对抗全球对手”的口号,但其真实目的却暴露无遗:巩固军事霸权。这一野心勃勃的目标只会给其他地区带来不稳定。 随着美国战略重心转向所谓的“大国竞争”,美国一直在兜售一种好战叙事,通过巩固军事联盟网络、迫使其他国家选边站队、挑起地区冲突等手段,煽动全球紧张局势和阵营对抗。 美国不断炒作过时的“中国威胁论”,不仅加剧了中美双边关系的紧张态势,也损害了中国的发展利益,导致中国面临更大的安全挑战。因此,法案一经签署成法便立即遭到了中国的强烈批评和抗议,中国外交部敦促美方不得实施上述法案涉华消极条款。 中国一再警告,台湾问题、民主人权、道路制度、发展权利是中方的四条红线,不容挑战。然而,美国国防授权法案中涉及中国的消极内容表明,美国无意尊重这些红线。 对拜登新签署的国防授权法案不满的恐怕不止中国。众所周知,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并不热衷大规模海外军事支出,而且如果从特朗普的首个任期来看,他似乎对战争兴趣寥寥。 即将上任的特朗普政府没有必要沿用前任不明智的全球策略,对抗不仅将耗费巨资,还可能引发全球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的直接冲突,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新一届政府最好避免在全球事务中采取前任的对抗性和摩擦性做法,而是寻求营造开放、包容和非歧视性的国际合作环境,这才是“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正确方式。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12月26日社论 原文标题:Lessons to be learned from past four years 编译:赵双莹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责任编辑:王辉】
导读:中国和印尼都是煤炭大国,两国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转型方面拥有相似的目标和愿景。中国是印尼最大贸易伙伴及主要投资者。印尼在寻求能源自给自足、增加可再生能源产能和碳中和的过程中,中印尼绿色伙伴关系成为关键。中国投资者已在印尼绿色领域进行了重大投资,双方需进一步协调绿色转型计划,调整市场动态并展示成果,以深化联系并共同迈向绿色经济。 今年11月,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在赴秘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前访问了中国。此次访问期间,两国签署了一系列绿色转型关键领域的投资协议,包括锂、新能源汽车和绿色能源发展等。这是普拉博沃自今年2月当选总统以来第二次访华,说明了两国关系的重要性。中国现在是印尼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印尼基础设施和绿色项目的主要投资者。 在全球竞争的大背景下,印尼总统提出的GDP增长8%的目标,以及推进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战略绝非易事。印尼60%的石油需求依靠进口,实现国家能源自给自足是他的首要议程。所有这些,再加上印尼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产能增加两倍、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意味着利用中印尼伙伴关系发展清洁能源价值链是关键的优先事项。 在普拉博沃的前任佐科执政时期,印尼在吸引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绿色投资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引进了电动汽车制造商五菱、比亚迪,以及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天合光能等中国企业赴印尼投资,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国内需求和出口市场。 印尼提供了全球一半的镍,在镍的冶炼和基础加工行业,该国吸引了中国的大笔投资。虽然供应链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改善,但这些投资表明,中国投资者能够做出快速调整,同印尼更广泛的经济目标保持步调一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印尼为实现其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的气候目标,每年需要投资190亿美元,但到目前为止,实际投资只有不到三分之一,这一缺口也意味着机遇。 印尼的外交目标是在探索新经济机遇的同时培育历史纽带,而中国正是深化绿色伙伴关系的天然合作伙伴。 普拉博沃政府提出了“八大愿景”,其中部分内容是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自力更生,这与中国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景有一些相似之处。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好是绿色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亚洲地区已经出现了多项转型倡议,如“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和日本的“亚洲零排放共同体”倡议。而中国提出的倡议不仅是以上倡议的简单补充,其独特之处在于,中国在低成本、高科技绿色产业方面具有优势,中国与印尼在高速增长和加快建立全球联系方面也有共同目标。 虽然中国和印尼在历史上都是煤炭大国,但中国在绿色领域的加速发展表明,全球绿色转型可以被视为机遇,而不是风险。随着东南亚国家竞相进入绿色价值链,印尼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位新上任的外向型总统必须抓紧行动。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政府需要对可再生能源建设提出一致的政策信号,鼓励建立地方产业,同时保证公正透明的绿色转型。此外还有几件事要记住。 首先,印尼的绿色计划和路线图需要更好的协调和问责机制。建立合作关系只是开始,下一步必须提出明确的近期目标供各方“对表”,这对于项目向前推进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总路线图,为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指明方向。在这个路线图中,各部门的计划应是总体议程的补充,而不是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其次,必须对全球市场动态作出反应,及时调整。全球绿色转型不是一个线性过程。技术进步和标准完善是同步进行的,解决了绿色价值链的各种不完善之处。随着对环境影响和劳工标准的关注不断增加,印尼政府和中国投资者都需要采取相应的行动。 三是要向印尼和海外展示中国负责任的绿色投资成果。在双方的合作中,虽然仍存在挑战,但也涌现出了许多积极正面的故事,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被更广泛的印尼公众所知。 最终,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里,仅建立“伙伴关系”恐怕是不够的。在通往绿色经济的漫漫长路上,中印尼两国可以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What close Sino-Indonesian collaboration could mean"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责任编辑:高琳琳】
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G20第十九次峰会上,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领导人面临着众多挑战:乌克兰和中东地区的持续冲突、潜在的地缘政治热点、全球经济乏力、国际贸易和国与国关系中愈演愈烈的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倾向、气候变化对世界最贫困群体的毁灭性影响,以及一些关键性全球治理机构的事实性瘫痪……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似乎没有尽头。然而,所有问题的核心都与“正义”和“可持续性”密切相关,这也是主题为“构建公正的世界和可持续的星球”的里约峰会希望重点解决的两大议题。 就当前实际影响而言,此次峰会最重要的成就是启动“抗击饥饿与贫困全球联盟”。尽管有分析人士预测此次会议无法达成联合最终声明,但与会领导人确实做到了。这本身就表明,各国已共同认识到,重塑日益分裂的世界迫在眉睫。 与会领导人都参与了讨论,其中西方观点展现出一定的分裂性,而“全球南方”成员则更注重包容性。 中国明确主张正义和包容促进共同利益。中国领导人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会议上分别发表了题为《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和《携手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讲话。这些讲话不仅与里约峰会的核心关切高度契合,而且再次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视角出发,阐述了中国对全球公正发展与治理的愿景。 中国敦促各国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保护主义抬头的受害者,中国结合自身扶贫经验,呼吁多一些合作桥梁,少一些“小院高墙”;为建设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中国呼吁营造开放、包容、非歧视的国际经济合作环境,以缩小南北发展差距;面对国际社会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分歧和阵营对抗,中国呼吁各国恪守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是中国作为“全球南方”一员履行其对全球公共利益承诺的重要举措。这些行动既着眼于中国自身发展需要,也关注“全球南方”其他成员的发展需求,立基于中国多年来在全球发展事业中推行的有效方案,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对非援助项目、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等,是切实可行的,不会沦为空谈。这些行动与国际社会对建设合作型、稳定型、开放型、创新型、生态友好型世界经济愿景高度契合,不让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人掉队。 然而,仅凭峰会期间展现的互信和善意,还不足以让各国将彼此的发展视为机遇而非挑战。事实上,要避免零和博弈使“冷战2.0”预言成为现实,各国应抛开分歧,互伸援手。这是时代的召唤,各国必须对此作出回应。 本文译自《中国日报》11月20日社论 原文标题:New starting point for G20 to act as force to move history forward in right direction 编译:赵双莹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责任编辑:王辉】
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G20第十九次峰会上,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领导人面临着众多挑战:乌克兰和中东地区的持续冲突、潜在的地缘政治热点、全球经济乏力、国际贸易和国与国关系中愈演愈烈的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倾向、气候变化对世界最贫困群体的毁灭性影响,以及一些关键性全球治理机构的事实性瘫痪……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似乎没有尽头。然而,所有问题的核心都与“正义”和“可持续性”密切相关,这也是主题为“构建公正的世界和可持续的星球”的里约峰会希望重点解决的两大议题。 就当前实际影响而言,此次峰会最重要的成就是启动“抗击饥饿与贫困全球联盟”。尽管有分析人士预测此次会议无法达成联合声明,但与会领导人确实做到了。这本身就表明,各国已共同认识到,重塑日益分裂的世界迫在眉睫。 与会领导人都参与了讨论,其中西方观点展现出一定的分裂性,而“全球南方”成员则更注重包容性。 中国明确主张正义和包容促进共同利益。中国领导人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会议上分别发表了题为《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和《携手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讲话。这些讲话不仅与里约峰会的核心关切高度契合,而且再次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视角出发,阐述了中国对全球公正发展与治理的愿景。 中国敦促各国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保护主义抬头的受害者,中国结合自身扶贫经验,呼吁多一些合作桥梁,少一些“小院高墙”;为建设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中国呼吁营造开放、包容、非歧视的国际经济合作环境,以缩小南北发展差距;面对国际社会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分歧和阵营对抗,中国呼吁各国恪守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中国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是中国作为“全球南方”一员履行其对全球公共利益承诺的重要举措。这些行动既着眼于中国自身发展需要,也关注“全球南方”其他成员的发展需求,立基于中国多年来在全球发展事业中推行的有效方案,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对非援助项目、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等,是切实可行的,不会沦为空谈。这些行动与国际社会对建设合作型、稳定型、开放型、创新型、生态友好型世界经济愿景高度契合,不让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人掉队。 然而,仅凭峰会期间展现的互信和善意,还不足以让各国将彼此的发展视为机遇而非挑战。事实上,要避免零和博弈使“冷战2.0”预言成为现实,各国应抛开分歧,互伸援手。这是时代的召唤,各国必须对此作出回应。 本文译自《中国日报》11月20日社论 原文标题:New starting point for G20 to act as force to move history forward in right direction 编译:赵双莹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责任编辑:王辉】
2024年11月1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致贺信。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on November 11, 2024 sent a congratulatory message to the Global South Media and Think Tank Forum. 这是2024年8月20日在南非北开普省拍摄的南非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项目(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2024年11月11日至12日,首届“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在巴西圣保罗举行。论坛主题为“唱响‘全球南方’主旋律 开启发展振兴新征程”。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家媒体、智库、政府部门、企业等机构的约350名代表参会。 一个时期以来,全球南方成为国际关系中的热词,受到国际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今天,世界各地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全球南方来指代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集合体。从地理上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因此,国际社会习惯把发达国家称为“北方国家”,把发展中国家称为“南方国家”。从政治属性上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摆脱殖民枷锁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开始使用“南方”概念来表明发展中国家与工业化国家代表的“北方”之间存在系统性不平等,“全球南方”则是“南方”这一概念的拓展延伸。 2024年以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在中国举办,扩员后的“大金砖”峰会在俄罗斯举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峰会即将分别在秘鲁、巴西登场……相继举行的这些重要多边会议,点亮了全球治理的“南方时刻”,成为全球南方联合自强的重要标志。此时此刻,新华通讯社和巴西通讯公司联合主办“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众多全球南方国家媒体智库相聚在一起,表明了媒体智库为全球南方团结壮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鼓与呼的文化自信、历史自觉。 【函电贺词】 当前,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在人类进步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始终是全球南方的一员,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愿同广大全球南方国家一道,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At present, the Global South is growing with a strong momentum and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cause of human progress. China is willing to work alongside Global …
11月2日上午,CACIE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第25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第四届国际艺术教育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开幕。论坛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国际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国际艺术教育专委会)、北京大学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共同承办。 本届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本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暨展览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主办,以“教育:为人人 为未知 为未来”为主题,吸引了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余名中外教育界人士、驻华使领馆官员和企业代表等参加。第四届国际艺术教育论坛以“艺术教育与人类健康”为主题,聚焦艺术教育在促进全年龄人口身心健康中的独特作用。 第四届国际艺术教育论坛:艺术教育与人类健康 上午9点,论坛开幕式正式启动,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王蓓副教授主持。她首先对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各承办单位及专委会各会员单位所提供的支持与合作表达了衷心的感谢。随后,她对莅临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进行了隆重介绍,并对与会的专家学者、全国各地的会员单位代表以及文化艺术界的代表致以热烈的欢迎。 傅博副秘书长致辞 论坛首先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傅博致辞。她代表协会对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参会的中外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她指出,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健康第一”理念为艺术教育与健康发展的融合指明了方向。她提出三点建议:利用数字技术赋能学校美育、通过青年交流促进社会美育、集结专业资源推进教师健康发展。希望论坛成为思想交流与合作创新的平台,共同推动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Francois Colbert院士致辞 Ellis Jones教授致辞 随后,世界文化艺术管理学会主席Francois Colbert院士和英国皇家戏剧学院前副校长Ellis Jones教授分别发表了开幕致辞。Colbert院士提到,艺术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促进身心健康。他分享了自己在艺术管理领域的经验,强调艺术在治愈心理和生理上的潜力。Ellis Jones教授则提到,表演艺术为社会带来了丰富的连接,能够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交技能,展现出艺术教育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两位专家一致认为,艺术教育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希望通过国际合作促进艺术在健康领域的应用,推动社会的积极发展。 国际艺术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北京大学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联合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林一教授最后致辞。她回顾了国际艺术教育专委会自2022年成立以来的工作,强调了“大艺术教育观”、跨文化视角和国际合作理念的一贯性。专委会致力于通过艺术教育实现美育浸润,促进全年龄人口的身心健康。本次论坛将深入探讨艺术教育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期待与会专家和学者的深入交流,共同推动艺术教育在健康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王蓓副书记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嘉宾进行了合影留念。随后,论坛进入专题研讨环节,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与舞蹈系系主任佟佳家副教授主持,与会嘉宾围绕“艺术教育与人类健康”的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林一教授开幕式致辞并做主报告 林一教授首先发表了题为《艺术与健康研究新框架》的主报告。她指出,艺术治疗已经从最初的“绿色处方”演变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处方”,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健康干预手段。她回顾了艺术治疗的发展历程和科学对其有效性的论证,认为其不仅是对精神与心理疾病患者的帮助,更是全社会情感疗愈的重要活动。她指出,“艺术治疗”的概念主要属于临床的范畴,其对象主要针对患有精神疾病和焦虑、抑郁、自闭等心理问题的“患者”。因此,若要使艺术在更广泛的范畴服务于人类的身心健康,首先要在概念上突破壁垒。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科学验证之后,艺术治疗已经进入医院、学校、社区等多种场域,从概念上,人们更多地使用了“艺术疗愈”来替代“艺术治疗”,充分体现了“艺术疗愈”概念的广泛的社会性,已经成为“全球处方”。这就要求我们从理论上和机制上进行新的阐释和建构。她认为,要让艺术疗愈在整个社会、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健康发展,需要系统思维。她提出了融入人类学和复杂系统科学视角的“艺术与健康研究新框架”,建议整合国际经验和在地智慧,整合学校教育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体系和行业协会专业能力培养和评价体系,建立艺术疗愈行业标准和分层分级评价体系以及伦理监管的政策措施,培养满足“疾病治疗、疾病预防、主动健康、社会福祉、跨文化理解”五位一体需求的不同层次的艺术疗愈人才,通过艺术教育实现美育浸润,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全年龄人口的身心健康。为艺术服务于全球健康和美好生活以及跨文化理解提供中国方案。 黄昌勇教授主题发言 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剧作家黄昌勇教授以《艺术教育与艺术生态》为题进行了线上发言。他回顾了艺术疗愈的历史,并提出中国艺术教育在整体布局上仍面临挑战,包括对西方艺术教育模式的依赖,以及缺乏对新兴领域如艺术疗愈和艺术科技的重视。同时,艺术教育的主体认定仍偏向于专业创作人才的培养,缺乏创新与生态重构。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艺术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形成科学的布局与顶层设计,以推动艺术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Nadia Paredes教授主题发言 美国艺术治疗协会主席Nadia Paredes教授以《Healing Through Creativity: The Intersection of Arts Education and Human Well-being》为题发言。她分享了个人经历,强调艺术在情感疗愈中的强大力量,指出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美学或技艺,更是促进个人与社会整体健康的关键。她提到,多种研究表明,艺术能够帮助人们表达深层次情感,增强认知和情绪能力,推动社会成长。她呼吁将艺术全面融入教育和卫生系统,用创意活动提升社区的联系与心理健康。 张尧教授主题发言 国家大剧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总监制张尧教授以《艺术改变生活的实践——以国家大剧院为例》为题进行了线上发言。他提到,国家大剧院自成立以来,秉持公益性和高品质美育理念,通过高水平艺术提升大众审美与精神素养,实现艺术改变生活的核心价值。大剧院每年举办约1000场艺术普及活动,覆盖广泛的社会群体,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他强调,艺术教育是艺术改变生活的必经之路,能够提升全社会的精神风貌与健康素质。 董宁女士主题发言 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国家二级导演董宁以《以艺养心——戏剧与观众的心灵对话》为题发言,她指出,戏剧的独特之处在于真实时空中创造的心灵交流,这种交流能激发情感共鸣和思考,达到心灵的滋养和心理健康的促进。一部优质戏剧作品不仅养眼,更重要的是“养心”,让观众在感官愉悦中获得精神满足。她期望能够用舞台艺术、剧场空间达到心灵共享的目的,以文化人、以艺养心,助力社会精神生活的升华。 袁禾教授主题发言 北京舞蹈学院二级教授袁禾以《重视舞蹈疗愈 促进身心健康》为题,由主持人代为发言。她回顾了中国舞蹈疗愈的悠久历史,提到早在原始时代便有通过舞蹈疏通筋络、增强体质的记载,展现了舞蹈在促进健康方面的有效性。她指出,舞蹈作为一种直接的艺术表达方式,通过人体动作激发情感和情绪,不仅有助于生理康复,还能积极地影响心理状态,形成身心健康的双向促进,同时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互动。 赵力教授主题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教授以《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语境下的艺术治疗教学》为题发言。他指出,艺术治疗教育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推进,在中国,高校历经了长时间的基础铺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跨学科融合是其发展的核心特征。他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的相关创新,包括整合艺术治疗课程,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鼓励师生参与医院和社区的实际项目等。期望通过多元合作推动中国艺术治疗的未来发展,回应社会的多样需求。 曹晓乔教授主题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艺术治疗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曹晓乔以《艺术治疗理念与美育教学建设》为题进行了线上发言。她指出,艺术治疗课程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艺术表达解决情感问题,增强自信。在互动式教学中,许多学生给予了正面反馈,表示在真实的艺术创作中感受到了自我疗愈,她呼吁在美育教学中纳入艺术与健康的公共课程,设立艺术疗愈实践中心,为学生提供安全、愉悦的心理支持空间,推动艺术治疗人才的培养。 陈葸静老师主题发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葸静以《结合数字技术的音乐干预在亚健康人群的应用》为题发言。她指出,人群的亚健康状态已十分普遍,亟需通过有效手段进行干预。传统音乐治疗虽有效,但治疗师资源有限,结合数字技术的音乐干预能够提升干预的可及性和个性化。她分享了在疫情期间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音乐干预的成功案例,结果显示参与者的焦虑显著降低。未来应探索更多与数字技术结合的艺术治疗形式,以更好地促进大众的身心健康。 佟佳家副教授主持主题研讨和圆桌论坛环节 专题探讨结束后,圆桌论坛在主持人佟佳家副教授的引导下拉开帷幕。圆桌论坛以“‘大艺术教育观’下的身心观照——艺术教育的道与技”为主题,邀请了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共同探讨艺术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重价值。 圆桌论坛:“大艺术教育观”下的身心观照——艺术教育的道与技 绵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丁淑月指出,艺术教育涵盖了中华优秀道德文化,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她强调,艺术教育通过视觉和感受触动心灵,传递人的温暖、礼的优雅、智的敏锐、信的坚守,是全面育人的重要途径。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附属艺术学校校长、国家一级演员侯国栋强调,艺术类中专院校的使命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艺术技能,还要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真正热爱。他们正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结合时代发展,培养有艺术底蕴的优秀人才。 北京丝路音乐研究院研究员阎晓丹指出,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对支持中国艺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艺术疗愈是高性价比的心理健康前置干预手段,尤其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具有广阔前景。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资源将为艺术疗愈事业提供有力支持。 中央歌剧院青年女高音歌唱家苓涓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歌剧演员在艺术传播中的体验和感悟。她通过自身的实践,体会到艺术表演和艺术教育的相辅相成。她强调,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心灵的触动和滋养,有助于实现身心和谐。 林一教授闭幕致辞 圆桌论坛结束后,林一教授为论坛致闭幕辞。她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要讲话的精神,指出艺术教育在弘扬中华文化和增进国民健康方面的作用显著。随后,她宣读了本次论坛与国际同行达成共识的《艺术疗愈全球发展倡议书》,提出包括:界定艺术疗愈作为面向公众的系统性概念、建立国际相对统一的课程体系和专业能力评价体系、加强高校和国际艺术与健康学术组织的交流合作、探索数字技术在艺术疗愈和艺术促进健康方面的应用以及联合发布国际艺术与健康研究最新动态等五项倡议。 …
9月29日,由中国日报社和鄂尔多斯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漫画插画大展2024颁奖仪式在鄂尔多斯美术馆举办。 本届大展主题为“同一个地球”,号召大家携手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自2024年5月15日大展征稿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近60个国家和地区的漫画、插画作品近3700幅,其中海外稿件1400余幅。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漫画插画大展奖项设置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AI作品优秀奖和入围奖,本届大展除传统奖项设置外,为了彰显鄂尔多斯市在防沙治沙、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专设了生态鄂尔多斯奖,9件作品获奖。 生态鄂尔多斯奖Eco-Friendly Ordos Prize 鄂尔多斯之眼 Eye of Ordos 艾力 Ai Li 中国 China 生态鄂尔多斯奖Eco-Friendly Ordos Prize 绿动鄂尔多斯:新时代的崛起与繁荣 Green Movement in Ordos: Rise and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 卜伊硕 Bu Yishuo 中国 China 生态鄂尔多斯奖 Eco-Friendly Ordos Prize 相伴福禄 With Luck and Prosperity 贾殿志 Jia Dianzhi 中国 China 生态鄂尔多斯奖 Eco-Friendly Ordos Prize 同一个地球,与自然携手同行 One Earth, With Nature 李丹 …
巴黎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表现优异,取得我国参加夏季奥运会境外参赛历史最好成绩,全国人民对中国运动健儿的表现感到骄傲。8月20日,为表彰突出贡献集体和突出贡献个人,第33届夏季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总结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此次总结大会,传递出国家对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视。 本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参赛运动员共404人,参加了30个大项232个小项的比赛,收获40金27银24铜。犹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新中国的奥运代表团重返奥运赛场,以收获15枚金牌的成绩震惊世界。一路走来,四年后的洛杉矶奥运会必将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实力的又有一个里程碑。 一定程度上,巴黎奥运会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充满自信和活力的中国,运动员在更多赛事上取得突破的同时,中国的技术、产品和赞助企业也备受关注。 赛场上,中国制造和中国设计的体育器材和中国企业的身影无处不在,充分说明了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显著进步。而对于中国体育代表团,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他们在巴黎奥运会上的表现,那就是“突破”。得益于中国队采取俱乐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通过针对性、个性化培训项目发掘和培养后备力量,除跳水、乒乓球、举重等六个传统强项之外,中国运动员在起步较晚的项目上取得长足进步,展示出新兴项目在中国的巨大潜力。同时,中国群众体育、青少年体育在近几十年里蓬勃发展,为竞技体育储备了大量人才,提升了中国体育的整体水平。 在巴黎,“00后”中国小将继承了前辈的爱国情怀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了中国新一代青年人的全球视野、自信力、适应力和包容力。 奥运会不仅是全球运动员实现梦想的最大舞台,也是增进各国各地区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赛场上,中国运动健儿与其他国家运动员热情互动,用实际行动展示出中国人民真诚友好的形象,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向世界。 当今,因一己私利而引发的热点事件不断冒出,让世界付出沉重代价。希望巴黎奥运会上那些充满人性光辉的时刻,能成为我们弥足珍贵的共同记忆,激励各国相互尊重,管控分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只有携手同心更团结,才能赋予更快、更高、更强实际意义。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8月21日社论 原标题:Athletes take plaudits but it was all-round breakthrough performance for China 出品:中国日报社论编辑室 中国日报中文网 编译:曹静 编辑:李海鹏 【责任编辑:曹静】
导读:未来几年,全球前景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中国也同样面临挑战,包括增长放缓以及经济转型带来的不平衡等问题。根据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国将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刺激国内消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营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大卫·莫里斯 联合国亚太可持续商业网络副主席 全球化智库 特邀高级研究员 澳大利亚前外交官 未来几年,全球前景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国竞争、技术转型和气候变化等许多重大挑战并存。中国自身也面临着一系列内部挑战,为适应经济增长放缓,必须解决失衡和转型问题。鉴于其体量巨大,且与许多其他经济体深度融合,中国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对全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因此,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成果,以及成果如何落实,正成为外界密切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以期了解中国未来五年的政策议程。 中共的历届三中全会都会为未来的重大经济、社会和其他政策改革计划指明方向。例如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标志性重要意义,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二十届三中全会刚刚闭幕不久,总结其完整意义还为时尚早,但全会的《决定》和《公报》中包含一些重要信息,有助于预测中国未来五年的决策方向。 《公报》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并未出现如1978年时的重大政策转向,而是一种延续。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也保持不变: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些对中国人民来说并不意外,但重要的是要向国际受众阐明,中国高度重视社会稳定,且中国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改革和现代化通常是在党的领导下,以可预见的方式循序渐进。“大爆炸”式的激变不会出现。 图片来源:新华社 然而,人们对务实性的改革可谓翘首以盼。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不均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特征,积累了许多必须直面的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现在必须适应一个增长更缓慢但更均衡的新阶段。 中国需要减少投机性房地产开发,增加对未来产业的生产性投资。中国需要应对劳动力减少带来的人口挑战,同时确保在新技术淘汰部分传统低薪岗位时,提供足够的新型高薪岗位。 一个普遍共识是,中国要想摆脱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其发展模式就必须从投资主导型转向需求主导型,让经济增长惠及范围更广。这意味着要更关注劳动生产率,摒弃不计成本地生产,也就是“质”优先于“量”。这还意味着要刺激国内消费,把生产出来的商品和服务“消化”掉,还要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以提高民众的消费信心。 可以预见,未来五年中央会主导推出更加积极的改革议程,以管理金融和其他行业的市场风险,以及包括地方政府债务在内的公共部门风险。对于户籍制度和其他城乡差距问题,相关改革措施也有望出台。 图片来源:新华社 《公报》提出,“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外国投资者将密切关注这些目标将如何实现。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其他新兴市场崛起,以及担忧政府在中国市场中的作用过大,外国在华投资有所放缓。当前一些低效的国有企业在国内市场享有特权地位,因此国际企业和中国民营企业都在密切关注是否能获得更加公平的竞争机会——至少是在私营部门更具创新优势的领域如此。 三中全会关于中国新优先事项的最明确信号之一,是提出要“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取代低价值生产的核心地位。可以预期,中国将加倍努力,推动新技术创新,及工业和服务业的进一步数字化。这与中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努力密切相关,也是对美国试图阻止中国获取高端半导体以发展人工智能的回应。 国内驱动的技术创新可能会带来生产方式和服务提供方式的变革,提高效率并减少环境影响。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新电池技术方面的投资,显示了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传统燃油车向电动汽车转型是当今中国最显著的变化,新能源汽车几乎占新车销量的一半。可以预期,未来会有更多的绿色创新,特别是如果私营部门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被过度监管所限制。鉴于其规模和优势,中国将寻求在这些未来产业中引领世界。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三中全会还提出要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通过这一倡议,中国已经在全球推动了价值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项目,但不同地区的项目质量和管理水平存在差异。 现代化不仅仅涉及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性。三中全会还承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国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需要培养和发展;同样的,中国文化也可以通过更多的国际交流得到丰富。让我们共同期待,“现代化”的概念也可以包括当代艺术、音乐和其他文化内容的良性互动,由此促进跨文明对话、尊重和理解。 现代化还必须意味着和平发展。观察人士乐见三中全会重申中国致力于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亟需和平、发展和理解的时刻,中国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在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相互理解方面的作用将接受考验。 最重要的是,三中全会重申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并将改革开放作为中国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与世贸组织框架下的全球规则和普遍接受的国际规范相符,并为中国及其国际伙伴带来了全方位的利益,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高端智慧传播与交流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Steady as it goes"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辛欣 编辑:张钊 实习生周易数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舒靓】
导读: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300多项重要的改革举措,涉及经济、科技创新、国家安全、教育、城乡发展、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面对当前紧张的全球地缘政治局势,中国主张通过求同存异来促进合作,克服冲突挑战,维护稳定大局。中国深化改革的目标与其提出的全球性倡议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科斯塔斯·古里亚莫斯 塞浦路斯欧洲大学前校长 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塞浦路斯欧洲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公布了具体改革方案和详细政策,强调了与新时代下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新改革方案。 全会公报表明了中国坚决深化现有政策,以经济发展和安全问题为优先的目标,将指导中国未来几年的开放举措。根据《决定》,中国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此外,全会精神还与中国政府继续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相一致。通过多项标志性合作项目,中国不断求同存异,为解决合作困难、挑战和冲突等日益突显的国际不稳定因素寻找出路。 上月初,习近平主席出席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并发表讲话,呼吁“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本组织要守住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底线”。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当前国际局势的风险和挑战,习近平主席于2022年4月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设想了一条新型安全之路。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鉴于以美国和北约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不断挑起冲突,制造紧张局势,实施单边制裁,加强对话而非对抗对于推进全球安全、确保和平显得至关重要。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供了一种共同、互联、跨国且多样的总体安全观。 《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将于未来五年内实施,旨在加大创新驱动,应对经济及地缘政治方面的国际风险。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决心加强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新动能,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技术创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要求努力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希望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把握大势、抢占先机。最近,他再次强调了科技现代化和科技创新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前沿基础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二十届三中全会还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动员全国资源来更好地培养战略人才、吸引海外人才并加强大学与社会需求间的连接,以应对国家和全球挑战。 除了安全、技术创新和教育改革外,《决定》还详细阐述了旨在支持社会福利、改善收入分配的各项改革举措,呼吁“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决定》还包含了“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的内容。此项改革举措旨在通过逐步允许地方政府征收更多消费税,同时将更多收入由中央转移到地方储备来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地方政府财政。 其他与深化改革相关的政策举措包括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改善年轻人就业状况,以及提升老年人生活水平等。 在全球冲突加剧,小国弱国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背景下,中国深化改革的目标与其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是共同一致的。 除此之外,全会公报重申中国将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以全面创新为动力的高质量经济发展。同时,关键技术、教育、科技发展和人才将成为中国在新时代实现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高端智慧传播与交流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Country committed to deepening reforms in new era"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 实习生李舒雨、孙维苹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舒靓】
导读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300多项重要的改革举措,涉及经济、科技创新、国家安全、教育、城乡发展、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面对当前紧张的全球地缘政治局势,中国主张通过求同存异来促进合作,克服冲突挑战,维护稳定大局。中国深化改革的目标与其提出的全球性倡议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公布了具体改革方案和详细政策,强调了与新时代下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相关的新改革方案。 全会公报表明了中国坚决深化现有政策,以经济发展和安全问题为优先的目标,将指导中国未来几年的开放举措。根据《决定》,中国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此外,全会精神还与中国政府继续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相一致。通过多项标志性合作项目,中国不断求同存异,为解决合作困难、挑战和冲突等日益突显的国际不稳定因素寻找出路。 上月初,习近平主席出席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并发表讲话,呼吁“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本组织要守住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底线”。值得关注的是,针对当前国际局势的风险和挑战,习近平主席于2022年4月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设想了一条新型安全之路。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鉴于以美国和北约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不断挑起冲突,制造紧张局势,实施单边制裁,加强对话而非对抗对于推进全球安全、确保和平显得至关重要。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提供了一种共同、互联、跨国且多样的总体安全观。 《决定》共提出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将于未来五年内实施,旨在加大创新驱动,应对经济及地缘政治方面的国际风险。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决心加强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培育新动能,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技术创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要求努力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希望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把握大势、抢占先机。最近,他再次强调了科技现代化和科技创新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前沿基础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二十届三中全会还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通过动员全国资源来更好地培养战略人才、吸引海外人才并加强大学与社会需求间的连接,以应对国家和全球挑战。 除了安全、技术创新和教育改革外,《决定》还详细阐述了旨在支持社会福利、改善收入分配的各项改革举措,呼吁“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并“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此外,《决定》还包含了“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拓展地方税源”的内容。此项改革举措旨在通过逐步允许地方政府征收更多消费税,同时将更多收入由中央转移到地方储备来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地方政府财政。 其他与深化改革相关的政策举措包括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改善年轻人就业状况,以及提升老年人生活水平等。 在全球冲突加剧,小国弱国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背景下,中国深化改革的目标与其提出的三大全球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是共同一致的。 除此之外,全会公报重申中国将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以全面创新为动力的高质量经济发展。同时,关键技术、教育、科技发展和人才将成为中国在新时代实现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高端智慧传播与交流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Country committed to deepening reforms in new era"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栾瑞英 编辑:张钊 实习生李舒雨、孙维苹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万月英】
导读 近日英国大选结果揭晓,基尔·斯塔默成为新一届英国首相。工党在本次选举中的“大获全胜”,很大程度上是英国独特的选举制度带来的错觉,工党的支持度并没有大选结果反映出的那么高。事实上,英国内部存在严重的割裂现象,民众深陷不安情绪之中。新一届英国政府要让民众重燃希望,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就应从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中寻找灵感,在科技、能源、国际发展等领域同中国加强务实合作。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最近英国大选结果揭晓,由基尔·斯塔默领导的中间偏左政府上台,这是斯塔默第一次担任首相。对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之一的英国而言,本次政府换届非常重要。 本次选举带来的变化举足轻重。英国实行两院制,由选举产生的下议院和任命产生的上议院组成,对于下议院的立法,上议院可以推迟但不能否决。在本次选举中,工党在下议院赢得的议席数比保守党多181个,是自1924年以来历届政府中最大的领先优势。这样看来,工党似乎可以放开手脚,制定任何它想要的法律和改革措施。 然而,选举结果掩盖了这个国家内部业已存在的深刻分歧。英国没有采用比例代表制,各政党在议会当中的席位分配并不反映各自得票的数量。事实上,这个国家被划分为650个地方选区,每个选区谁获得最多选票,谁就进入议会。 在这样的制度下,虽然工党在本次选举中赢得了63%的议会席位,即412个,但其实它只获得了34%的选票。组成上届政府的保守党失去了211个席位,只剩下121个,它获得的选票比例为24%。剩下还有42%的选票被13个较小政党瓜分,它们总共只获得了18%的席位,但这已经是有史以来的最高比例。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其次,考虑到这次选举的投票率只有60%,是1885年以来的第二低,这说明只有20%的潜在选民支持新政府。斯塔默也认识到了这些分歧,在上任后的第一次讲话中,他对那些没有把选票投给工党的人说道:“我需要郑重地告知你们,我的政府也将为你们服务。” 英国目前正深陷一种对自身的不安情绪之中。在英国,新冠疫情大流行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了除美国和秘鲁以外的任何国家。“脱欧”决定也让这个国家产生了分歧:52%的人支持“脱欧”,48%的人反对“脱欧”,几乎各占一半。自2010年上届工党政府以来,国民收入中位数仅增长了6%,是2007-2009年经济危机前增幅的五分之一。英国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从2010年的50%下降到2023年的33%。今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只有39%的英国人信任政府机构,在28个国家中排名垫底,而中国政府的信任度则位列第一。 这次大选正是这种不安情绪的反映。从竞选一开始,民意调查就预测工党将取得“压倒性胜利”,而保守党则开始造恐慌情绪。保守党宣称,工党将“对每个工薪家庭增税2000英镑”,“向10万非法移民敞开大门”,如果他们获得“绝对多数”,将把英国置于“危险境地”。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工党正从1935年以来最严重的选举失败中恢复过来,因此它当然不愿冒风险。工党承诺结束保守党政府造成的“混乱局面”,并鼓励人们“投票支持变革”——但对于“变革”究竟是什么,工党自身也含糊其辞。迫于压力,新政府不得不兑现保守党做出的不增税承诺——但这样一来,它承诺的支出从哪里来?因此,一个荒谬的情形在这次大选中浮现:英国选民投票反对他们已知的政策,支持他们未知的政策。 为了能够长期执政,工党政府认识到,有必要让民众重燃希望,并创造一个共同的国家目标,要向人们展示政治的本质可以“出于对国家的服务意识,而不是政党或自身利益考量”。显然,新政府不会以中国为榜样,但它应该吸取中国的经验,因为价值观正是中国人民对中国政府高度信任的原因。 在对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视程度及其实现手段方面,新一届工党政府与中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竞选宣言中,工党将经济增长描述为“促进国家繁荣和提高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唯一途径”,提出了“契合产业战略与区域发展重点的十年基础设施战略”,寻求“推动创新”,为关键研发机构提供十年的长期预算,允许其“与产业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计划在2030年之前推出千兆宽带和全国5G覆盖。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实现以上宏伟蓝图的关键,是让英国成为“清洁能源超级大国”——尽管这个目标在大选前由于预算限制而有所缩减。当前,工党政府计划创建一家新的国有公司,以实现到2030年陆上风力发电增加一倍、太阳能发电增加两倍、海上风力发电增加三倍的目标。 在上述领域,尤其是绿色能源、5G技术、核电、电动汽车方面,中国的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值得英国借鉴。英国完全可以不要模仿美国和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惩罚性关税,而是转向寻求中国投资,从而以低成本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这种合作是有可能的。工党公开宣称,其有意“对中英双边关系进行审查,以提高英国理解和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能力”。新任外交大臣拉米同样主张“在各级政府层面与中国加强接触”。 在全球发展方面,中英两国也有合作的空间。由上届工党政府于1997年成立的国际发展部 ,作为全球发展领域的领头机构,曾在中国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然而,这个部门已经在2020年被前首相约翰逊取消。当前,新的工党政府承诺“将发展支出恢复到国民总收入0.7%的水平”,以求“在一个宜居的星球上创造一个没有贫困的世界”,并将国际发展视为“使世界变得更安全、更繁荣”的一种手段。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亦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互利合作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Is Britain changing for the better?"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刘夏 编辑:张钊 【责任编辑:陈丹妮】
新华社阿斯塔纳7月4日电 携手构建更加美好的上海合作组织家园——在“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的讲话 (2024年7月4日,阿斯塔纳)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习近平 尊敬的托卡耶夫总统, 各位同事: 很高兴同大家相聚在美丽的阿斯塔纳。感谢托卡耶夫总统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一年来,哈萨克斯坦轮值主席国工作卓有成效,上海合作组织实现新发展。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这是我们首次以“上海合作组织+”的形式举行峰会。好朋友、新伙伴济济一堂、共商大计,说明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本组织理念广受欢迎,成员国的朋友遍布天下。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格局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人类文明在大步前进的同时,不安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明显增加。 应对好这一大变局,关键要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我们要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始终秉持“上海精神”,坚定不移走契合本国国情、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道路,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上海合作组织家园,让各国人民安居、乐业、幸福。我愿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建设团结互信的共同家园。不久前,中方举行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海精神”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是本组织的共同价值,应该倍加珍惜和始终遵循。 我们要尊重彼此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支持彼此维护核心利益,通过战略沟通消弭分歧、凝聚共识、增进互信。中方建议成员国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适时举办上海合作组织政党论坛。 第二,建设和平安宁的共同家园。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前提,平安是人民幸福的生命线。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本组织要守住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底线,各国都安全,才有真安全。 我们要完善安全合作机制手段,多几道保障就多几分把握。本组织要加快建设应对安全威胁和挑战综合中心及其下设机构,建设禁毒中心,加强情报交流,开展联合行动,共护一方安宁。中国作为地区反恐怖机构轮值主席国,将办好“反恐协作-2024”联合反恐演习等活动。 阿富汗是地区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环。我们要发挥阿富汗邻国协调合作机制等平台作用,加大对阿富汗人道主义支持,推动阿富汗搭建广泛包容的政治架构,走上和平重建道路。 第三,建设繁荣发展的共同家园。实现现代化是本组织国家的共同目标。中方建议将2025年确定为“上海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年”,聚焦发展动能推陈出新。中方愿同各方全面落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用好农业示范基地、地方经贸示范区、生态环保创新基地等平台促进区域合作,扩大本币结算份额,积极推进筹建上海合作组织融资平台。 中方欢迎各方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参与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中方倡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数字教育联盟,愿在未来3年向本组织国家提供不少于1000人次数字技术培训名额。我们还要推进本组织治理体系现代化,完善运作机制,提升运行效能。 第四,建设睦邻友好的共同家园。文明对话对促进世界和平和睦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方愿为本组织国家文明对话提供优质平台,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睦邻友好合作委员会等民间机构作用,继续办好传统医学论坛、民间友好论坛、青年交流营、青年发展论坛等品牌活动,在本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青岛主办绿色发展论坛、妇女论坛,欢迎各方积极参与。 未来5年,中方将向本组织国家提供1000个青年赴华交流名额。相信通过我们共同努力,地区各国互学互鉴、人民相知相亲的局面将更加生动。 第五,建设公平正义的共同家园。本届峰会发表阿斯塔纳宣言,团结共促世界公正、和睦、发展倡议,睦邻互信和伙伴关系原则声明,发出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公正不要霸权的新时代强音。 我们要共同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消弭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贡献“上海合作组织力量”。 各位同事! 积力所举无不胜,众智所为无不成。团结协作是上海合作组织一路走来的成功经验,也是新征程上应变局、开新局的必然选择。 阿斯塔纳峰会后,中国将接任轮值主席国。中方愿同本组织伙伴团结协作,同更多认同“上海精神”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携手并进,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景更加光明可期。 谢谢大家。 本文相关阅读: Full text of Xi Jinping's speech at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Plus" Meeting in Astana https://english.news.cn/20240704/87811fde97bd48e4892c2ce2cfcb363f/c.html
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主提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140多国参加决议联署。 The 78th UN General Assembly reached a consensus by adopting a resolution spearheaded by China on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pacity building, with over 140 countries saying yes. 7月1日,在位于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第78届联合国大会全会上介绍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草案。图片来源:新华社 【知识点】 中国提出的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决议强调人工智能发展应坚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造福人类的原则,鼓励通过国际合作和实际行动帮助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倡导开放、公平、非歧视的商业环境,支持联合国在国际合作中发挥中心作用,实现人工智能包容普惠可持续发展,助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2023年10月,中国领导人宣布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指明了方向。该决议作为联合国首份关于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的决议,充分反映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的核心要义,顺应了广大会员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热切期待,体现了对多边主义和联合国的积极支持,是在联合国平台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又一重大举措。 【函电贺词】 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把握数字时代新趋势,深化数字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携手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China is willing to work with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to grasp the new trends of the digital era, deepe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